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8月25日发布信息称,近期针对App违规索取权限、开屏弹窗信息骚扰用户等问题进行了“回头看”,67款App因未按时限要求完成整改而下架。
与此同时,页面更简洁、字体更清晰的“大字版”App、“老年版”App,却意外地吸引来一批年轻用户,成为网民津津乐道的新现象。
工信部还专门出台了《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对App适老版界面、单独的适老版App相关标准进行指导和规范。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App层出不穷,开发App的本意是将真实世界的信息与服务,通过互联网便捷高效地连接在一起。然而,近年来,大多数通用App的商业味道变浓了,甚至有厂商通过大数据和算法,不当收集用户信息、强行推送广告,让用户体验感大大下降。
如今,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适老版App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新宠,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反思:年轻人为何追捧老年定制软件?App的设计开发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App开发商、运营商应如何转变观念,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创新经营模式?
通用App被大数据和算法包围
页面更简洁、字体更清晰,没有恼人的弹窗、广告,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跳转、推送……今年刚刚硕士毕业的小北是个90后,但她已经爱上“大字版”App、“老年版”App,或是在App中嵌入的长辈模式、老年模式。
“我身边也有一些80后、90后爱用App的老年模式。”小北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忙碌,不希望有限的时间被无谓地占用,所以尽管适老版App功能简单,但她用起来却更省心。
记者在小北的指点下,打开手机中的“今日××”“招商××”“支付×”等App,在设置界面中,确有“大字模式”“老年模式”或“长辈模式”等选项,打开后App界面字号变大,阅读浏览更舒畅,功能按键易理解,不再担心会点错,常用功能更突出,明显提高了使用效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1.2%,网民的增长主体由青年群体向未成年和老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自从全社会开始关注老年群体遭遇“数字鸿沟”的难题后,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进行部署。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开始争夺老年用户,推出各类适老版App,或是在App中加入老年模式。
在工信部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中明确指出,适老版界面、单独的适老版App中严禁出现广告内容及插件,也不能随机出现广告或临时性的广告弹窗。同时,适老版App中应无诱导下载、诱导付款等诱导式按键。
适老版App本来是厂商为开拓老年用户市场而推出,却意外地吸引了像小北这样的年轻用户。
除了打开老年模式,还有网友整理出“减少广告推送攻略”:在App的城市定位中,切换到境外城市,或是选一个偏远城市,这样首页的同城广告信息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年轻人爱上“老年版”App,造成这一错位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大量生活中常用的App不仅广告多,而且界面设计复杂、人机交互体验极差,甚至个人信息被不当收集,用户在大数据和算法的包围下毫无隐私可言。
滥用大数据和算法引发反感
网络打车、电子支付、手机点餐、网络订票……
不知不觉中,都市人群对手机的依赖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在疫情期间,“非接触式”服务、“无现金式”消费、“智慧化”生活已成为大众的生活常态。
一方面,数字技术让人们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便利,另一方面,用户也在付出看不见的代价,比如点击广告付出的时间成本、选购商品服务时被“套路”的金钱支出,以及兴趣爱好、上网痕迹、搜索记录等个人隐私数据被厂商收集研究。
“许多互联网企业的推广和盈利模式,是以跟踪或者深度探究个人的相关特征、特点和隐私为前提,然后来进行相应的消费型引诱。这种方法滥用后,年轻人是肯定反感的。”江苏省科协党组成员、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处处长李千目教授说。
李千目表示,互联网企业大力推行算法研究,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可计算引导模式,再通过商业盈利模式包装后,更像一种“套路”,所谓的“剁手党”等非理性消费与算法模式有密切关系,“等用户平静下来,自然会对算法引导的非理性消费感到后悔”。
此外,App中对产品和服务的夸大宣传、过分包装,也让用户体验后产生不信任感。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互联网企业中,有产品经理专门研究App用户体验,让用户使用起来更方便,对相关功能一目了然。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这方面没有基础、没有理论、没有技术,而是很多App的开发商希望通过一些链接或通过一些繁杂的操作,来引导用户点击,提高流量以获取利益。
用户希望App界面简洁无广告,但App的开发及维护又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户的需求和企业的利益如何得以平衡和调节?
