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青春

播下科学与法治的种子

司法鉴定“国家队”为学生群体送上不一样的禁毒科普

本文字数:2357

司法鉴定科研工作者为学生送上别样禁毒课

  □王洁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也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前一天,一堂特殊的禁毒科普主题教育课在上海市青云中学开讲。八年级的同学们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师”,来自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的陈航博士,他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趣味横生的禁毒课程……

6月9日,熟悉的身影再一次出现在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这一次,台下的听众换成了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的大一学子们,大学生们又需要怎样的禁毒科普呢?

这个上海市科委科普专项支持(项目编号:21DZ2306800)的项目让司法鉴定科研工作者走出实验室,走进课堂,为青少年提高禁毒素养,增强防毒知识。

思考:从大宋提刑官Rap到禁毒新形势,为不同群体定制课程

中学生和大学生,虽然都是学生群体,但心智和知识储备不同,需要的禁毒知识是有区别的,怎样给他们上好这堂课,是抛给授课人的第一道难题。

“选择八年级同学上这堂课,是因为十四五岁的孩子是新型毒品的主要侵害对象,且这个学段的孩子已经接触了生命科学,具有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项目负责人说。在课程设计方面,通过研究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喜好,科研人员更多地运用一些视频资源,学生喜欢的Rap形式直观形象地传授科普知识。课上气氛最活跃的环节当属辨识毒品,同学们近距离隔着证物袋触摸、观察毒品及混淆物并写下答案,揭示答案的那一刻,学生对毒品的辨识就不仅仅流于老师课堂的知识传授,而是有了切实的体验和理解。

面对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课程难度就要升级了。毒品对于大学生不仅仅是识别、远离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不要因无知而落入制贩毒的陷阱,触犯法律,毁了人生。

在配发给大学生的《我是毒品,你认识我吗?》的知识手册中,就列举了某高校知名的化学合成教授,在接受某企业委托帮助解决某个关键的化学合成难题后被请进了公安机关,原因是他完成的这一技术难题产生的新的化学中间产物是新型毒品的“母体”。科研人员用这个例子提醒具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要时刻紧绷可能被制贩毒分子利用的红线意识。

定位:从真实案例到前沿技术,突出“国家队”和“实验室”优势

目前,社会上开展禁毒科普的主体有很多,比如公安机关就是主流的力量,他们有抓捕贩毒分子的实战经验,有讲不完的曲折离奇故事;比如国家禁毒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禁毒领导机构,协调、指导社会各方开展禁毒方面的教育、宣传活动,拥有广大的社会资源,可以发布权威统计数据;比如一些社会公益的社工团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帮扶吸毒人员及其家人,可以从戒毒层面讲出很多动人的故事。在众多的禁毒力量中,司法鉴定科研人员该如何上好禁毒科普课呢?这又是放在科研人员面前的第二道难题。

在禁毒的工作链中,司法鉴定完成的是实验室检验环节,通过对公安机关抓获的疑似毒品物质的检验和疑似吸毒人员的检测,为毒品犯罪的进一步定罪量刑提供确切的科学证据。因此,司法鉴定科研人员开展禁毒科普的优势就是“科学实验”,普及毒品的科学常识,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的原理,以及最先进的检测毒品技术等。

在给八年级同学的那堂课中,科研人员着重介绍了电子烟和“聪明药”,尤其详细讲解了“聪明药”为何会让人觉得一时聪明,但最终会让人变笨的道理,关键在于它抑制了人脑的神经受体。同时科研工作者还讲了一个真实的鉴定案例,一群中学生在中考结束后,欢庆毕业时误食了放在蛋糕中的“快乐粉”,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让同龄的孩子心灵有所触动。

在给大学生的课程中,着重介绍了最前沿的斑马鱼模式平台,对付天然来源毒品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付化身药品和保健品形式毒品的生物检材分析技术等。这些知识点的选取与一般的禁毒教育有明显的区分,体现了毒品实验室的特点和优势。

凝炼:从守护安全到崇尚科学,让禁毒课堂有温度有情怀

为了准确了解青少年关于毒品的知识掌握,在课程前一周,司鉴院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研,内容主要涉及青少年关于新型毒品的了解,对于毒品犯罪的认知,对待疑似毒品的态度等。从调研的结果分析,在问及“当看到同学买了没有尼古丁的电子烟在抽,你会有下列哪种反应时”,约94%的同学选择了告诉老师;在问及“投毒是犯罪行为;但是我开玩笑,给别人水杯里倒点感冒药,就只算恶作剧而已”时,99%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是错误的;在问及“如果遇到新奇、有趣的食品、饮料,你会有怎样的想法”时,56%的同学选择了避而远之,42%的同学选择了询问父母意见。在列举“你所知道的毒品”名称时,大多数同学能写出大麻、海洛因、冰毒、吗啡、摇头丸、鸦片等传统毒品,少部分同学能写出快乐水、笑气、杜冷丁等非常规毒品种类。这些数据说明,我国长期实施的禁毒教育是具有成效的,青少年对毒品知识和毒品犯罪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够在新型毒品形势下采取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禁毒科普仅限于教会学生辨识新型毒品就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是放在科研人员面前的第三道难题。因此司鉴院致力于将知识普及、法律普及和科技普及相结合,比如在《我是毒品,你认识我吗》这本科普小手册中,针对每一类毒品,除了基本的科学知识讲解外,还提供了相关的案例链接、法律链接和技术链接,让大家从身边事、触犯法律、解决方案等角度立体了解新型毒品的伪装性和危害性。又比如让部分同学走进实验室,通过近距离观摩科研人员如何奋战在禁毒一线,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简单的科学实验,让青少年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在幼小的心灵种下崇尚科学、热爱科学、遵纪守法的种子,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这才是一堂“育人”的禁毒科普。

司法鉴定科研工作者走出实验室,走进课堂,走入各类人群,正是积极开展涉及司法领域的科学知识普及,践行司法鉴定人的社会责任的集中,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7 播下科学与法治的种子 2021-06-29 2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