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法治故事

“跑分”牟利 警惕沦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本文字数:1330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吴珊珊

搭建“跑分”窝点,召集“跑分”人员,收集银行卡,为犯罪分子搭建洗钱渠道。近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对数名从事“跑分”业务的被告人以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提起公诉。

多起诈骗  钱款打入同一银行卡

小刘是本市某大学学生,今年3月7日他收到一条网贷广告短信,手头有些紧的他随即点击了广告中的链接,下载了一个名为“度分期”的APP。小刘根据APP指引签完所谓的合同之后,一名自称客服的人员与他联系,称需要小刘提供银行存款截图以及收到的验证码。

小刘按照客服所说的操作后,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转走5200元,但很快对方又将钱款原路退回。接着,客服又提出要将流水提高50%,需要小刘转账13000元到指定账户。小刘分五次将钱款打至三个银行账户,但客服却告知他申请贷款失败,要小刘额外再转13000元。这一连串的“失败”让小刘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小刘报案后,警方发现小刘打款的三个银行账户,有一个属于卞某,巧合的是两天后,另一名大学生小田也报案了。小田为了赚外快轻信了所谓的网络刷单兼职,被骗近5000元,其中有一笔钱也转入了卞某的账户。多起诈骗警情牵出一个“跑分”窝点。

顺着线索调查,警方查获了一个专为犯罪分子的非法收入进行“跑分”的窝点。该窝点共有六名人员,由谭某和路某先后招揽卞某、王某、霍某、崔某开展跑分业务。

所谓“跑分”,就是通过银行账户或第三方支付账户,有偿帮助不法分子转移涉赌、涉诈等非法所得,也就是俗称的“黑金”。当他们接到转账指令,便根据指令使用对应的银行卡和U盾进行转账,每天结算流水,并上报给上家。转账的收款银行卡账户大都是来自于这些涉案者的亲朋好友。

远赴培训  习得“跑分”业务

据悉,组织者谭某也不是无师自通,他到案后交代,起初他经朋友介绍在外省参与了“跑分”业务培训,对方称跑分一笔有千分之1.5的收入,加入的门槛是5万元押金或者提供几张手机卡和银行卡。谭某在利益的驱使下提供了自己的几张银行卡,并将习得的“跑分”业务带回了老家。

嫌疑人到案后均供述称,他们明知钱款是上游来历不明的犯罪所得而予以“跑分”转移。

在讯问过程中,嫌疑人都表示曾经听说过也了解警方的“断卡行动”  “反电信网络诈骗”等宣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也在转账时遇到过多张银行卡被公安机关冻结和银行止付的情况,但仍因侥幸心理作祟、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铤而走险。

日前,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对上述嫌疑人提起公诉。

检察官提醒,近几年,类似的“跑分”犯罪呈井喷式爆发,犯罪分子在“跑分”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银行账号,此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而且严重影响用户账号的安全使用,银行卡如被冻结还会影响用户个人征信。出借个人“四件套”  (银行卡、手机卡、U盾、身份证),完成一笔便有佣金提成,成为了不少人投机取巧的选择,实际却是替犯罪分子提供了违法犯罪的工具。

承办检察官提醒三个“不”,一是不出借、出租、出售、购买个人四件套,警惕“跑分”陷阱,切忌贪小失大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二是不登录或点击来路不明的未知链接,不下载可疑APP;三是不参与“跑分”转账,不为违法活动提供犯罪便利。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故事 B04 “跑分”牟利 警惕沦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2021-10-15 2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