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16人小所,如何管好20.12平方公里

警务机制“微改革”实现管理大成效

本文字数:3041

参与机制“微创新”,提升治理能力

人口机制“微改革”,提高管理质效

勤务机制“微调整”,严密防控网络 奉贤警方供图

  □法治报记者  夏天

一个只有16人的小派出所,如何管好20.12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在上海市奉贤区,就有这样一个派出所——柘林派出所。近年来,该所以争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实施勤务机制“微调整”、人口机制“微改革”、参与机制“微创新”等“三微”警务机制革新,以撬动社会治理“微力量”,有效凝聚群众身边“微幸福”,取得了“以小调整达到大改变”的良好效果。

勤务机制“微调整”严密防控网络

“我们这个民警数才16人的小所,辖区面积却有20多平方公里,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近600家,小城镇与农村交织,各类企业、工厂、居民小区延主干公路零散分布,即使把全所警力都撒到整个辖区也是捉襟见肘,要想真正管控好社会面安定,我首先想到的还是依靠群众力量……”所长姚志平介绍到。由此,柘林派出所采取的第一个小举措是勤务机制的“微调整”,让防控网络更加严密。

去年6月以来,柘林派出所以综合指挥室改建为契机,做强“警务微脑”,对原有的巡逻防控机制进行动态微调,将固定巡线改为依托大数据研判精准撒警,实现“警力跟着警情走”,把巡逻警力用到刀刃上。同时,做强群防群众力量,在辖区“四村二居”各建立一支不少于30人的“蓝马甲”群防群治队伍,并制定规范性文件、落实激励性奖惩制度,科学的管理确保巡逻工作的有效性及管事率。

辖区内海韵馨苑是人员最密集的一个小区,柘林派出所将其列为治安防范重点区域,在物业和群防群治队伍内部大力推广“警社e家”小程序,在小区内部设立巡逻点,由派出所巡逻队带领群防群治力量及物业安保人员每日打卡2次,逐步建立定时、定段巡逻机制,并加大夜间重点时段和监控探头稀疏路段巡逻控制力度,同时每周开展1次联合巡逻。

就在今年4月中旬,辖区营房村一村民停在家门口的电瓶车电瓶被盗。民警通过村口的路面监控发现一名骑着红色电瓶车的男子有重大作案嫌疑,可是由于村内监控存在盲区且探头分辨率不高,无法清晰辨识作案对象体貌特征,也不能及时掌握其作案后的行驶路径。但是,细心的民警发现嫌疑人驾驶的红色电瓶车的后车牌上有一只类似手套的异物遮挡着,于是民警立即将这个特征发布给派出所巡逻队员与群防群治队伍。当晚19时许,群防群治队员在海韵小区巡逻时发现该小区一楼道门口停放着的一辆电瓶车,红色、后车牌有一只手套遮挡,完全吻合监控视频中嫌疑车辆特征,于是立即通知民警到场,一起盗窃电瓶车电瓶案得以快速侦破。

姚志平所长称:“循线巡逻与蹲点守候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加大了巡逻、盘查的力度和密度,进一步提高街面见警率,这对压缩违法犯罪起到了相当显著的作用。我对比过相关数据,截至目前,海韵居委报警类110同比下降34.6%。同时,不仅是这一个居委,就整个派出所而言,经过这样的警务机制微调整,今年以来,全所各类110警情环比下降11.6%,报警类110警情环比下降15.4%,特别是盗窃、诈骗等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0%、80%,群众安全感有显著提升。”

人口机制“微改革”提高管理质效

在警务机制微调整后,派出所又对人口管理进行了“微改革”。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对柘林派出所这样辖区外来人口占比达65%以上的派出所而言,做好了人口管理工作,社会治理工作就能事半功倍。去年起,派出所根据辖区人口实际,在确保社会综合协管辅警队员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对人口信息采集模式实行“5+6+2”的“微改革”,即5名驻村队员定点工作,6名驻所队员协助管理,1名专管民警和1名辅警专职检查监督,形成“你中有我、各尽其责、捆绑考核”的工作格局,有效解决单名协管员常年负责一个居村委导致的顾此失彼和分工不均,有效减少管理盲区。同时,将人口管理工作纳入“星级居村委”评价体系,增强居村委配合做好人口管理工作的动力。

