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法匠

戒毒民警柴晓宏:

戒毒所里的“人生救赎之道”

本文字数:4026

均受访单位供图

  □法治报记者  王菁  见习记者  刘家杭

清晨5点45分,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铺洒下时,柴晓宏已收拾利落,开启了一天的征程。

作为上海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三大队的教导员,柴晓宏的生活轨迹很简单,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家和戒毒所之间的“两点一线”,几乎没有其他涉足,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戒毒所成为了她的“常驻地”。

“其实我原本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眼前轻声细语、面容温柔的柴晓宏似乎也确实更符合教师的形象。“不过我现在也算是‘老师’吧。”她笑着轻声说道。

倾听、劝慰、教导、总结……看起来和教师工作流程极其相似,但柴晓宏面对的是一群误入歧途甚至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而她教授给她们的是远比书本知识更难理解的“人生救赎之道”。

从业19年来,柴晓宏多次获得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嘉奖和“个别教育能手”称号。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个“将苦留给自己,甜留给别人”的心灵导师。走过最初的彷徨、质疑,到如今的得心应手,柴晓宏将她骨子里的温柔化为最好的“助推剂”,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打开一扇扇心门,拉回一个个误入迷途的灵魂……

“白天不懂夜的黑”

在女子戒毒所里,“白天不懂夜的黑,让懂你的人懂你”是戒毒人员间发生小摩擦时,化解纠纷的“金钥匙”,而让这句话广为流传的人就是柴晓宏。这背后其实饱含了她一路走来的艰辛。

2002年,彼时刚大学毕业的柴晓宏步入戒毒所成为一名民警。“其实我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她坦言。由于父兄都是公安民警,潜移默化中柴晓宏接受到了不少“维护正义”的理念,于是她报考了法学专业,毕业后加入戒毒民警的队伍。

“我觉得这也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实现最初的理想吧,只是换了教育的对象而已。”柴晓宏她认为,把知识传递给戒毒人员,拯救迷茫的灵魂,这样的工作很有意义。但她很快就发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她走到今天也是吃了不少苦头的。”所里的一名资深民警见证了柴晓宏这一路走来的艰辛。

每一个进戒毒所的人,背后往往伴随着一段颓然悲伤的人生经历:父母离异、幼年被弃、中年变故、欺骗背叛……每天,这些满载着“负能量”的信息摆在柴晓宏面前,这对一个几乎没有社会经验的小姑娘而言,要承受的压力不言而喻。而她温柔的性格令有些戒毒人员不把她“放在眼里”,有时甚至会顶撞她。最让柴晓宏觉得困扰的是,她无法对戒毒人员的经历感同身受,这意味着,她无法给出有效的对策,找到症结。

“那个时候确实对自己产生了质疑,是不是能胜任这个工作……”时至今日,柴晓宏忆及当时的心境,眉宇间依然含着一丝无助。

为了稳住心神、克服压力,柴晓宏决定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她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还先后学习了插画、中式糕点等技能并获得相关资格证书。这些在当时看起来和工作并没多大联系的课程,却在她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后来在戒毒人员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学习时,我还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指导。”这对于戒毒人员重新步入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谈及此,柴晓宏由衷地感到欣慰。

渐渐地,柴晓宏在和戒毒人员的相处中学会了耐心倾听、换位思考、尝试理解,她认为这是一个彼此成长的过程。“她们之中很多人是在命运的阴差阳错下做了错误的选择。”长期接触下来,柴晓宏对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和戒毒人员间的关系也在悄悄改变着……

在一次小组考核时,戒毒人员蔡某突然站起身来拒绝听从指挥安排,并扬言“以后再也不会听柴警官的话”,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柴晓宏平静地同意蔡某先离开,自己继续完成接下来的考核。

“其实当时我心里也有一点别扭,但转念一想,我一直告诉她们要宽以待人,那我自己就应该先做到。”“白天不懂夜的黑”,柴晓宏觉得产生矛盾时,不妨试着将心比心,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之后,蔡某参加活动时,柴晓宏塞了张纸条给她,上面写着“我既然教育你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那么我首先就要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所以这次破冰行动就从我开始吧!”蔡某读完后将纸条紧紧攥在手心。她主动找柴晓宏道歉。此后,蔡某不仅积极配合柴晓宏的安排,还逢人就说“一定要听柴警官的话啊!”

信任的力量

十几年的帮教工作过程中,有一位戒毒人员让柴晓宏印象很深刻,“她让我感受到了挫败,但也同时让我变得更强大了。”柴晓宏形容自己这些年的心境就像是坐过山车,有上坡也有下坡,而她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共同成长,也对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有了更多的认识。

小赵就是一位让柴晓宏印象尤其深刻的戒毒人员。家境优渥、长相甜美且有高学历的小赵,原本有着光明的前途。然而却因交友不慎,误入毒品的深渊。刚进戒毒所时,巨大的落差对她产生了强烈冲击,小赵陷入了消极沮丧的状态。“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接触了解她,用了很多方法……”柴晓宏发现条件优越的小赵其实是渴望一份尊重,于是她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小赵谈话,逐渐打开了她的心房。

两年时光转瞬即逝,小赵出所。离开前,她握着柴晓宏的手表示感谢,决心要好好生活,再也不沾染毒品,言之凿凿。“我相信你!”那一刻,柴晓宏既为她也为自己感到高兴。

不久之后,有一天柴晓宏正带队参加活动,听见有人远远喊“柴警官”。循声望去的柴晓宏一瞬间愣了,远处叫唤自己的竟然是已经出所的小赵。“她复吸了!”震惊、挫败、担忧,柴晓宏心头涌上各种各样的情绪,五味杂陈……

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这是柴晓宏迫切想知道的。小赵缓缓吐露出了真相,原来,她出去后,母亲对她还是存有怀疑。母亲的不信任让小赵自暴自弃,再次走上了吸毒的老路。望着眼前的小赵,柴晓宏并没有因为两年的努力付诸东流而对她感到失望,“我愿意陪你继续再来两年,我们重新来过!”

