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实习生 李学倧
有着“海上第一名园”之称的张园,拥有28种不同风格的石库门里弄建筑,这里曾亮起了上海第一盏电灯,上演了上海第一场话剧,开办了上海第一个室外照相馆……引领了诸多上海滩的第一。
昨天上午,随着“静安百年张园城市更新主题展”揭幕,自2018年保护性征收启动后,一直蒙着神秘面纱的张园终于“初露真容”,向市民开放。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通过真实道具、场景还原以及多媒体影像技术,设置建党百年、民生变迁、城市更新三大板块,呈现了百年张园的历史变迁与全新征程,让市民游客从百年张园感受上海城市变迁与民生改善。
城市变迁缩影地
张园的故事丰富多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传播地,是上海城市变迁的缩影地,也是上海城厢生活的体验地,更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展示地。
1882年,无锡富商张叔和购地后建设了私家园林,取名“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1885年4月17日,张园开始对外开放,成为上海市民当时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
1892年,张叔和在张园新建一高大洋行,命名为“安恺第”。此后,张叔和又对张园屡加增修,仿照西洋园林风格,以洋楼、草坪、鲜花、绿树、池水为筑园要素。至1894年,全园面积达61.52亩,为上海私家园林之最。
1903年,张叔和将园林租给他人经营,增加了游乐设施,举办各种体育竞赛。1910年,张园成为一个集花园、茶馆、饭店、书场、剧院、会堂、照相馆、展览馆、体育馆、游乐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场所。
1919年,随着更多娱乐场所的兴起,张园日渐衰落,原张园土地经多次析产后,被分成了28块,从娱乐场向石库门社区建设的趋势基本形成。
城厢生活体验地
建国后,张园内的房屋大部分已成为公有住房。征收前张园共居住了一千余户居民,房屋超负荷使用严重,人户分离近50%,尚有五百余户居民使用手拎马桶。
2018年10月1日,静安区委、区政府宣布启动张园保护性征收。
马桶、躺椅、水斗、煤球炉……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展览通过真实道具、展陈布置,尽可能原汁原味地还原上海城厢生活。张园作为全市首个保护性征收的城市更新项目,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筠仑表示,改造过程中,将尽最大可能保护石库门里弄建筑文化和巷弄肌理,传承海派文化。
比如,早期张园最高建筑“安恺第”,早已不复存在,展览通过收集到的老照片,还原制作了同比例缩小的精美模型,让“历史重现”。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夺冠”篇章曾在张园取景,展览也复原了居民在弄堂里看女排比赛的布景。一条窄弄内,门窗中嵌入LED屏,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张园内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
展览通过影像资料,回溯静安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的各个历史阶段。以样板间实景展示“厨房间卫生间革命”项目,反映旧区改造这一最大民生的成效,让参观者体验张园当年的城厢生活。
“布置的生活场景和当年几乎一模一样,我们在凉棚下下棋打牌,小朋友嬉戏打闹。”曾在张园居住过生活十余年的丁先生专程前来观展,现场的布置,瞬间唤起他的记忆。
展览展期将持续到9月末,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六9:30-16:30,每日限定500人。
记者获悉,《辅德里》微缩模型展和“百年百印”展将也作为重要补充“走入”张园,为此次张园主题展增加厚度和深度。市民可一次参观,“打卡”三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