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国大盗袁世凯违背民意民心,倒行逆施,准备于1916年元旦举行洪宪皇帝登基大典。其行为遭到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抑郁中因病不治身亡。段祺瑞、徐世昌等北京政府主政者,作出了按国家元首规格隆重办理其葬礼的决定,并斥巨资为其修筑了陵墓“袁林”。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袁林。参观过后,毛主席指示要把袁林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
作者:胡晓
《炎黄春秋》编辑出版
袁世凯病逝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被迫宣布取消洪宪帝制。然而一步被动,步步被动。皇帝做不成,总统也保不住,尤其是一些北洋将领“窝里反”,对袁世凯打击甚重,他最终郁愤成疾,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身亡。
袁世凯去世后,段祺瑞、徐世昌等北京政府主政者,从北洋派继承人的立场出发,淡化在称帝问题上与袁世凯的矛盾,没有附和南方护国军的激进主张,不仅充当了袁世凯家族保护人的角色,而且在袁世凯葬礼问题上,作出了按国家元首规格隆重办理的决定。新任大总统黎元洪,不属于北洋派,与南方政治势力关系较近,但自辛亥革命以来,与袁世凯多次合作,且为儿女亲家,在接任大总统问题上,又得到了段祺瑞、徐世昌的支持,所以也同意段祺瑞、徐世昌等北洋派的处理意见。
规模庞大的葬礼
6月7日,黎元洪与段祺瑞发布隆重办理袁世凯葬礼的申令,并拨款50万元作为治丧费。随后成立了“袁大总统恭办葬礼处”,由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主持,特派外交总长兼交通总长曹汝霖、内务总长王揖唐、财政总长周自齐承办,袁府大总管袁乃宽负责操办具体事宜,长子袁克定负责袁世凯家族治丧事宜,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负责彰德袁世凯陵墓工程。当日,国务院还通令全国下半旗志哀,学校停课1天,国民停止娱乐活动1天,官员停止宴会27天,剧团停止演出7天。
6月8日,袁世凯遗体入殓。棺椁停放在怀仁堂正厅,黄缎棺盖上绣着龙纹、云纹和水纹,周围摆满祭幛、挽联和花圈,还有各式各样的冥器。宽大的铭旌悬挂在灵棺上方,用整幅红缎缝制,用金色丝线绣着“袁大总统灵柩”字样。筹备大典时向清室借取的皇帝銮仪器物也陈列在怀仁堂。怀仁堂门前还搭建了1座鲜花扎成的牌坊,新华门外则搭建了3座蓝白布扎成的牌坊。
停灵期间,还请来5棚僧道做法事。每天一般有1棚僧道做法事,逢做7日,则5棚僧道全部到场做法事。北京政府各部门官员每天轮流到袁世凯灵柩前瞻仰行礼,驻京部队每天轮流排班,到新华门外举枪致敬。袁克定率领家眷在怀仁堂日夜守灵。
6月28日,袁世凯灵柩出殡。北京城内出殡路线是:出怀仁堂沿中南海绕行,然后出新华门,往东,过天安门,向南,过中华门,出正阳门,到西车站。
起灵前,袁克定率家眷行三跪九叩首礼,大总统黎元洪代表和文武官员、外交使节及清室代表亦行礼送别。随后,灵柩移出怀仁堂,由32位杠夫抬灵。灵柩旁尚有“响尺”4人,一手持黑漆檀香木尺,一手持小木棍敲打木尺,根据道路情况,指挥杠夫行进;“拉幌”4人,负责用4根黄丝绳将棺罩金顶拉在木杠4角,避免金顶摇晃;“拨旗”4人,手持带有小旗子的长木杆,遇到空中障碍物即用杆拨除;“背凳”4人,每人背一个全漆木雕凳子,如遇灵柩途中停留,即将凳子放好,将灵柩垫起来。
