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九九重阳、敬老爱老,对大多数老人来说,重阳节是一个特别有幸福感的节日。可对于身在高墙内的老年服刑人员来说,恐怕另有一番感慨在心头。近日,当上海市南汇监狱的老年服刑人员吃到监狱提供的重阳糕的时候,尝到的是百般滋味……
古稀老人的悔恨
“以前过重阳节,我会到菜场买点菜,与我妈烧一桌菜,和亲戚朋友一起聚聚。”今年已过古稀之年的李某回忆以前过重阳节的情形,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愧疚。因为他的母亲在他入狱两个月后就去世了,李某一直觉得,母亲的去世与他的犯罪入狱有着极大的关系,“是我把我妈害死了……”
李某是因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入狱的,4年前到南汇监狱服刑,他的主管民警徐鹏还记得第一次与李某谈话时,他对自己怎么犯了罪很不解,言语中流露出多种对未来服刑改造不利的因素。
“像李某这样刚入狱时心里不认罪的情况并不少见。”徐鹏介绍道,李某称他当时是想多攒一些养老钱,对法律的了解也不够全面,所以参加了公司发起的项目,案发后才知道自己犯法了。“他说自己没有故意犯罪的动机,也没有造成多大损害,有点倒霉。这种认识说明他对自己的犯罪仍然没有深刻认识,正是需要在服刑中通过教育矫正的。”
但是,像李某这样的老年服刑人员,他们的身体与心理状况较之年轻服刑人员有所不同,潜藏的极端情绪可能更大。该如何对老年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南汇监狱提出了“崇法、明道、正心、修身”的理念。
南汇监狱是全国第一家专门收押老病残服刑人员,并与大型监狱医院合并建设的监狱。而李某所在的六监区则是南汇监狱相对集中关押老年服刑人员的监区,六监区60岁以上的老年服刑人员占比约43%,目前在押年龄最大的服刑人员87岁。
在李某的身上,监狱民警一步步贯彻落实“崇法、明道、正心、修身”的教育改造理念。
针对李某对犯罪认识存有误区的问题,民警鼓励李某多读一些相关法律书籍,每次监狱组织法律知识课程,也都叮嘱李某要认真学习。
“其实很多服刑人员都会说自己是因为不懂法才犯罪,但一句‘我不懂法’并不能成为逃避法律制裁的理由,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徐鹏告诉记者,李某入狱前可能的确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所以入狱后就更应该好好学习,增强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而李某也是因为徐鹏的这句“劝”有所改变,从学习法律知识和民警的一次次谈话教育中改变了“犯罪入狱是因为倒霉”的想法,知道自己的犯罪是一种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他也知道,自己的犯罪本是可以避免的,可惜当时的他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
见过太多类似李某的例子,徐鹏感慨,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那些“一念之差”可能会带来无法承受的伤害,不仅是失去自由,还有尊严、家人,只剩无尽的悔恨……
思念家人却无颜面对
老年人大都较难适应新环境,对老年服刑人员来说,要适应监狱环境,同时还有身份上的落差,心里的那道坎就更难过了。入狱不久后,本就性格急躁的李某也因此产生了焦虑不安的情绪,精神状态很差。
对此,徐鹏建议李某参加监区组建的“心康”太极拳兴趣小组。
“太极拳是我国的传统武术运动与健身项目,不仅能通过练习强身健体,也可以通过平缓的拳路锻炼人的耐心,达到磨练心性的效果。”徐鹏介绍,这些优点都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起到促进作用,也很适合老年服刑人员锻炼。在李某进行了约一年的太极拳练习后,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不过,李某因为犯罪产生的羞愧情绪一直存在。李某除了感到愧对母亲,也觉得无颜面对家人,入狱后很长时间都不愿给家人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这也是大多数老年服刑人员普遍存在的心理:锒铛入狱,晚节不保,还有何脸面面对子孙、亲朋?
在今年重阳节之前,李某也写下了自己的心声:“我们在监狱里除了接受教育改造,就是思念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登高、祭祖、一家团圆的日子。可作为一个罪人,我给家人造成的伤害太大了,只能心怀愧疚默默祝福亲人们。”
“亲情支持是教育改造的助力之一,尤其对老年服刑人员来说,家人们的关心、不放弃非常重要。”徐鹏坦言,但犯罪带来的伤害不是那么轻易能够抹去的,服刑人员只在嘴上说“后悔”没有用,还是要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原谅。正因为此,徐鹏希望李某能够在5年多的刑期里化愧疚为动力,积极接受教育改造。每一次如重阳节等节日,也是“提醒”李某反思悔过的教育契机。
“让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徐鹏说,大多数服刑人员还是要回归社会的,老年服刑人员也是,但愿他们走出监狱大门时,在大墙里受到的教育、取得的变化能帮助他们走好接下去的夕阳之路……
为让家人享福?未让家人享福!
