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翟梦丽 通讯员 许丽俐
本报讯 昨日,金山区召开“非诉社区”建设现场会。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1月至7月,吕巷镇通过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调处矛盾纠纷1265起,与去年同比上升29%;诉讼案件立案142起,同比下降18%。数据一升一降的背后,体现了“非诉社区”创建的实际成效。
“感谢政府,又一次挽救了我。”今年4月20日,刑满释放人员庄某来到吕巷司法所,感谢司法所工作人员对他的教育帮扶。
原来,庄某服刑前,正在谈婚论嫁,给女方送了一些定情物和彩礼钱。庄某刑满出狱后,女方已经与他人结婚,为此,庄某感到十分气愤,扬言要让女方一家“好看”。吕巷司法所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排镇凌云非诉调解工作室负责人凌云进行调处。
凌云针对双方的情况,从情、理、法角度,耐心细致地进行疏导劝解,经过反复分析、劝说,最终双方表示各退一步,女方答应退还庄某彩礼钱、定情物等,庄某表示不再找女方麻烦,一场影响两个家庭的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据了解,为有效提高非诉讼服务效率,吕巷镇积极整合综治中心、信访、人民调解、网格化、受理中心、城建中心等职能部门,把纠纷解决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工作合力,实现了矛盾纠纷“一门式受理、一站点服务、一揽子解决”。
为实现联动多元化纠纷解决,吕巷镇成立了非诉讼服务中心,联合公证、仲裁、申诉等专业职能部门,推进矛盾纠纷化解“访调、公调、诉调、专调、疏调、律调、省际联调、非诉与无讼”8个无缝对接,形成了大调解工作格局。
按照矛盾纠纷“非诉在前、诉讼断后”原则,吕巷镇建立“镇——村居——宅埭”分层递进的纠纷解决机制,整合法官、律师、人民调解员、乡贤和志愿者等资源,依托镇巡回审判工作站、非诉讼服务中心,村居非诉讼服务站、诉源治理工作室,宅基埭头上“巷邻坊”服务点、非诉驿站、村民小组理事会等,将矛盾化解阵地前移、触角延伸、资源下沉,构建了层层递进、协调联动的工作网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