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红色资源丰富,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这些革命遗址遗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启航历程,也铸就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基底。
随着“七一”临近,一批上海红色地标完成建设或修缮改造并对外开放。截至目前,上海“一馆五址”已全部完成修缮,全市48处重要革命遗址旧址立碑挂牌工作也已于近日全部完成。这是记者近日从上海市政协重点协商办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深化‘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作”提案专题暨“本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课题调研座谈会上获得的信息。
这些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也打造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初心“教室”与“课堂”。
红色文物是党史“教材”和“讲述者”
江宁路673弄10号(原戈登路1141号)曾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作为上海“一馆五址”其中“一址”,经过精心修缮,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日前正式向公众开放,相关史料陈列展开展。
这幢旧式石库门里弄,见证了党的第一代秘书工作人员,忠于使命、深藏功名的动人故事。
当年,为了在秘密状态下能顺利推进工作,在这里工作的同志,都以家庭化但职业化来作要求。据当时曾在秘书处工作的张纪恩同志回忆,他们夫妻俩住在楼下,此外还有党内另外两位同志:仇爱贞扮成佣人,看护他们一岁多的孩子;有孕在身的苏彩,作为张纪恩的亲戚住在楼上。几个房间布置成单间,对外声称登报出租,实际上则是用来让中央主要领导人,比如周恩来等过来开会时使用。
1931年6月23日晚上,当听到外面紧急的敲门声之后,张纪恩的第一反应是先到灶披间,把挂在墙上的箩拿了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警号,一旦这个箩拿下,说明这里已经出事了,不安全了,其他同志来联系工作的时候,一看到这个箩不在了,他们就会紧急撤离……
原址内,部分桌椅、沙发、茶几、皮箱等老物件非常珍贵,由中央秘书处工作人员张纪恩及妻子张越霞后人捐赠;展厅中,张越霞生前长期使用的小皮箱以及在狱中为女儿缝制的肚兜,为张越霞后人捐赠;陈为人整理中央文库档案用过的剪刀为中共一大纪念馆馆藏复制件,原物为珍贵文物。
100余件图文资料、老物件,再现了中央秘书处从大革命失败至1933年初中共中央迁往革命根据地,前后5年多时间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上海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回溯了中共中央秘书处逆境中的忠诚与奉献。
其实,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史料陈列展仅仅是一个缩影。
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上海正将红色旧址遗迹打造成为党史“教室”,让红色文物成为“教材”和“讲述者”,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高潮。
“一馆五址”完成修缮48处重要革命遗址旧址立碑挂牌
根据2020年的复核统计,上海自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上海解放,现共存各类红色资源612处,包括旧址、遗址500余处,纪念设施100余处。将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出来,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是“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的题中之义。
近日,在上海市政协重点协商办理“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深化‘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作”提案专题暨“本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课题调研座谈会上,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文旅局等介绍了提案办理情况及上海深入发掘保护弘扬红色资源相关工作情况。
“上海重点推进‘一馆五址’保护利用。”据市委宣传部介绍,目前,“一馆五址”已完成修缮。6月3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
对“五址”中的其中一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市政协委员厉震林一直关心并多次提案。这处旧址位于南昌路100弄2号,一条弄堂里不起眼的石库门房子,厉震林这些年不知道来过这里多少趟,他更习惯称呼这里为“老渔阳里2号”。“当年要求召开党的一大的通知书,就是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的。它是建党十月怀胎的‘秘密摇篮’”。为此,他提案希望进一步发掘老渔阳里2号的历史价值和红色文化内涵。
会上透露,这一旧址史迹陈列已于去年7月1日向公众开放,截至今年5月底,已累计接待参观22428人次。市级文保更名工作于去年8月完成。同时,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中,还专题设立1个完整单元,详细介绍老渔阳里2号的光荣历史,并设置重点展项“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在上海成立”,实景还原旧址内部陈列。
其他“四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已经对外开放,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已完成文物修缮。
记者同时获悉,全市48处重要革命遗址旧址立碑挂牌工作已于6月3日全部完成(共27处遗址和21处旧址)。位于黄浦区的“又新”印刷所旧址和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的修缮开放工作也在推进中。
此外,市委宣传部还从制度保障、载体活动等方面介绍了“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推进情况。
制度保障方面,今年年初,市委已经成立上海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今后这一议事协调机构将承担研究决定本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重大事项的职责。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为加大对红色资源的研究挖掘和保护利用力度,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下一步,我们还将会同党史、文物等部门,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任务分工、红色资源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设立等事项作进一步研究,促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制度体系更趋完备。”相关负责人表示。
将上线“红途”应用平台 正制订《上海研学旅游服务标准》
座谈会上,厉震林、吴皓、胡江波、臧熹等委员就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强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生动鲜活讲好红色故事、创新青少年红色教育形式等建言献策。
委员们建议,要不断加大对各类旧址遗址的保护利用,把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出来,讲好他们的红色故事;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智慧化升级,适时推出各类云展演、云阅读、云游览、云文娱等“直播间”。
针对金江波、胡江波等市政协委员关心的数字化建设问题,市委宣传部透露,本市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将于本月在“学习强国”正式上线。将通过网络平台全景呈现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一网统管”、红色文化应用“一网通办”、红色文化载体“一站服务”、红色文化信息“一站共享”。“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各类旧址遗址的保护利用,讲好红色故事。”
会上,市政协委员臧熹分享了他日前在龙华烈士陵园瞻仰时的经历和感受。
最近有一部热播剧,让更多青年人知道和了解了陈延年、陈乔年等烈士的故事。“当时,我看到陈延年、陈乔年等烈士墓前摆满了鲜花。剧中的陈乔年喜欢吃炒糊的南瓜子,有学生就特地买来南瓜子和安徽特产放在其墓前。”臧熹说,现场还有学生写给陈延年的信,令他十分感动:“即使我一无所知一无所有,我也要一点点接近光明,我也到了该觉醒长大的时候,我可以考上研究生成为文史的研究生,把你们的故事告诉追求真理的人们,我想等到实现的那一天,我告诉你们我无愧这个时代……”
“如何用青少年喜欢的、愿意接受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针对臧熹、吴皓两位委员关心的针对青少年的红色资源宣传教育问题,市教委介绍,已通过打造“实景课堂”“数字课堂”和“主播课堂”等方式,依托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红色教育联盟、工业文明联盟等,讲好红色故事。
市委宣传部表示,加大校园内的宣传推介,比如举办《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网上主题团课,实施上海高校“大师系列校园剧”扶持计划,将红色景点纳入本市大中小学生研学参观名录。同时,做强校园外的社会实践,连续多年举办百万青少年红色大寻访,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立上海市学生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和上海学校红色文化传播育人联盟,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
市文旅局革命文物处相关负责人亦透露,目前,该局正积极制订《上海研学旅游服务标准》,将本市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红色场馆纳入市级研学基地。同时,鼓励、支持红色旅游景区(点)与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五好讲解员、金牌讲解员宣讲上海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红色故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