通过人口管理机制创新,有效提升了违法犯罪人员的发现率。就在今年年初,民警在梳理人口登记数据时,发现多个沪C车牌登记的均为一个居住地址,这一反常情况立即引起民警注意。民警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进一步核查,发现更反常的情况是该登记地址实际上并不存在。民警立即引起了重视,循着这一反常疑点进行深挖,成功破获一起二手车经营业务员伪造《居住登记凭证》为车主办理车牌过户案件,抓获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的2名犯罪嫌疑人,目前均已被依法批准逮捕。而在今年4月上旬,民警又在核查信息时,成功发现并抓获涉嫌冒用他人身份证在沪就业、办理银行卡、开设社保账号的违法嫌疑人李某,并对其作出依法处置。

据悉,从采取此项举措至今,派出所通过人口管理发现线索,已成功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0余名,不仅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动向准”,也为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了支撑。

参与机制“微创新”提升治理能力

小微企业多、外来人员多、能人能者多,是柘林派出所辖区的另一个特点,于是派出所采取参与机制“微创新”,吸引治理力量,提升治理能力,做大“治理蛋糕”,有效营造全辖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派出所一方面针对辖区劳资纠纷多、邻里纠纷多的特点,与行业协会、市场管理方、同乡会等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构建调解联盟,由社区民警与司法所退休干部组成调处分队,实现“熟人事熟人劝”,第一时间介入纠纷,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今年以来共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0余起,解决率实现100%。另一方面,在居民中广泛推广奉贤“警民e家”微信警务社区,打造“7×24”小时在线服务的网上警民家园,保障服务到位。随着“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开展,真正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群众只需给所在社区民警留言,就能实现“一对一”的服务。如需要办理居住登记的群众,只需在后台留言,社区民警就会安排工作人员在24小时内进行上门登记。

辖区最南端的营房村内,本地村民多为从浙江岱山移民此地的后嗣,不仅保留着百来年的风俗习惯,语言也以“岱山话”为主,与柘林乡音有着天壤之别。不少民警因限于语言交流而使工作受到掣肘。所领导在了解情况后将同是浙江岱山籍的民警小陆任命为营房村社区民警。小陆也没有辜负期望,他充分利用“小老乡”的身份,开展“双语”宅基安防讲座、录制“双语”宣传视频,用乡音敲开了民心。

一次,一位用纯正岱山方言的阿公和一位普通话不太标准的姑娘因为琐事发生矛盾。本来就是一场误会的琐事,却因为语言沟通不畅导致越吵越凶。闻警赶来的小陆听了事情原委啼笑皆非,并用“双语”向双方劝解,很快消除了这场由于言语不通产生的误会。

辖区居民小胡来沪工作不久,平时上班很忙,工作时间根本无法抽出时间办理居住证明登记手续,但是公司又需要她尽快提供居住证明来办理社保交金等事宜,在同事处听说可以通过“警民e家”线上预约办理登记后她马上进行了申请。第二天晚上8点,社区民警李亮与人口管理辅警准时到其家中进行上门信息核实登记,一周后,小胡如愿领到了她在上海的“居住登记凭证”。其实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从警灯长明,民警和群防群治力量日夜守望,到有效治理,管理和服务愈加灵活精细,改变每天都在“柘”里发生,勤务机制“微调整”,严密了防控网络;人口机制“微改革”,提高了管理质效;参与机制“微创新”,提升了治理能力……提升了居民群众安全感与满意度。柘林派出所所长姚志平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将“枫桥式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持续深化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保护好一方群众,守护好一方平安,服务好一方发展,让平安在“柘”里生根。

社会治理创新

基层样本

上海市委政法委上海法治报社

联合主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16人小所,如何管好20.12平方公里 2021-07-14 2 2021年07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