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检察官如何“打卡”优秀历史建筑?

看法治力量护航“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徐汇样本”

本文字数:3430

太原路优秀历史建筑“破墙开门”的理发店整改前(左图)和整改后(右图) 徐汇检察院 供图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武康大楼、黑石公寓、夏衍旧居、草婴书屋……在上海衡复历史风貌区,名人故居、优秀历史建筑星罗密布,这些串起的历史地标,让这里成为上海城市文脉的发源地和承载区。

徐汇区人民检察院结合这一区位特点,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作为公益诉讼案件重点拓展领域,通过“打卡”历史建筑,扩大公益诉讼检察朋友圈,携手多部门共同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区域特点的“徐汇方案”。

正值公益诉讼制度建立4周年,近日,徐汇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相关情况及典型案例。记者采访获悉,通过公益诉讼检察的形式,太原路上“破墙开门”的老建筑以及曾经“脏乱差”的黄道婆纪念馆施工现场都得到一一复原,检察机关正用法治力量描绘出一幅护航“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新蓝图。

推动复原“破墙开门”的优秀历史建筑

徐汇区太原路45弄1号,系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可是1年前,这里还是一家装修时尚的美容美发院。

当时,徐汇检察院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的方式意外得知这一情况,该建筑外立面和内部结构被人为破坏且未恢复。徐汇检察院立即指派检察官赴现场调查核实。经调查后发现,该房屋产权人为上海某国有公司,管理单位为上海某物业公司。该房屋原为居住用房,后改为非居住用房,根据审批手续所附建筑平面图,西立面为墙体,墙面有窗无门。

2011年12月和2016年8月,房屋原管理单位先后将房屋租赁给某服饰公司和某美容美发公司进行经营活动。房屋在出租经营期间,西立面被破墙改建为落地玻璃门面,内部结构也有一定变动,且在庭院内违规搭建了玻璃棚。

徐汇检察院公益检察室主任钱俊告诉记者,相关职能部门在发现该违法行为后也发出过告知单,但受损的西立面始终未能恢复原貌。“直至我院派员进行现场核实时,该建筑西立面墙体仍为大面积落地玻璃门面,该优秀历史建筑处于持续受损的状态。”

为此,徐汇检察院展开立案调查,固定了相关证据,听取了各方意见,同时进行了鉴定评估。在这一系列办案流程之后,徐汇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了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职责,并结合建筑原貌,指导和督促整改单位科学制定整修方案。

“针对本区现有优秀历史建筑250余处的现状,我们的检察建议也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强化对本区优秀历史建筑的日常监管工作,推进实施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网格化管理,并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及快速处理机制,进一步提升本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去年11月,相关行政机关函复,已督促房屋产权人和房屋管理人进行整改,加速优秀历史建筑原貌恢复,在日常监管方面进一步推进智能管控水平。如今,曾经“破墙开门”的历史建筑已经得到复原。

保护建筑同时做好营商环境“两篇文章”

徐汇区优秀历史建筑众多,红色资源丰富。近年来,上海提出推进“四大品牌”建设,其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是重要一环。尤其是衡复历史风貌区,其中名人故居、优秀历史建筑众多,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已经成为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社会关注度和关心度较高,如何用法治的力量来保护这些优秀历史建筑成为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事实上,早在2017年,徐汇检察院刚刚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之初,就已探索性将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纳入到了公益诉讼的范畴,但用钱俊的话说,“当时还只是探索,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去年,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公布之后,这块工作有了更为明晰的出处,给我们指引了公益诉讼办案的方向。”

钱俊告诉记者,优秀历史建筑对于发扬上海文化、提升上海的城市品位有着重要意义,是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迫切需求,应受到有效保护。“在优秀历史建筑长期处于价值减损状态下,徐汇检察院及时提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使命重大。”

