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情感档案

难道我们真的只是塑料姐妹情

本文字数:4124

贰柒 制图

  □口述:李子  记录:林可依

李子和阿珠曾是大学同学,也是最好的闺蜜。两人关系亲密,就连李子的老公也是阿珠帮着介绍的。即使相继成婚,有了各自的孩子,两家人还是一直保持着亲密互动。

为了解决异地问题,阿珠跳槽到了新单位,并竭力劝说李子也考进了同一家单位。刚开始,两人在新单位还是像以前一样亲密无间,可是,随着领导对李子的越来越器重,阿珠对待她的态度也渐渐起了变化。曾经好得如连体婴一般,如今却渐行渐远。李子难以接受这样的局面,在她心里,多么希望能够回到过去,和阿珠还是好姐妹。可是,她也知道,她们已经回不去了……

既是大学同学,也是最好的闺蜜

我和阿珠是大学同学,也是最好的闺蜜。

那时我们俩不但是同班同学,还是同住一间宿舍的室友。阿珠比我大一个月,她是金牛座,我是双子座。虽然两个人的性格截然不同,家境也相差很多,阿珠的父母都是公务员,而我则出身农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也许,缘分就是这么奇怪,两个看似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却偏偏特别处得来。那时我们一起上课,一起自习,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去图书馆,就连晚上熄灯后还要躲在一个被窝里说很久的悄悄话。同学们都拿我们打趣,说我们好得像连体婴儿。

本科毕业后,阿珠应她父母的要求,继续攻读研究生。而我自然而然地也跟着她一起参加了研究生考试,结果又幸运地继续在一起读完了硕士。

硕士毕业后,阿珠的父母希望她能像他们一样,也当公务员。于是,乖巧温顺的阿珠便遵从了他们的意愿,参加了公考,并顺利地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公务员。而我,则更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于是,几经波折,最后在上海的一家设计院找到了工作。

虽然地域上我们看似离得远了,但我们之间的联系却一直很频繁。阿珠读大学时,就交了一个男友,也是我们的同学。她男友毕业后也在上海的一家设计院找了工作。虽然两人异地,却一直保持着恋爱关系,没有分手。

那时,阿珠经常利用周末来上海,既是看望男友,也是来看我。我们经常三个人一起吃饭、逛街,玩得非常开心。不过时间长了,我也觉得挺不好意思,觉得自己老是做电灯泡,打扰了他们两个。

看我不愿意再掺合他们的约会,阿珠便说也要给我介绍个男朋友。这样我就不会形只影单了。我以为她就是随口一说,没想到,阿珠很快付诸行动,让她的男朋友也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于是,我们的三人行动组很快便成了四人小分队。四个人在一起,不但没觉得尴尬,反而比以前更热闹了。

我们一起落户在上海

几年过后,我和阿珠相继结了婚成了家。因为她老公在上海,所以阿珠的婚房也买在了上海。好在阿珠家乡离上海很近,她每天开车上下班,虽然跨省,但也还算方便。因为我和老公都在上海工作,因此自然把家也安在了上海。两家人经常在周末聚会,关系还是如以前一样亲密。

婚后,我先生下了女儿。不久,阿珠也生了一个儿子。我们还开玩笑,既然两家关系那么好,那以后不如就结成亲家,亲上加亲。反正现在也流行姐弟恋。虽是玩笑话,但是我对阿珠的儿子确实很喜欢,对他就像对自己儿子一样。因为阿珠在外地上班,那时候孩子又小,有时候遇上什么事不方便,都是我代母职,帮她去照顾孩子。而阿珠也很疼我女儿,经常会给她买漂亮的小裙子、小皮鞋,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们都说,虽然我们自己只生了一个孩子,可感觉对方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儿女双全的感觉。

那时,我经常感觉自己很幸运。这一生,能遇上阿珠这样的好姐妹,我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孤单。我希望我们的友谊能一直这样延续下去。就连我的家人也说,即使他们远在老家农村帮不上我什么忙,有阿珠在,他们就放心了。

三年前,因为考虑到孩子渐渐大了,自己总在外地不利于孩子的教育,于是阿珠决定在上海找一份工作。经过考试,她如愿以偿地考进了上海的一家事业单位。我很是为她高兴。为了表示庆祝,我和老公还请阿珠全家外出啜了一顿。

阿珠很快就到新单位报到上班了。没过多久,她更是告诉了我一个好消息,因为年龄、学历都符合条件,单位领导打算把她作为后备干部的人选来培养。我听了更是为阿珠高兴。而阿珠自己,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她说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我明白她的意思,虽然从公务员“降级”到了事业单位,但是发展前景却比原来单位好得多。

我还和阿珠开玩笑:“等你升官了,可别忘了请我吃饭。”阿珠笑得很开心:“放心,肯定会的。”

我们成了同单位同部门的同事

大约半年后,有一次我和阿珠聚会时,偶然聊起现在的工作压力很大,也很忙。而女儿马上就要进小学,家里的老人又不懂教育,虽然能帮我带孩子、做家务,但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却帮不上。我有心教孩子,却又没有时间。

阿珠听了便向我建议,让我也考他们单位。相比设计院的工作来说,他们单位的工作强度要轻很多。

听了阿珠的话,我确实很动心。回家和老公一商量,他也挺支持我。因为他平时工作也很忙。如果我能工作相对轻松些,打理好家里,那他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更有利于他事业的发展。更何况,和阿珠在一个单位,两个人还能互相照应。