袁克定穿麻衣,戴麻冠,左手持魂幡,由两个侍从扶持在灵柩前行走。其他家族男眷均穿麻衣,戴麻冠,亦由侍从扶持,在灵柩后步送。大太太于氏穿麻衣,用麻布包头,手捧“宝瓶”,率领家族女眷,坐轿子跟随灵柩。
袁世凯灵柩启行,前有乐队引导,后有仪仗队伍,出熏风门,经宝光门,沿中海西岸,经仁曜门,过丰泽园,再沿南海岸,出新华门。黎元洪等候在新华门内,向袁世凯灵柩行鞠躬礼,然后退回总统府。
灵柩抬到新华门外,由32人小杠换成80人大杠,送灵队伍也重新编排,明显扩容。最前为向导旗10面,由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率领警队执旗开道,次为陆军仪仗队一个团、海军仪仗队一个连。袁世凯各种遗物均有专人组队护送,如御座、印玺、衣冠、勋章、照片、器皿、古玩等,其至包括其生前喜爱的一匹战马。还有各种礼乐队,如总统府军乐队,穿青呢制服,系孝带,奏哀乐。5棚僧道也在经幡引领下,吹奏各种礼乐法器送葬。步行队伍中,尚有不少执绋宾客,包括文武官员、外交使节、清室代表等,执绋宾客女眷则与袁世凯家族女眷一起坐轿子送灵。
归葬河南彰德
北京西车站外,预先搭好蓝白布素彩五门牌坊1座、三层路祭棚1座,灵柩抬入路祭棚,由国务总理段祺瑞主祭,文武官员排队陪祭。路祭完毕,改换24人软杠,将灵柩抬到月台,送上灵车。灵车开动时,鸣礼炮101响。
6月28日,京汉路客车停运。除袁世凯灵车外,还专门为送葬开行两趟车,一趟车载运卫兵、消防队、杠夫、轿夫、鼓乐手、扎彩匠、僧道等,还装有大杠、小杠、轿子和各种冥器,及丧礼处备用的家具杂物。另一趟车载运送葬的袁世凯部属和北洋政府高级官员。这两趟车在袁世凯灵车启程后开,但早半天到达河南彰德,以便迎灵。
袁世凯灵车经过直隶保定、邯郸等大站时,当地文武官员也在车站举行了路祭。灵车到达河南彰德前,车站已搭好蓝白布素彩五门牌坊1座,三层路祭棚1座,还搭建了酒席棚两座,招待北京来宾和当地官员。灵柩被放入路祭棚,由彰德地方官员致祭后,仍安放到80人大杠上,向洹上村袁府行进,所有执事仪仗皆仿效北京出殡仪式。
洹上村位于彰德城北郊,离城三四里,沿洹水而建。袁府围墙有二三丈高,中间是门楼,四角各建有角楼,围墙内建有五重高大瓦房,每重正房4大间,左右有厢房和走廊。袁世凯灵柩停放在最后一重正房厅堂。正房门外大院里搭建一座高大灵棚。灵柩前搭建一座月台,月台上设有灵几,供奉袁世凯照片和灵牌,摆放五供和祭席,燃香点烛,昼夜不息。月台下备有白布垫和红毡毯,供祭奠者行礼使用。
在第三重正房门外大院里,搭建一座高大经棚,棚上有兽脊,四面出檐,棚分两层,上层是僧道诵经的地方,下层是招待宾客饮宴和休息的地方。在另外两重正房门外大院里,还搭建了平顶酒席棚。酒席分为3类,上席4水果、4冷盘、4热炒、4大菜,招持来宾;中席4冷荤、4热炒、3大菜,总管、账房用餐;下席4热炒、3大菜,茶房、工人用餐。
开吊日,袁府各处摆满素幛、花圈和挽联,吊唁宾客纷至沓来,每餐招待200余席。下午举行“送库”仪式,由僧道引导袁世凯家眷和来宾1000多人,将各种冥器送到大门外空地上焚烧。晚上,僧道登坛做法,钟鼓齐鸣,笙簧齐奏,一直持续到天亮。
8月22日,举行“题主”仪式。题主前一天,由一位前清遗老“写主”。袁世凯木主用金丝老楠木制成,犀牛座,雕龙纹,二三尺高。写主官先写内函,诸如袁世凯的生辰八字和子孙姓名;后写外函,诸如袁世凯姓名和官衔;最后写木主上的“主”字,少写一点,写成“王”字。木主写好后,由袁克定捧着送到袁世凯灵柩前,用函匣装好,用青绸一方、红绸一方覆盖。
