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保障忠骨归国“是责任更是使命”

东航顺利完成志愿军遗骸包机地面保障任务和协调工作

本文字数:3017

中国东航顺利保障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东航供图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109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及1226件相关遗物昨日回到祖国怀抱。

昨天上午,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回国交接仪式在韩国首尔仁川国际机场举行,中国空军运-20专机负责运送此次交接的烈士遗骸返回中国。今天,烈士们的安葬仪式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2014年,首批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从韩国仁川机场踏上回家之路。按照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截至目前,中国已经连续8年迎接8批共825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回国。每年,地面保障任务均由中国东方航空执行,从未缺席。

71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人类发展史上。

如今,志愿军忠魂归故乡。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永续传承。

109名烈士遗骸及1226件遗物归国

2014年3月28日,东航物流一架专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架歼11B的护航下,于北京时间9点28分顺利抵达沈阳机场,标志着迎接首批志愿军遗骸回国的特殊任务圆满完成,首批437位中国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在东航飞机及全体机组成员悉心护送下,安全地返回了祖国。

自此,每次保障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东航从未缺席。今年已经是中国东航第8次承办志愿军遗骸包机的地面保障任务和协调工作。

今年,韩方共向中方移交109名志愿军烈士遗骸及1226件遗物。

自接到保障任务后,中国东航在韩机构,包括韩国营销中心、东航物流韩国营业部等迅速联动,完成了接机、地面勤务、航务保障、出入境协调等工作,以及与军方、机场、使领馆、民政部的联络,仪式协调等事宜。为确保保障任务的顺利进行,中国东航制定了详细的保障计划,在接机、地面服务、行李保障、随行人员出入境协调保障等每一个环节都设有专人对接,确保疫情期间志愿军烈士遗骸运送的地面保障任务环环相扣、万无一失。在庄严肃穆的交接仪式上,中国驻韩国大使邢海明为志愿军烈士棺椁覆盖国旗,礼宾战士依次列队,护送烈士志愿军的棺椁登上回祖国的飞机。

以实际行动向烈士英雄们致以最崇高敬意

“作为一名中国人、东航人,能够为忠骨归国尽一份心力,这不仅仅是一项责任,更是一种使命和烈士对我们的嘱托,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斗。”中国东航韩国营销中心机场站长孙桢表示。“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中国军用专机护航最可爱的人回家,东航人也以实际行动向烈士英雄们致以最崇高敬意。

东航物流党员李东升曾连续6年参与志愿军遗骸回国专机保障。“当我看到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被小心翼翼覆盖国旗,全场肃穆庄严,哀乐低声回荡,这个瞬间令我最感动,这些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志愿军英雄们,终于能安心回家了,想到这一点,我和现场的所有同事们都感动不已。”至今,李东升仍记得种种细节。

山河无恙,英雄安息。

“作为新时代党员,我们不仅应该铭记先烈,更应该学习英烈们的精神,在新征程上勇于担当。”

从抗美援朝飞越甘肃民航的试飞员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只有地面部队,没有空军配合,意味着志愿军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中央决定中国空军赴朝参战,空军这时已经拥有2个歼击机航空兵师、1个轰炸机团和1个强击机团,飞机总数200架。中国空军领率机关认为,朝鲜战争形势严峻,不能等训练好了再打,只能边打边练,边打边建。

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展壮大,到1953年底,共发展到28个师70个团,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形成了由各种航空兵组成的战斗力较强的空中力量。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也形成了著名的“空中拼刺刀”精神,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

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后,很多志愿军空军英雄毅然加入中国民航,成为我们今天民航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为新中国民航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曾就职于东航甘肃分公司的张云就是其中一员。

1939年12月出生的张云,是BAe-146机型一级飞行员。经历了抗美援朝回国后的张云,更加知道如何才能实现革命的价值,毅然投身到飞行事业中,考入了中国民航第十四航校(现中国民航大学)。

1959年,还不到20岁的张云怀抱着一颗年轻炙热的心和对蓝天白云的向往,只身来到航校学习。这个选择,注定了他一辈子扎根飞行事业,把自己40年的岁月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蓝天。

1963年毕业后,张云被分配到中国民航局兰州管理局第八飞行大队。他来到条件艰苦的兰州中川机场,投身于甘肃的民航飞行事业,曾执飞过苏制安-2、运-7、安-24、伊尔-14、BAe-146五种机型,目前已安全飞行17000余小时。凭借着自己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技术,张云荣获多项荣誉。一枚枚光彩夺目的奖章,记录了他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所走过的日子,展现了他精湛的飞行技术,也印证了他几十年的心得:“飞行是一个严谨的职业,必须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有时刻谨慎小心,才能保证安全。”

据介绍,2020年10月,东航集团共有28名老同志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为抗美援朝 他从陆军变成空军

民航华东管理局离休干部、原民航上海管理局研究室调研员王程波也曾随部队前往抗美援朝战场,亦是归国后加入中国民航的志愿军之一。

“今年我已经九十多岁了,但小时候的事情,到现在我都还记得,有了党,才有了现在的我。”王程波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文书、电话守机员、班长、排长。在解放战争期间,荣立三等功1次、小功1次,荣获解放奖章。1950年4月被选送空军第五航空学校学习飞行。1951年调空军207师任飞行员。

王程波回忆,1949年两航起义时,两航人员开着飞机从香港回来。“他们来的时候,我们既没有飞机,也没有飞行员,只能从空军调一部分人到民航,我也是第一批调过来的人之一。”为了支持抗美援朝需要建设空军,1950年4月,原本在陆军部队的王程波在经过了体检、政审等一系列环节,被选送空军第五航空学校学习飞行。

最初,王程波在预校(第五飞行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从长春到济南,又学习了3个月的理论,然后开始学飞行技术。“那时候新疆有一个支校,我们在那里学习驾驶初级教练机,之后又回到济南操作中级教练机。后来在河北唐山成立了空军十七师,我们就去了部队。”

1951年下半年,王程波随部队前往抗美援朝战场。但是在随后的体检中,王程波因为血压达到180以上,无法直接参与作战,只好从事地面准备工作。半年后,王程波又从朝鲜回到了祖国。

回国以后,王程波由于身体条件限制,不能参与高空飞行作业,只能驾驶螺旋桨发动的飞机。1952年回国后,王程波先后在中国人民航空公司、军委民航局航行处飞行大队任副驾驶等职。“我从陆军来到民航,1957年又到了上海。”王程波说,直到1961年因为身体状况停飞为止,自己一直在民航执行飞行任务,从事民航运输飞行期间曾荣获“全国民航先进生产者”称号和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先进机长奖章。

1961年3月,因身体原因停飞后,王程波历任民航上海管理局调度室副主任,民航上海虹桥站副站长兼调度室主任、站长,民航上海管理局党委常委、指挥部副参谋长等职务。1981年退居二线,任民航上海管理局调研室调研员。直至1989年12月离职休养。

谈起那段过往,王程波说:“我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就是始终牢记听党话、跟党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保障忠骨归国“是责任更是使命” 2021-09-03 2 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