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悬空老人”下楼梦圆;旧区改造,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上海既有的城市更新的成功经验,在近期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固化成为地方性法规。全票表决通过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看来,面临新形势、新变化,城市更新是实施“上海2035”总体规划、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路径。通读《条例》全文,民生优先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法治保障。
“人民”贯穿始终
丁伟介绍,目前,上海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到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上海多年积攒的富有城市特色的城市更新经验,随着这部条例的制定,由实践经验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上海城市更新工作自此有了更加权威、更高阶位的法规依据。”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说,这部法规的出台,意味着上海从地方性法规层面为有效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这对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升城市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翻开条例,第二条即写道:本条例所称城市更新,是指在本市建成区内开展持续改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的活动。具体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等。
城市更新过程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是《条例》的根本要求。”崔明华表示。由此,《条例》把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纳入城市更新的范围,把民生优先作为城市更新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和路径包括旧住房改造、加装电梯,增加物流快递设施、公共充电桩,构建多元融合的社区生活圈等。
与此同时, 《条例》将公众参与、征求意见、重要参考等要求贯穿于更新指引、行动计划编制等过程中,明确广泛听取意见等程序以及对更新行动社会监督作为城市更新落实的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要求。例如第十五条规定,物业权利人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区人民政府提出更新建议。区人民政府应当指定部门对更新建议进行归类和研究,并作为确定更新区域、编制更新计划的重要参考。
《条例》方方面面彰显为民本质,条条件件贯彻人民需求。
“悬空老人”下楼梦圆
位于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的风荷苑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于当时上海市对市中心城市建设动迁后集中新建的小区之一。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小区内不少基础设施都年久失修,且均为六层一梯4户无电梯多层住宅,这让许多高楼层居民成为“悬空老人”。而这一难题日前已有了解决方案,据介绍,截至8月中旬,风荷苑小区已有75台加装电梯成功签约,其中,40台已经全面开工,成为目前全市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居民自主加装电梯的住宅小区。
一切的成果均得益于长风新村街道推出的风荷苑“加梯十法”。比如,针对上了年纪、腿脚不便或者不实际居住此地的业主,风荷苑制定了“掌上签约法”——利用长风原有的“掌上加梯小程序”,让他们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完成掌上签约。街道还探索编制《掌上加梯宝典》及《加梯锦囊》,通过形象生动的漫画、简洁明了的图例、通俗易懂的文字及温馨醒目的提示,让任何有意向加梯的居民都能通过宝典了解加梯全过程、重点注意事项和时间节点。同时,街道边工作边积累,注意收集加梯案例,形成《加梯锦囊》,以便日后在其他小区加梯中提供思路,方便复制推广“风荷苑模式”。
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的上航新村则用加梯过程中形成的“程桥模式”,为加装电梯的运营维保提供了借鉴。加装电梯维保期过后,电梯运营维保仍将面临管理责任归属问题,如原电梯维保单位不再续约,物业公司也不愿接手,这时的电梯该由谁接管?在上航新村,答案已经明确——目前上航新村的物业已经开始设计方案,将在两年的维保期过后,全盘接手整个小区的加装电梯维护管理。
在上海多年的城市更新实践中,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是典型的城市“微更新”。得益于这项实事项目,诸多腿脚不便的“悬空老人”实现了下楼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21年上海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将达到1000台。
为让更多的高层悬空老人及行动不便人群,感受到加梯带来的社会温度。上海各区制定了详细的加梯目标。记者从普陀区房管局获悉,今年普陀区在年初确定了当年新实施200台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并完工100台的年度任务目标。结合目前加梯工作的实际推进进度及关注程度,经与各街镇沟通后,目标任务于5月调整为开工300台(力争完成400台),完工105台。
而对加装电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争议,《条例》中也有了解决措施。《条例》明确,既有多层住宅需要加装电梯,应当按照《民法典》关于业主共同决定事项的规定进行表决。对加装电梯过程中产生争议的,依法通过协商、调解、诉讼等方式予以解决。
旧改改善人居环境
手拎马桶、共用厨卫,这是旧区改造、旧住房更新前,不少居住在老弄堂市民的生活常态。当前上海正在不遗余力推进旧改,力图改善人居环境。《条例》第三十六条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资金,对旧区改造、旧住房更新等城市更新项目予以支持。
记者了解到,到2019年,黄浦区还有大量的无卫设施家庭,总量超过5.5万户,其中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大概4.6万户。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从去年开始,黄浦区启动了三年旧改攻坚战,2020年已经完成了2.1万户的旧改。“十三五”期间,杨浦共拆除旧住房93.45万平方米,改善了约3.96万户居民的居住条件。虹口区则从2017年以来,用四年多的时间,总共完成了3.46万户的旧改。
在旧住房更新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少部分权利人拒绝配合,造成更新项目推进不畅的难点。如何畅通堵点?《条例》形成了相应的破解路径,明确公有旧住房拆除重建和成套改造,在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签约比例后,对公房承租人拒不配合拆除重建、成套改造的情况,《条例》规定了“调解+决定+申请执行”的方式。
上海的旧改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拆除或改造。这座城市丰富的城市肌理和历史风貌文化资源,与推进旧改、改善民生高度重合。很多历史建筑就在旧改地块当中,旧改地块本身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历史风貌区。
走进上海保护规模最大的地区——衡复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更新”完美相融,“和谐”与“魅力”扑面而来。梧桐深深、砖石路面、拉毛工艺……入目所见一切,皆是浓浓海派风情。
衡山坊,既保留了原树德坊的真味,亦通过现代感的设计理念重塑了摩登时尚的生活格调。建业里则重现上海里弄生活的场景,营造宁静舒适的家庭、邻里、社区氛围,集石库门文化体验、特色居住、精致餐饮、精品商业等多功能于一体,让老上海石库门在现代再现往昔的精致光辉。
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白雪茹介绍,根据普查成果,在旧改范围内里弄建筑中约84%都是历史建筑。而且这些历史建筑又基本上都在历史风貌区里,包含“留改拆”以后新增的风貌街坊,占比约94%,其中又主要以风貌街坊为主,占到约74%。
因此,在旧改过程中,还要将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条例》开篇第三条,就用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为本市城市更新确立了原则。此外,根据《条例》的规定,在优秀历史建筑的周边建设控制范围内新建、扩建以及修缮建筑的,应当在使用性质、高度、体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优秀历史建筑相协调,不得改变建筑周围原有的空间景观特征,不得影响优秀历史建筑的正常使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