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法治报通讯员 毕迎春
从解放前为党的地下工作提供活动场地,到一家三代人先后在红色基因影响下光荣入党……近日,奉贤公安分局特警支队民警薛佳骏对本报讲述了他家的红色往事。
“就是咱借您房子做地下工作”
“奉贤区庄行镇八字新村35号的一处农宅,是外公家的老宅,也是我小时候一直居住成长的地方,门前亮闪闪‘光荣之家’的牌子自我有记忆起就一直悬挂在那里。”据薛佳骏说,成年后的他,对“光荣之家”的理解远不止因为家里出了几个军人这么简单,也许故事还要从外公的回忆说起……
“那大概是在抗战结束后没多久,同村的沈招娣介绍了3个年轻人来到我家,和我父母商量要租用家里的一间屋子经营米铺,3个年轻人中带头的人名叫林正(后来知道这是化名),我父亲看他们开出的价格公道,说话客气人也和善就答应了。我清楚记得他们开了一间叫‘久大昌’的米铺店,其间,他们经常运米到闵行、松江等地(其实是传递信息),在几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请我父亲帮忙把‘米’运到新寺等比较近的地方。我们家和那几个人关系处得很好……”外公絮絮叨叨的讲述中充满了他对孩童时代浓厚的回忆。
“直到后来上海即将解放,3个年轻人说要归队,我们这才知道他们都是共产党员,我们家也偶尔做过传送情报的事情。当时,他们还说让我们千万帮忙保密,等全国解放就会有好日子过,大家都会有地种……”
有时邻居也会和外公开玩笑道:“老沈,你们家的保密工作也是做得相当好了,我们家就在隔壁,只当是你们的亲戚在那里开米铺。到后来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说来了几个军区的首长看望叔,才知道他们当年是在做地下工作啊!”
外公笑道:“当时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只是偶尔会看到他们认真严肃地在房间里商讨事情,用砖头在地上写字、画图,然后迅速抹去。我只是隐约感觉他们是在做好事……”
就这样3个年轻人在外公家一呆就是四五年左右,解放战争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外公的母亲在一次空袭中丧生,而那3个年轻人也像亲人一样安慰着我年幼的外公。
后来,3个年轻人离开了,但屋子却没空下来,解放军的一支小队伍驻扎了下来。外公说:“一开始我们还是有些害怕,毕竟是拿枪的。”但渐渐发现这几个当兵的不一样,非常友善。
当时包括外公在内,家里有3个小孩,解放军在煮好粥后时常会问他们:“稀饭吃吗?”外公说:“不抢粮食,还主动将粮食分给百姓,这就是解放军的部队……”于是“一起过好日子”、“大家都有田种”、“稀饭吃吗”等话语深深印刻在外公心里。
“红色种子”已生根发芽
又过去了几十年,外公也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担任村办厂的厂长,带着乡亲们一起投身新中国的生产建设。
到了1984年,这个宅子迎来了一位新的共产党员,他是薛佳骏的姨父。姨父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在一家化工厂工作,通过自己努力自学成了工程师,还考了电工证。自那以后,街坊邻居总是因家里电器坏了来外公家找姨父,姨父也乐此不疲地拿着自己的工具箱骑上他那辆凤九牌自行车走街串巷。
2013年,当时还是大学生的薛佳骏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想我能在大学期间就光荣入党,其间有我自己的努力,也是因为有那一段红色故事在一直感召着我。从那间老宅中走出来的孩子,是怀有一份情怀与信仰的。”
薛佳骏说外公已经离世,他的遗物里没有金银首饰、没有存款古董,有的只是一张张党费凭证和党员证明;姨父也逐渐老去,生活起居渐渐需要人照顾,但“光荣之家”的牌子依旧在宅子门前闪闪发光。
“宅子几番装修已不再是当年残破的样子,新农村建设后的农村样貌也焕然一新,一如我们的国家一样欣欣向荣。”如今的薛佳骏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也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忠诚履职。“我想,当年那3个‘年轻人’在外公家院子里种下的‘红色种子’,如今生根发芽了。”薛佳骏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