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黄迪
10多年前母亲离家而去,父亲因刑事犯罪被羁押,检察官在审查案件时发现13岁少年日常生活无人照顾,心理承受巨大压力,还曾有过激行为。为此,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依托“绽放·微笑”未成年被害人心理救助项目,委托专业机构对其开展心理疏导,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音乐女孩重燃青春热情
对13岁少年的救助刚刚开启,而茵茵则在项目的帮助下重新绽放微笑。茵茵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女孩儿,11岁时不幸遭遇侵害,嘉定区检察院在依法办案的同时,及时对茵茵开展心理救助,委托区妇联白玉兰心理咨询工作室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她平复负面情绪。经评估,心理咨询师建议对她开展长期心理咨询。
嘉定区检察院接到心理咨询师的反馈后,综合考虑茵茵的家庭经济情况、心理创伤程度,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将她作为“绽放·微笑”未成年被害人心理救助项目的救助对象,委托专业工作室,安排资深心理咨询师持续救助,目前已开展20余次。
经过半年的心理救助,茵茵向心理咨询师打开心扉,倾诉苦恼,并在积极引导之下恢复了稳定情绪,创伤被慢慢抚平,生活学习一步步回归正常。
13岁时,茵茵为歌曲《勇敢》写词,她写道:“我撑起不屈的浪漫,大声喊着我要勇敢。”用这句歌词,她在告诉自己,也告诉这个世界,她将勇敢面对一切,微笑着走好未来的路。
汇聚“绽放·微笑”社会暖流
面对不法侵害,未成年人尤其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和救助。为了让更多的未成年被害人能像茵茵一样从创伤中走出来,嘉定区检察院积极联动相关部门、社会力量,携手推出“绽放·微笑”未成年被害人心理救助项目。
自2019年12月起,经嘉定区检察院积极沟通,嘉定区妇联、区民政局、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有限公司、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嘉定代表机构等相继加入“绽放·微笑”未成年被害人心理救助项目,源源不断地为项目注入新的力量。2020年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中,在嘉定区民政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嘉定代表机构的有力推动下,“绽放·微笑”项目通过爱心企业捐赠、互联网众筹、慈善义卖等形式募集善款,为困境儿童得到广泛、及时、有效的救助而提供资金保障。
据了解,该项目现已成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长期项目,目前已对10名家庭困难、身心严重受创的未成年人进行了心理救助60余次。
共同发力“1+5﹥6”
“绽放·微笑”项目是嘉定区检察院在司法履职过程中,为特殊人群充实社会保护的生动实践。为了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环境,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刻不容缓。今年4月,嘉定区检察院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与嘉定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妇联缔结盟约,为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而集结为“未”爱联盟,全力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受保护权等各项权益。
“未”爱联盟集结而成的同时,“七色花未成年人安全幸福守护项目”全新升级,围绕“法治进校园”“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及“绽放·微笑”“守护童真”公益项目等方面协作推进工作,共同把“六大保护”做实、做深、做细。目前,在嘉定区检察院、区民政局和区妇联的积极配合下,已推动建立了一支儿童权益观察员队伍,覆盖全区所有街镇、村居,360余名民政干部、390名妇联干部加入队伍。与此同时,嘉定区检察院进一步深化法治副校长工作机制,由检察官们担任社区家长学校的法治辅导员,将“菜单式”“标准化”法治课堂送到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身边,持续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
正义说法>>>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今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在原有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基础上,增设了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专章,将“四大保护”拓展为“六大保护”体系,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除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外,也主动关注其他“五大保护”,积极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加强与公安、法院、教育、民政等有关部门以及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组织的协作配合,形成良性、互动、积极的工作关系,相融相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力,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