题主日,题主官徐世昌马车行至袁府大门口,袁克定率家人行礼迎接。题主仪式开始后,题主官和两位襄题官走到袁世凯灵柩前的方桌旁站立,袁克定行礼后,跪在垫子上等待题主。方桌上摆放袁世凯木主函匣,还有笔、墨、砚,桌旁放一个鸡笼,装有一只白毛公鸡。礼乐奏响后,一位襄题官用新笔蘸朱墨交给题主官,题主官在木主“王”字上面点一下,另一位襄题官又用新笔蘸朱墨交给题主官,题主官再在木主“王”字上面点一下。最后由茶房用金针刺破白公鸡鸡冠,由襄题官用新笔蘸鸡血交给题主官,题主官用鸡血笔在木主“王”字上面再点一下。襄题官将题主后的木主放进函匣,茶房用五色丝线扎彩,用青、红绸覆盖好。袁克定行礼致谢,手捧题完主的木主函匣,安放在袁世凯灵柩前。题主官徐世昌等人以嘉宾身份,祭奠袁世凯。随后袁府大摆筵席,款待题主官等贵宾。
袁林留作反面教材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后,北京政府即开始谋划陵墓工程,不久,批准成立“董理墓地工程处”,委任河南巡按使田文烈主持。田文烈和董理墓地工程处遵循袁世凯“扶柩回籍,葬吾洹上”的遗愿,与袁世凯家眷协商讨论,将陵墓地址选在彰德洹上村。随后,调集人、财、物力,“慎选堪舆,勘定吉壤,绘具详图,招商筑墓”。建设规划,聘请德国工程师设计编绘,参照明清皇陵规制,兼采西洋建筑风格,仿效美国总统格兰特濒河筑墓形式。工程施工采取招投标方式,参与竞标17家,最后中标者为兴隆木厂。建筑材料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集中采购。
8月23日,举行袁世凯灵柩安葬仪式,陵墓工程已经初具规模。袁世凯陵墓位于洹上村东北的太平庄,占地近140亩,南临洹水,北靠寿安山与韩陵山,四周建有花墙,并种植了不少松柏。大门面对安阳桥,门内用石块铺设神道,长数百米,宽10余米,两旁树木林立,排列数对石雕神兽。墓穴分两层,上层为穹顶,用红色花岗岩砌成;下层为棺室,外面安装两扇石门,里面建成大殿3间、朝房5间,大殿内设石座和石桌,用汉白玉制作。棺室内预留了正室夫人于氏合葬穴位。
安葬日当天,袁府内外全部扎成素彩,80人大杠将袁世凯灵柩抬出大门,后面跟随袁世凯家眷和全国各地来宾,还有北京出殡过去的仪仗队伍。灵柩抬到陵墓,换24人软杠抬入棺室,安置在大殿正中石座上,石桌上则陈设五供祭品及各种陪葬物品。送葬人群行礼完毕后退出大殿,关闭石门,在墓地焚烧大批冥器。
安葬仪式结束后,袁世凯陵墓工程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1918年6月才全部完工。建设期间经费短缺,国家财政困难,不便追加工程款,段祺瑞、徐世昌、王士珍、段芝贵、张镇芒、雷震春等北洋同人,联名发出公启,呼吁中央和地方军政官员捐资助修,共募集捐款25万余元。
陵墓竣工后,举行落成典礼,并设立“袁林董理社”,负责陵墓管理事务。之所以称“袁林”而不称“袁陵”,据说是时任大总统徐世昌的意见。徐世昌认为“陵”乃中国古代皇帝陵墓称谓,袁世凯生前称帝未果,并自行取消“洪宪”年号,且病死于民国大总统任上,因此用“袁陵”不合适。
《说文解字》中,“林”与“陵”可以互相借用,“林”能避“陵”之嫌,而兼有“陵”之实;而且陵墓周围种植了大面积林木,景色尤为壮观,因此用“袁林”较为稳妥。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袁林,指示要把袁林文物保护好,作为反面教材。1958年,设立安阳市博物馆,负责管理袁林建筑文物。改革开放以来,袁林的文物和旅游价值愈益凸显,1982年11月被批准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2月荣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