但在现实办案过程中,优秀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作为公益诉讼新的拓展领域,检察机关也经常会面对优秀历史建筑案件中建筑受损原因复杂、跨度时间长,监管部门多且职责交叉等问题。“像衡复历史风貌区的很多历史建筑早年是外国人设计的,图纸都是英文的,对于建筑受损的原因认定需要根据图纸一一对应,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加强各方协作,创新工作方法,凝聚公益保护共识,打造社会治理的共同体。”

徐汇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助理倪文琦向记者坦言,另一大问题则在于如何兼顾各方利益。“虽然法治本身是具有强制力的,但在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同时,如何维护好良好的营商环境,这其中也需要检察机关在疏与堵之间把握好。”倪文琦告诉记者,在太原路45弄1号这一案件中,检察院在制发检察建议的同时,也携手其他部门帮助这家理发店迁到了别处,为其解决了后顾之忧。

4年制发检察建议74件  提起诉讼2件

通过一次磋商或是一份诉前检察建议,守护好城市的一处历史文脉,已然成为徐汇区推进社会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去年疫情爆发初期,徐汇检察院通过走访排摸发现一条公益诉讼的线索:位于徐梅路上的黄道婆纪念馆施工现场环境脏乱不堪。“整个施工现场并未设置围挡,建筑垃圾就这样随意堆放在旁边,也没有任何防护或清理,整体观感比较差。”

关注到这一情况后,徐汇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走访了相关职能部门。“在听取意见时,我们获悉,该工程原先也是为对黄道婆墓周边做一番整修,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工程临时耽搁了,工人无法返沪,这才导致工地一直搁置在那儿。”钱俊告诉记者,针对这一情况,检察机关随后也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对施工单位未遵守文明施工管理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同时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对违反施工管理规定的施工单位及时督促整改或查处。

记者获悉,相关部门在收到《检察建议书》后当日即对施工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了约谈,此后,施工单位很快便对建筑垃圾进行了统一清理,将建材整理搬运至集中点堆放并覆盖绿网,施工现场四周设置了封闭围挡,并按规定张贴相关施工铭牌。

“在我们公益诉讼4年成绩单中,有这样一份数据:2017年7月至2021年7月,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共审查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254件,受理线索469件,立案157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74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2件,报送上级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3件、行政公益诉讼2件,移送线索28件,移送外区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3件。通过对比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真正走到诉讼环节的并不多。”

钱俊和记者谈到,公益诉讼办案的初衷是为了通过检察力量凝聚起相关职能部门的合力,最终推动治理一片。“因此,绝大多数案件通过搭建磋商平台,或是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就能够将问题解决。”

■相关链接

打好解决重点领域损害公益问题持久战

在上周五的发布会上,徐汇检察院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邱燕就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主要成效进行了通报。

记者从会上获悉,为进一步抓好公益诉讼办案的专业化团队建设,今年4月,徐汇检察院还专门成立公益检察室,形成由检察长、分管副检察长、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和司法警察组成的专业化办案团队。并先后与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徐汇区生态环境局、徐汇区审计局、徐汇区监察委员会会签工作协议,建立信息共享、联席会议、联合培训等协作机制,形成公益保护合力。

此外,徐汇检察院还成立了公益诉讼调查指挥中心和快速检测中心,对涉及食品、水质、土壤、空气、噪音、药品等证据进行快速采集、预检和提取,推动现代科技与公益诉讼深度融合。并积极制定了《公益诉讼观察员工作办法》,选聘中国生态文明奖获得者等10名环境保护、减震降噪等领域专业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担任公益诉讼观察员,鼓励及时提供公益诉讼线索,共同推进公益诉讼工作。

下一步,徐汇检察院将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央部署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打好解决重点领域损害公益问题持久战,并以《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从传统领域拓展到安全生产、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新领域。对标全球卓越城市定位和要求,对标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积极提升办案质量、效果和影响力。努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以检察公益诉讼亮剑,携手共建美好生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 检察官如何“打卡”优秀历史建筑? 2021-09-07 2 2021年09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