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法治剧焦

再现革命先辈的“寻路”历程

本文字数:1744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来路,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流击水》展现的,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走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这是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也是振奋人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中流击水》

导演:宋业明

编剧:黄亚洲

主演:王仁君  董勇  王志飞  马少骅  奚望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首播:2021-05-15

集数:30

单集片长:45分钟

剧情简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因抗议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而被捕入狱。远在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发起营救运动,经李大钊秘密周旋转移到上海的陈独秀,终于认识到唯有通过革命推翻反动统治才能救中国,遂在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着手筹备一大会议的召开。由于法租界巡捕房的暗中侦查与破坏,一大会议被迫临时转移至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一大代表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这艘红船扬帆起航,历经艰辛探索,率领中国人民奋勇前进,走向辉煌……

《中流击水》一开播,剧名就引来众多网友刷屏点赞。“中流击水”出自于毛泽东的名篇《沁园春·长沙》,意指到江心水深流急处、搏击惊涛骇浪。网友认为这一剧名意境深远、内涵深刻,既体现了拯救民族于危难的浩然正气,又呈现出一种热气腾腾、气吞虹霓的动感姿态。同时,该剧在叙事角度、人物塑造、精神情感表达以及史料挖掘等方面的创作突破,也令人耳目一新。观众称赞《中流击水》格局恢弘、静水流深,“是革命历史题材剧的一次创新突破,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剧集由五四运动为故事开篇,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等人为线索人物,细致描绘了从1919年到1928年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展现了革命先辈的“寻路”历程。

剧中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叙事原则下,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进行了系统化、有逻辑性的梳理。比如故事开局,毛泽东提着行李箱追火车却跑丢了一只鞋,火车上毛泽东以“鞋子”的故事比喻中国面对走什么道路的选择,与接下来李大钊与胡适的“主义问题”之争、李大钊在南开学校用鞋子比喻“洋为中用”的演讲相互映衬,同时也为后面马克思主义催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铺垫。另一方面,通过党史学习的回溯视角,该剧将历史事件和人物串联在一起。比如通过营救被捕入狱的陈独秀,引出了毛泽东、杨开慧、李大钊、赵纫兰、周恩来、邓颖超、高君曼、陈延年、胡适、孙中山、陈炯明、蒋介石等主要人物,并自然流畅地介绍了他们的人物性格及所处立场,矛盾冲突明确,叙事节奏紧凑。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革命先辈们在风雨如磐中,用大步向前、朝气蓬勃的精神,担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这种精神与状态也鼓励今天的青年们不断砥砺前行。

剧中人物性格鲜明,青年毛泽东思想开阔,在《湘江评论》上宣传马克思主义、不畏强权发起“驱张”请愿,都展现出他充满热血、不惧危险、坚守真理的人物特征。忠厚耿直、不善言辞的李大钊,会因为自己没有劝解陈独秀散发传单而愧疚忏悔,在面对在“问题”与“主义”上与自己想法背道而驰的胡适时,也会坚定且执着地进行辩论;性格执拗的陈独秀,在广大群众面前是“思想上的引领者”,在陈延年的面前又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大家长”。还有一直支持毛泽东的杨开慧,将爱国热情挥洒在一线的青年周恩来,一直奔走在革命最前沿的青年邓颖超等等,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一种青春热血、砥砺向前的精神。“年轻人要注重思想上的蜕变,主义的新生”,当代青年观众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共振,观众被他们感染,表示“从他们的身上能感受到那种热血奋进的精神,接受精神和思想上的洗礼,更有动力奋进”。

对于《中流击水》延续的荧屏热度和社会反响,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这样评价:“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批讲述历史、致敬时代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涌现,从年初的《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到《中流击水》,一部部剧成了爆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来路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从中国实际出发,百年来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步进程、每一个创举都值得我们铭记。”  (综合整理自《北京青年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剧焦 B06 再现革命先辈的“寻路”历程 2021-08-20 2 2021年08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