相比李某与家人的“疏离”,今年已逾花甲之年的刘某相对欣慰,家人会去监狱看他,关心他的身体和服刑情况,而刘某也会关照儿子要特别留意老伴的身体。儿子照顾母亲,在刘某看来是应尽的孝道,可惜他自己无法为母亲尽孝了。
“母亲是在我入狱后去世的,我对不起她……”刘某说,小时候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亲在他幼年时就去世了,家里有五个孩子,他是老大,母亲一个人拉扯他们这些孩子很是不容易。每天凌晨三四点,母亲就要起床出去工作,吃了很多苦。
因为童年的经历,让刘某从小就立下了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尤其要让母亲享福的志向。后来的刘某的确一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有一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养家没有问题。但是刘某觉得不够,他还要赚更多的钱。于是,刘某放下了“铁饭碗”,下海经商。
“我恨自己不适合做生意,是在大海里被淹死的那种人。”刘某赚了不少钱,也最终因为只看到钱,跨过了法律的红线。
南汇监狱民警倪淇耀是刘某的主管警官,2019年刘某被移押至南汇监狱六监区后,倪淇耀与他进行过谈话。当时刘某有着明显不认罪的情绪,“他把一切都推到生意合作伙伴身上,说是对方利用合同骗了别人,他并不知情。”倪淇耀回忆,可是实际上,刘某在诈骗过程中不但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也获利了。倪淇耀分析,刘某当时的“否认”更多是一种对身份变化的不接受,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坏”。
因为这种从心底的抗拒,刘某在入狱初期问题不少,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看不惯其他服刑人员,发生摩擦。对刘某的表现,民警运用了谈话教育、普法课程、现身说法等“组合拳”,让刘某从思想上发生了转变,也向民警坦白,其实当时他隐约知道合同有问题,但遇到家人生病需要大笔费用,所以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钱成了共犯。
“有些服刑人员会流露出犯罪都是因为家人,或是事出有因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教育矫正,让他们站在被害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无论什么理由都不是违法犯罪的借口。”倪淇耀介绍,刘某称自己犯罪是为了家人,但实际上如今给家人带来最多伤害的还是他。
刘某也在重阳节写下自己的悔恨:“第一次在监狱里过重阳节,我吃到了重阳糕,也想到了家人、朋友,要对他们说声对不起。我一心想发财,想着钱越多越好,只看到了暴利,没有看到后面存在的风险。我总想一步登天,事与愿违,最终我把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也拖下了水,利用他们对我的信任,害得他们倾家荡产。原本我可以和家人一起过节,如今我却一个人在监狱里。爱人的身体多病,儿子的身体也不好,他们都需要我,我却不能帮他们。”
莫让生命在悔恨中度过
人最怕的就是没有寄托,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希望,倪淇耀告诉记者,一方面要让老年服刑人员在希望中改造,另一方面也需要亲情帮教的助力,因为老年服刑人员特别渴望关注,尤其是亲情的纽带,害怕被抛弃。
“像刘某,我们得知他有诗歌方面的兴趣爱好后,就鼓励他参加监区组建的诗社,通过诗歌抒发情绪,也引导他从中获得该如何好好改造的启发。”倪淇耀介绍,监狱民警会将服刑人员的诗歌、书法等作品展示给他们的家人,既是对服刑人员的鼓励,也希望家人能看到他们的努力,协助监狱民警一起给予服刑人员好好改造的信心。
“对老年服刑人员需要更耐心、更细心的教育,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段,面临的往往是悲观、绝望。”倪淇耀回忆起另一名服刑人员,“那是一名70多岁的老年服刑人员,为了讨好一名女性实施诈骗,最后却‘人财两失’,妻子为此和他离婚,他则获刑10年。”
倪淇耀记得,当这名服刑人员入狱时,整个人都是恍惚的,叫他一声过很久才有反应,平时一声不吭,有着明显的自我否定和绝望,民警都很担心他的情况。在民警们想方设法改变他状态的时候,倪淇耀发现他有音乐特长。监区组建有服刑人员乐队,或许能通过音乐改变他?倪淇耀决定试一试,告诉这名服刑人员有机会参加乐队,并给他乐器希望他展示特长。
“他先是愣了一会,当拿起乐器演奏的时候,真的像变了一个人。”倪淇耀感慨,“他可能是将所有的复杂情绪都倾注在音乐中了,演奏完后痛哭一场,也终于有点像个正常人了。”后来,这名服刑人员开始参加乐队的活动,也因为民警的帮助获得了家人的谅解,逐渐融入正常的服刑改造。
“其实每次看到老年服刑人员,我们都很感慨,他们的身体机能已经退化,服刑时要面临的问题会更多,我们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归根结底,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要冲动行事,多想想自己的行为会为国家、社会、家人带来怎样的后果。”倪淇耀说,“我们衷心希望,老人们都能够安享晚年,不要让生命的最后在悔恨中度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