●加大对无偿献血者的关爱、激励、表彰
●持续强化各级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意识
●长三角地区血液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昨天是第18个世界献血日,记者从市卫健委对市人大代表的答复中获悉,本市献血、采血、供血和临床用血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并进行全过程监管,目前已经实现对献血高危人群的信息化屏蔽手段。随着长三角地区的血液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长三角地区将在年内实现区域内高危献血者的信息化屏蔽手段,并实现长三角血液保障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区域内应急血液调度能力。
市人大代表陈蔚指出,去年至今的新冠病毒疫情,对保障血液安全和供应提出了新的挑战。她建议将应急物资采购、储备、更换经费纳入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经费预算。同时巩固、完善无偿献血制度。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血站技术规程、标准和规范,强化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健全高危献血员屏蔽制度和冷链管理制度。她还建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好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预防范工作。
市卫健委在答复中,本市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中强化物资保障精神,多部门研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应对本次疫情,根据秋冬春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市先后两次增加常规应急防疫物资储备,并在第一批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落实的基础上,新增公共卫生应急临时专项物资储备。
近年来,本市加大对无偿献血者的关爱、激励、表彰。市卫生健康委已提出申请,拟将“上海市无偿献血表彰奖励”作为2021年上海市市级工作部门评比达标表彰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持续强化各级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意识,落实《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质量技术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及相关文件、标准、规程的要求。本市每年开展对采供血机构的督导检查,注重内审和管理评审的质量。本市自2006年起构建市血液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全市血液管理机构、采供血机构之间的业务联网管理,将全市医疗机构一同纳入管理平台,使本市献血、采血、供血和临床用血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完成了各单位之间的关键信息数据共享,逐步完善了各医疗机构的一体化平台用户端以及平台数据推送质量,强化了本市血液献、采、供、用全过程监管。目前上海已经实现对献血高危人群的信息化屏蔽手段。长三角地区的血液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将在年内实现区域内高危献血者的信息化屏蔽手段,并实现长三角血液保障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区域内应急血液调度能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