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法治中国

新华视点

小作坊随意回收,正规企业“吃不饱”

每年数百万吨废旧铅酸电池流向何方?

本文字数:1634

  □据新华社报道

近年来,非法收购、拆解废旧铅酸电池的案例屡见不鲜。“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废旧铅酸电池对环境污染严重,有的犯罪嫌疑人获利1000万元,但后续恢复生态需要花2000万元。据业内保守估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铅酸电池达数百万吨。它们流向了何处?

“游击队”收集,小作坊加工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介绍,我国每年“退役”的废旧铅酸电池约有300万吨。

记者在贵州省贵阳市多个电动摩托车市场走访发现,有的商户对相关规定不了解,往往将废旧铅酸电池直接卖给无资质小商小贩。

“一些大的店是我们监管的重点。难就难在那些小门面,这些个体户文化程度有限,也不愿花时间去清点登记、填转移联单、网上申报;他们把废旧铅酸电池当成了一般废品,谁出价高就给谁。”黔南州生态环境局惠水分局副局长樊龙江说。

那些收废品的“游击队”把收来的废旧铅酸电池送到哪里去了呢?业内人士说,其中小部分卖给了有资质的回收企业,大部分流向地下小作坊加工;这些小作坊把铅极板留下、酸液直接倾倒,不仅利用率低,而且环境污染风险大。

去年5月,生态环境部通报福建一起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案。经查,霞浦县一加工厂未取得废旧铅酸电池处置许可就从事拆解熔炼;自2019年12月投产以来,共采购废旧铅酸电池130余吨,已拆解56.54吨,销售铅锭收入80余万元。去年12月,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无资质回收利用废旧电瓶污染环境犯罪案件。据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对大量废旧铅酸电瓶拆解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销售非法炼铅所得铅锭的金额达到1亿多元。

今年5月份,江西省吉水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废旧铅酸电池非法回收处置案件。法院经审理查明,陈某、黄某、曾某租赁位于吉水县某乡镇水泥厂内的一处厂棚非法拆解废旧铅酸电池、提炼还原粗铅牟利。被当地公安、环保部门查处时,他们共拆解130余吨废旧电池,产生9吨多废硫酸水。经鉴定,非法炼铅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含铅烟铅尘、二氧化硫,其浓度分别超出排放标准的60倍、13680倍;同时,还对厂区内部和周边的土壤造成重金属污染。

正规企业审批环节多

在2018年江苏查处的一起非法铅冶炼案中,犯罪嫌疑人回收、拆解废旧铅酸电池15000余吨,获利1000余万元,恢复生态则需要2000万元。

刘勇说,每年“退役”的废旧铅酸电池,经正规渠道回收的仅有30%左右。据业内人士估计,贵州省每年就要产生废旧铅酸电池15万吨、约180万个。据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全省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有22家,年经营能力89.5万吨,但2019年只回收利用了6.35万吨。

记者调研发现,正规企业从事废旧铅酸电池回收,除了要求有许可证,还必须配套建设专用仓库、付出更高的物流费用,而小商小贩以及非法炼铅小作坊没有环保、税收等成本,做生意更有优势。这导致有资质的企业往往“吃不饱”,生存艰难。

贵州某工业园区内的一家金属加工有限公司,是全省最早一批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之一。“占地100多亩,设计年经营规模是5000吨。为达到环保要求,公司一直在技改,最近每年投入都在上千万元。”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现在的问题是根本没那么多货,仓库很少能堆满。

记者查阅环保部门对业内一些企业下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发现问题主要涉及未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未按规定填报危险废物转运联单等方面。

当前,我国正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受访人士认为,在有关部门介入下,非法回收、拆解废旧铅酸电池的行为有所收敛,接下来应疏堵结合,不断提高规范收集处理率。铅酸电池回收涉及环保、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单位。黔南州生态环境局惠水分局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杨卫华等执法人员建议,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联动执法机制,除纳入重点监管的企业外,下一步要聚焦小作坊的非法回收、转移、经营行为;通过拉网式排查、发动群众举报等手段,一旦发现坚决惩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中国 B08 小作坊随意回收,正规企业“吃不饱” 2021-07-21 2 2021年07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