李千目认为,如果为了App的运维而合理获利,其实不需要搞得那么纷繁复杂,App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根本原因是厂商追逐暴利。
“在这种情况下,应更多地使用法律法规来约束厂商和资本的行为。”李千目说,在欧美国家已多次出现互联网巨头因不当收集用户信息被处以巨额罚款的案例,苹果、谷歌等应用市场对App的广告推送和信息收集也有严格的规定,一旦违规就下架。
功能和美学设计应以人为本
2019年,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志贤副教授指导学生团队设计了一款专门针对空巢老人24小时家居养老的App“24H CARE”,从全球700个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获得骇客哈佛2019全球计算机大赛亚军。
“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不论是针对少数人的专用App,还是适合所有人的通用App。”张志贤说,目前手机中安装的App大多是通用型,这就需要照顾到各方的利益和感受,要有足够的包容性。
张志贤认为,App也是一种产品,不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产品,设计师都应把功能和美学有机融合,过分强调美而忽视功能便利性会给用户带来不便,但为了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一堆纷繁复杂的功能,却只能给用户带来糟心的体验。
“设计师要有一体化思维,从多角度想问题,用同理心设计产品,最好的设计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张志贤说。
对于年轻人爱上适老版App的现象,张志贤认为应该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不要对互联网商业模式产生悲观情绪或直接否定。
“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适老版App其实是给用户增加了一种选择。”张志贤表示,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适老版App走红并不意外,它恰恰反映出消费者的某种需求。
专家认为,厂商可以引导用户,反之市场也能淘汰企业,适老版App受欢迎为厂商优化通用版App提供了方向。从过度商业化向人性化适当转变,这样的App既能留住年轻用户避免流失,也能在市场竞争中凸显优势。
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对通用版App加强监管监督。比如对一些弹窗广告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的App,根据《广告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但很多弹窗广告关闭标志不明显或者关不掉,有关部门应持续治理。(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评论>>>
给算法推荐立规矩树导向
近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意见稿)》 (以下简称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既是针对当下公众反映强烈、问题突出的算法治理问题作出的先导性回应,也是对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上位法的细化落实。
算法推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算法推荐满足了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通过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快速精确匹配,大大降低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而在另一方面,算法推荐事实上充当了网络空间中信息生成和分发的“编辑”角色,内容能否推送、推送什么内容、内容推送给谁,往往由算法决定,很难由用户自行选择。尤其是当算法推荐的设计理念偏离正确导向,一味遵奉“流量至上、利益至上”,诸如“大数据杀熟”“饭圈”乱象、劣质低俗信息精准推送等问题则随之而来。
算法推荐的滥用,还容易让人自动过滤掉“不感兴趣”“不认同”的信息,实现“看我想看,听我想听”。久而久之,信息接收维度变窄,资讯获取渠道单一,在单调的信息交互中形成特定的兴趣习惯,让人深陷“信息茧房”而不自知。而通过算法推荐博人眼球的劣质低俗内容,以获取关注和流量的“取悦”用户之举,事实上也助推了网络空间中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对此,意见稿从传播者与受众的交互连接点入手,旨在将传播权力重新让渡回用户本身,将决定信息推荐的开关——“用户偏好”标签交予用户,使得用户充分把握信息分发接收的主动权,作为“编辑者”主动介入信息传播的过程,同时还可通过关闭算法推荐服务打破“信息茧房”负面效应,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化为主动的信息分发者。
作为一项技术应用,算法推荐本身是中性的,但“技术中性”不能等同于“价值中性”,决不能让价值观成为算法推荐技术的附庸。可以看到,意见稿针对算法推荐明确释放出“倡导向上向善,抵制逐利作恶”的价值取向,并将其上升为法律规范,使其具有制度刚性,以强化对算法推荐本身的法治监管。一方面在价值理念上提出要坚持主流价值导向,积极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也对设置诱导用户沉迷或高额消费等违背公序良俗的算法模型予以否定。
治理算法推荐引发的乱象,依法施治是根本之策。意见稿为全流程、全系统治理算法推荐奠定了精细化的法治基础。对此,网络平台运营者应担负起更坚实的责任,严守法律相关规定,以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来规范和指引算法推荐的应用。相关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依法监管,充分调动网民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相关治理,只有网上网下共同努力,才能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来源《人民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