巧的是,阿珠单位也正好要招人。于是,我报了名。通过笔试、面试,我终于于2019年的9月被顺利录取了。

进单位后,我被安排到了和阿珠同一个办公室——工程管理科。我和阿珠大学本科、研究生学的都是工程管理专业,现在也都算专业对口了。只是,阿珠当初考公务员时,选的是和工程专业无关的职能部门,这么些年专业也荒废了不少。而我一直在设计院工作,相对来说,要比阿珠的实践能力强很多。

单位的领导也很信任我,专门给我指派了业务能力最强、又是老牌同济毕业的张工做我的带教老师。

天天跟着张工跑工地,我的业务能力很快得到了提升。张工也对我进行了肯定,还不止一次地在领导面前表扬我,说我悟性高,吃得起苦。

没多久,领导就给了我两个工程项目让我独立管理。能得到领导的信任,我自然非常高兴。就连阿珠也对我充满羡慕。因为她至今还未独立管过项目。而且领导虽然有意培养她,却是想在行政岗位上安排她。我知道这并非阿珠的本意,她还是想在业务岗位上有所发展。我安慰她,让她不要着急,慢慢来。毕竟,她离开本专业时间长了点,只要假以时日,把业务慢慢地再熟悉起来,以后领导也肯定会委以她重任的。阿珠没吭声,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知为什么,我觉得那个眼神很复杂。

未来我究竟选择事业还是友情

这之后不久,也就是去年夏季的时候,单位的工会主席退休了。阿珠被安排接替了这个岗位。说实话,我很为她高兴。看到她事业顺利,作为好友我自然也觉得骄傲。

可是,阿珠当了工会主席后没多久,单位同事却开始对她渐渐地有了意见。因为她个性比较闷,不爱和大家交流,平时有什么工作也不够积极主动,很多事还是靠退休返聘的老工会主席在帮她做。时间长了,大家便慢慢对她有了看法。阿珠为此觉得很委屈,她悄悄跟我说,她本来就对这个工作没兴趣,她想的还是要做业务这一块。因为反映的人多了,领导也找阿珠作了谈话,希望她能改进,独立挑起工作担子。

我劝她,既然领导让你做这份工作了,那你就把它做好。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是一样的。何况,这个位置也非常重要,领导能让你做,也充分说明了领导对你的信任。但阿珠对我的劝说却颇不以为然。

今年年初,张工作为我们原部门负责人也退休了。让我没想到的是退休前,张工向领导推荐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而领导也觉得张工的建议不错。只是,他们觉得我来的时间还不长,想让我再磨练一下。于是,就先让阿珠暂时代管一下部门内务。并且也向阿珠传递了这个意思。

我本以为阿珠会像当初她升职我为她高兴一样,为我高兴。可我没想到,这却是我们关系慢慢疏远的开始。

原本每天午休时,我们两个都会一起找间空办公室打个盹儿。可是,后来阿珠借口中午有事要做,便不和我一起休息了。而平时在办公室,阿珠和我的话也很少,她宁愿和其他同事说话,也不愿意和我多说。就算有时布置工作,她也总是借同事之口来传达,而不是自己直接和我当面说。

即使我再迟钝,也能感觉到阿珠对我的疏远。开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慢慢地想明白了,就是因为我将来要接张工的班,成为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而这正是阿珠一直想要的。我无意中“抢”了她的位置,她自然对我心存不满。

我没想到,我一向自认和阿珠坚固的友谊居然这么容易就破裂了。

说实话,这让我心里挺难受的。为了修复我和阿珠的关系,我经常主动示好,厚着脸皮找机会和她搭话,可是阿珠却对我始终很冷淡。几次之后,我也没有了继续的勇气。现在,我和阿珠很少讲话,即使同在一个办公室。我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坐上了张工那个位置,阿珠是不是会心理更不平衡?真到了那时候,我们又该如何继续相处。说真的,现在我特别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也许,我当初就不应该和阿珠成为同事。那样,我们的友情还能继续。她还是我的好姐妹。

我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是以事业为主彻底放弃和阿珠的这段友谊,还是放弃事业,想法继续和阿珠的友情?我真的很迷茫。

手记>>>

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才是真正的好闺蜜

李子和阿珠的友情开始确实挺让人感动的。80后的一代,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人生也就有了一份缺憾。这时,如果有一个亲如姐妹的闺蜜,互帮互助,确实能填补这一份情感的空缺。

但是,如何将这份难得的情谊维护好,并长久地维持下去,却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没有天生的血缘亲情作为纽带。不管曾经多么美好的姐妹情,最后沦为塑料情也是屡见不鲜。最后,李子和阿珠就不幸走到了这一步。

其实,人都有私心,这也是人之常情。阿珠的想法不难理解。但如果能转换一下思路,提高一下格局,开阔一下眼界,将攀比、嫉妒,化为互相帮助,共同成长,或许会看到另外一番风景。人字的结构本来就是互相依靠,靠单打独斗永远不会有所成就。发挥各自优势,彼此相互扶持,才是既利己又利人的做法。

人生难得遇到一个知己,更何况是亲如姐妹的知己。也许,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但当失去了才会知道其可贵。到了那时,即便事业再成功,物质再丰厚,恐怕精神上也还是感觉缺少了一大块,也是任何东西所无法弥补的。

所以,调整心态,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竞争,自我成长,这才是阿珠该做的。而李子,也最好放下心结,摒弃前嫌,和阿珠一起努力,优势互补,让曾经的好姐妹成为事业上的好搭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情感档案 B04 难道我们真的只是塑料姐妹情 2021-06-29 2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