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老法今说

古代那些感人的水稻故事

本文字数:3775

资料照片

  □刘永加

“杂交水稻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5月22日去世的消息传来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水稻专家的卓越贡献。

水稻在中国种植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早期大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后来逐渐发展到黄河流域。但是汉代时黄河以北地区还没有水稻的种植。几千年来的水稻种植历史中,又发生了多少个动人的水稻故事呢?

张堪  为渔阳引来水稻

1千9百年前的东汉建武十五年,汉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祖父张堪,被汉光武帝任命为渔阳太守,从此当地出现了稻花香。

据《后汉书·张堪传》记载:当时的渔阳郡,就在今北京昌平、怀柔、密云一带的狐奴山下,辖区面积很大,土地广阔。张堪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官,他此前在任蜀郡太守时,就勤勉为官,体察民情,把蜀郡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学会了当地水稻种植技术。张堪来渔阳上任后,首先申明法纪,追捕打击奸猾之徒,对待官吏赏罚分明,使得官员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其次,因为渔阳地处边境地带,匈奴时来侵扰。张堪曾率数千骑兵,大败匈奴入侵渔阳的一万骑兵,渔阳境内从此安定无事。

此后,张堪便腾出手来抓农业生产,他看到当地农业生产很落后,粮食产量少,生活水平低。他很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就经常深入乡村考察。他发现,狐奴山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泉水汇集成河,流经山下的大片土地。然而当地百姓靠着丰富的水资源却不会利用,只知道种植旱播作物,自然经济就落后。

张堪实地考察后,认为当地水源、水量和土质适合种植水稻。于是,张堪首先对水资源进行了治理,使之能够达到种植水稻的条件,接着把南方的稻种和水稻种植技术引入了渔阳郡,“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他带领百姓在狐奴县(今北京顺义境内)造稻田8000余公顷,鼓励百姓耕种,使得郡中百姓生活日益富庶,解决了吃粮问题。也就是从那时起,水稻这种在我国南方温暖地区丰产的农作物,才开始引种到相对寒冷的北京一带,从此北方百姓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

张堪不仅指导水稻种植技术,还把家乡南阳的指桑养蚕技术引进来,让当地百姓开垦荒田,种桑养蚕。张堪任渔阳太守八年,赢得了渔阳百姓的赞誉。百姓用歌谣讴歌他:“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渔阳惠政”因此而来。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赞扬他:“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宋真宗  推广占城稻

1012年前的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赵恒从福建引进了占城稻。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产于香巴王国(今越南北部),在北宋初期时引入福建地区的。它具有耐旱、适应性强和生长期短的特性,可达到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也高,是小麦的一倍,推广价值极高。

宋真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自然知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他重视农业生产不仅停留在官样诏令和上谕上,而是具体到亲自抓水稻的引种、栽培和技术推广。

宋代的粮食生产基本上为“南稻北麦”,一年一季。每年新谷未熟,旧谷将罄时,总有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当时,江淮两浙三路虽然引种了水稻,但是没有早稻品种,产量也低,人们吃饭问题急需解决。据《宋史》载,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一斛即为一石),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种之,盖早稻也。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

宋真宗把引进的占城稻种子分发下去后,他亲自在皇宫内苑督种占城稻,收获时他会召集大臣们一起参加收获的庆典,总结种植经验,据《宋史》载,“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丙子,出玉宸殿新稻,赐辅臣。上曰:‘禁中种稻,暇日观刈获,见其劳力,愈知耕农可念也’。并以圣制五言诗示之”。“祥符六年(1013)九月丁酉,内出玉宸殿所种占城稻,示辅臣曰……此稻耐旱,不择地,颇省民力,可喻诸道应广种植之。”而且后来这种种稻观刈的庆典成为了宋皇家的传统,一直坚持了几十年。

正因为有了亲身的实践,宋真宗才有了在全国推广的底气,水稻生产上了一个大台阶。

为了更好地指导各地搞好水稻种植,宋真宗还将占城稻的栽培技术,揭榜示民,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技术明白纸,以进行推广:“其法曰:南方地暖,二月中下旬至三月上旬,用好竹笼,周以稻秆,置此稻于中,入池浸三日,出置宇下,伺其微熟,如甲坼状,则布于净地……于耕了平细田,停水深二寸许,布之……视苗长二寸许,即复引水浸之一日,乃可种莳……至八月熟。”

这样的技术操作介绍是通俗易懂、切实可行,受到百姓的欢迎。当时,除了给农民送技术,还发放贷款扶持百姓推广占城稻。

宋真宗亲自督令种稻观刈,并作推广的指示,自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都有了广泛的种植,保证水稻生产的稳定发展,“苏湖熟、天下足”,促进了宋代的经济繁荣和人口大幅增长。