现在再度讲起这个故事时,距离小赵第二次出所已经过了数年。其间,小赵没有复吸,这份信任发挥了它应有的力量。“我觉得如果我自己都不相信她能改好的话,我凭什么告诉她‘你要相信你自己,你要坚持下去,你要有毅力’?”

从陪伴小赵的经历中,柴晓宏深深感受到,“信任”是让戒毒人员们戒断毒瘾,不再复吸的重要力量。

柴晓宏对戒毒人员的信任也令她收获了“真心”。每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柴晓宏都会收到一个戒毒人员送来的手工贺卡,这份精致用心的礼物一直到这名戒毒人员出所后依然不曾间断过。就是这样一份礼物带来的“感动”,让柴晓宏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成为了她坚持的动力。

温柔中的韧劲

“为什么要戒毒?”这个看似浅显易懂的问题,要回答得通透并且让戒毒人员心服口服却并不容易。在柴晓宏看来,吸毒是他们逃避现实的方式,要让戒毒人员们真正认识到问题所在并愿意积极面对、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新生。“所以首先就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与其他戒毒民警们的“科学分析”“健康规劝”等“常规疗法”不一样,柴晓宏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拉近与戒毒人员的距离,而她温柔的性格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泰坦尼克号》电影中,女主角看着爱人离去,但仍坚强地活下去,活出了爱人希望看到的样子……”在娓娓道来的温婉话语中,柴晓宏传递给戒毒人员的是“人生的抉择”:无论遭受了什么坎坷挫折,只要活着就要向前看,生活就要继续,堕落、沉沦并不是正确的选择。“在所里的这两年,只是她们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出去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柴晓宏希望能尽可能多地帮助她们重塑希望。

形形色色的戒毒人员性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不乏一些“硬骨头”。“柴教导员从来都是将苦留给自己,甜留给别人。”同事李慧宁感慨道,每次遇到“硬茬”戒毒人员,柴晓宏都是“包揽”到自己身上。

曾经就有过一位戒毒人员,在交谈中始终不肯开口正面谈自己的问题,也不配合回应,柴晓宏知道后,便在一个午后和她“过招”。几番尝试后,柴晓宏发现对方是不愿意正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她采用“迂回战术”,不再跟对方继续聊问题,而是拉起了家常,聊起了家庭琐事。“气场不够,耐心来凑。我其实就是慢慢‘磨’。”柴晓宏打趣道,她觉得威严说教或者命令并不是适合自己的作风。

时间已然到了晚上,柴晓宏错过了回家的班车,这一“磨”竟就是五个小时。此时对方终于被柴晓宏“磨”得打开了心扉,认真审视了自身,诚恳地谈了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而柴晓宏也细细针对她的问题进行宽慰。“柴警官,你这个态度让我折服。”凭借这股不放弃的“韧劲儿”,柴晓宏打开了一扇扇心门。

“我觉得就是要把爱传递到位,你的爱到位了,你走进了戒毒人员的心里了,那么无论她是哪种性格,她都会感受到你的包容。”这样的细致和耐心已经贯穿在她每一天的日常中。

也会有戒毒人员在之前的交谈中很配合,但突然产生逆反的情况,而一般出现这种“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状况,往往是和家人有关。为了及时掌握好戒毒人员心态的变化,每天早上正式接岗时,柴晓宏都要详细了解清楚每位戒毒人员的最新情况:都做了什么?是否有哪些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会不会对情绪造成影响?“比如今天是不是收到了家人来信?或者跟家人打过电话了?这些因素都会造成人心理的波动。”

一旦发现可能存在不安因素,柴晓宏会马上对当天的谈话作出针对性调整。“我了解她们(戒毒人员)每一个人,虽然性格各异,但来到这里,她们内心都很孤独,所以不会真正地拒绝与人交流。只要有足够多的耐心,总会解决的。”

经过19年日积月累,柴晓宏已是团队的“中坚力量”。除了日常工作,带教新入职年轻干警也成一项重任。“每年新入所的小姑娘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和我当年一样的问题,想家、业务不熟、沟通不畅……”看着她们,柴晓宏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每当她们遇到困惑和压力时,柴晓宏便会用自己的经历来给她们力量。“她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既暖心又知心。”李慧宁如是评价。

回望过去,柴晓宏觉得自己是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教书育人”的理想。“只有戒毒人员们出所后永不复吸,真正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我才觉得自己有所成就。”尽管与普通教师相比,她的成就感来得慢一些,但每当看到一个个重新踏上人生正途的背影,收到一份份承载着感恩和决心的祝福,柴晓宏觉得这样的成就显得更为弥足珍贵……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匠 B04 戒毒所里的“人生救赎之道” 2021-08-18 2 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