袁黄  盐碱滩上种水稻

433年前的万历十六年,浙江嘉善人袁黄以进士出任宝坻知县,他的《了凡四训》享誉后世。他在宝坻开创了水稻种植的先河,成为天津历史上改水种稻的先驱。

据《畿辅通志》记载:从富庶的江南来到濒临渤海的宝坻,袁黄看到这里地势低洼盐碱、水灾频繁、百姓贫困潦倒。站在凹凸不平的地块上,看着只生长适应性强的水稗草和芦苇,到处都是人们眼中一文不值的荒废地。袁黄思索改变百姓贫穷的治本之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他觉着这些海水上溯和浸泡的大片盐碱湿泞土地,完全可以改造成为江南那样能生长水稻的良田。

袁黄选定了离城几十里远的小甸村做试验,亲自教引百姓挖沟通河,调埂作田,并制作各种灌溉和排水设施。

水田开成后,他根据家乡种稻的经验,手把手教给百姓育苗、插秧和中后期管理。公暇得便,还常常来村指导。到了金秋时节,稻田中结满了黄澄澄的稻穗,这使小甸村民欣喜若狂。袁黄教会他们种稻,给这个村子贫穷的百姓开启了一条新生路。老百姓为了感激袁黄,把村子的名字小甸专门加了三点水,他们要告诉世世代代的儿孙们,记住袁黄。小甸村人们专门为袁黄雕刻了石碑永志纪念。

小甸村的试验成功,给了袁黄更大的信心,他决定继续扩大水稻种植范围,给更多的百姓做出榜样。这一次,他把试验的地点选在县城附近的低洼地,而且带领县府衙门的官吏亲自耕作。试验同样获得成功,而且产生了比小甸村更大的轰动效应——全县人都知道了“县太爷”带领官员们将水洼地改造成了稻田。一时间,人们纷纷效仿,宝坻境内掀起了改水种稻的高潮。

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成功后,袁黄编写出了天津地区第一部农业专著《宝坻劝农书》,被后世称为最全面的州县级农学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宝坻劝农书》刊出后,“民尊信其说,踊跃相劝”,带动了宝坻农业生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种稻高峰。

袁黄在宝坻倡导和践行种稻,被称为南稻北种,由此,袁黄也成为天津种稻“第一人”。

魏源  洪水中救水稻

172年前的道光二十九年,湖南邵阳人魏源上任江苏兴化知县,他正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他以《海国图志》一书蜚声中外,他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曾经做出过一个救水稻的壮举。

兴化地理位置特殊,“于里河地,极洼窪,形如釜底,近高宝、洪泽二湖”,就是说兴化犹如锅底一般,周围的地形都高于它。每当湖水涨时,就威胁堤防,堤溃则将影响运河遭运。因为在此设立了南关、中新等五闸坝,就是为了控制泄洪,这可就苦了下河的农民了。他们在下河种早稻,一般情况下,到秋初湖水上涨的时候,新谷已收获归仓,即使提闸放水,农民当年收获也不会损失。

据《清史稿·魏源传》记载:道光二十九年,兴化洪水来得更旱,自农历四月起,大雨连旬,到六月,湖水猛涨,河官催开高邮南五闸,刻不容缓。而此时兴化百姓的几十万亩水稻还没成熟,一旦泄洪将颗粒无收。老百姓听说上游要开闸泄洪,眼看着到手的粮食就要毁于一旦,他们群情激奋,数万老百姓集结堤坝抗议。此时,魏源上任兴化知县才刚三天。听闻此事,他立即来到现场,察看了邮南水势,然后来到闸口。这时,闸官就要开闸泄洪。

魏源心急如焚,他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即将收获的水稻打了水漂,于是,找闸官据理力争,陈述百姓之苦,希望尽力救灾,暂缓启闸。

然而,闸官害怕上面问责,执意不肯。魏源就来到总督衙门,击鼓求见。他见到总督陆建瀛后,再次为百姓申诉,反复强调不能启闸的理由。陆建瀛亲往勘查灾情,终于批准了魏源的请求,消息传出后,数万百姓为之感恩。

开闸暂停了,魏源答应巩固堤坝的任务格外沉重,因为只有护住了堤坝,才能不开闸,不开闸才能保住下游尚未成熟的水稻。

当时,西风大作,暴雨倾盆,湖浪发威,堤防险情加剧。魏源在风雨中,奔走呼号,指挥七县农民挑土护堤。随着风雨加剧,堤坝出现险情,情况万分危急,闸官再次提出要开闸泄洪,魏源顶风冒雨,扑倒在堤上痛哭,愿以身贷民命,要开闸就让洪水把他冲走。数万乡民为之感动,全力投入抢险,经过昼夜奋战,终于渡过险关,保住了堤坝。此时,魏源浑身泥水,双眼被风雨激打得赤肿如桃,见者无不感泣。当人们含泪将这位56岁的老人用门板从堤上抬下时,陆建瀛见了,也禁不住和泪感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人们把魏源一直用手抬进了县署。百姓们还送来一块大匾,上书“淮扬保障”四个大字,悬挂在县署正中。这一年兴化水稻大丰收,老百姓称之为“魏公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蓦然回首历史上这些动人的水稻故事,更让人觉得珍贵。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8 古代那些感人的水稻故事 2021-06-29 2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