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中小企业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贡献着大量的税收和就业岗位,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也作为本市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写入去年6月修订的《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法治环节不容忽视。但囿于自身规模和成本限制,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都没有专门设置法务部门,甚至没有专业法务人员,这也导致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法治风险。于是,一场面对所有民营企业的“法治体检”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正在申城如火如荼展开,也给在沪民营企业吃了一枚法治“定心丸”。
楼宇里开设工作室,打造“法治下午茶”
“有法律问题就上37楼”“有难题就找律师解答”……位于南京西路上仲益大厦37楼是周边白领以及企业主都喜欢打卡的“网红地”,因为这里有个楼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楼宇中的企业和员工提供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
记者了解到,仲益大厦所在的石门二路街道地处上海市中心,1.09个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内常驻人口只有3万余人,可是辖区内楼宇有30余幢,白领人数接近3万余人。辖区小微企业众多,特点是规模小、人员少、产值高,企业内部大都没有聘请专职法务人员,具有较大法律服务需求缺口。针对这一现状,石门二路街道积极与楼宇业主及物业方沟通,通过走访企业、了解楼宇企业的真实需求,由石二司法所和街道党建办结对共建,率先在仲益大厦成立街道“石二分之一新空间”楼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楼宇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工作室以政府采购的形式与上海瀛东律师事务所合作,根据时下热点、宣传节点、各商务楼宇实际需求开展各类法治讲座,打造线上“法治下午茶”活动,并针对小微企业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法律体检”项目。
“新空间”法律服务工作室接待的第一个咨询对象是一家温州企业主。他招聘的一名销售主管迟迟不愿意和人事部门签订劳动合同,且半年内无任何业绩产出,在年终考评中获评49分不及格,除此之外,还经常和公司其他员工发生口角。该企业主找到这名员工沟通后的第二天,此人就开始请事假,并于一周后申请劳动仲裁,理由是公司未按时签订劳动合同,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又气又急的企业主来到了37楼的法律服务室寻求帮助,律师通过分析个中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建议,最终帮忙妥善处理了这次劳动纠纷。
如今法律服务工作室慢慢被更多企业所知晓,前来咨询的企业逐渐多了起来。前段时间因疫情反复,楼内旅游类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前来咨询“共享用工”有什么要求和法律限制;“双减政策”出台后,楼内教育培训类企业主开始担忧,前来咨询解除租赁合同是否需要支付违约金;有企业在上海的办事处负责人来咨询“派遣用工”法律规范问题;有企业来咨询股权转让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有新入驻企业来咨询新设公司股份比例问题;还有来咨询公司投融资问题。
工作室的法律专家们不满足于解决纠纷,而着眼于预防纠纷“治未病”。石门二路司法所携手楼宇工会联合会,邀请瀛东律师事务所在楼宇内开展企业家沙龙活动。令主办方没有想到的是,企业主们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如此旺盛,这些企业的老板不仅亲自来,甚至还带上公司人事、行政一起来听讲,原本宽敞的会议室被挤得满满当当。
活动一改以往的讲座模式,采用“问答模式”,对于企业经营中经常遇到的依法规范用工、劳资纠纷、物业管理服务、股权纠纷等问题,由律师为大家一一解答,出谋划策,帮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少走弯路,健康发展。
据悉,“法治下午茶”迄今已推出了18期,每期分设不同的主题,由“案例讲解+互动答疑”构成,帮助企业负责人解决日常经营中可能遇到的依法规范用工、劳资纠纷、物业管理服务、股权纠纷等问题。
“百所联百会”,扩大民企受益范围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开始,市司法局就联合市工商联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努力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今年,市司法局、市工商联和市律协联合制定《关于建立“百所联百会”机制的实施意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成立上海市工商联(总商会)第一届律师志愿服务团,在推进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常态化基础上,推动本市律师事务所与全市工商联所属商会以及各级工商联开展工作对接,建立“百所联百会”联系合作机制,增进信息沟通、人员融通、业务联通,共同深化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65家律师事务所与工商联及所属251家商会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基本实现了应联尽联,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惠及本市商会会员民营企业7万多家。
6月8日,青浦区白鹤司法所开展了“法治体检”进企业活动。活动现场,镇法律顾问肖律师以《民法典》为切入点,对《民法典》中关于婚姻、继承、诉讼时效等法律条文进行了讲解,并深入剖析了与企业活动息息相关的如签订、履行合同时应注意的内容等。并就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点进行了讲解,提出预防风险、解决纠纷的意见,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
这源于青浦区自4月1日开始的百家企业“法治体检”活动。区司法局通过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引入专业律师团队为中小微企业“把脉问诊”,切实掌握其存在的法律漏洞和法律服务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培训。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辖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截止第一季度,已有30余家民营企业接受“法治体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坚持需求导向,提升法律服务质效
市司法局和市律协指导165家律所聚焦法治民企建设,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针对商会和民营企业法律服务需求的“难点”“痛点”开展精准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并行方式提供法治宣讲、企业合规管理指导、经营法律问题分析等优质高效法律服务。
“我们为民营企业提供的免费法律服务,绝对不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市律协闵行律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闵行区科创(知识产权)法律顾问团的王世喜律师强调,“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企业规避了风险,降低了成本。”
王世喜律师详细介绍了他近期负责的一个案例。位于闵行区南滨江的一家小型科创企业A公司在“法治体检”过程中向他咨询投融资相关法律知识。详细了解下来,王世喜得知该企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几千万的资金缺口,亟需寻找融资渠道,并且已经与一家中介公司签订了协议。
王世喜认真研究了融资中介协议,发现根据条款即使未找到合适投资,A公司仍然要支付多达几十万的中介费。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最终,在王世喜的建议下,A公司立即中止协议,及时止损。后来,王世喜不但为A公司修订完善了投融资相关法律文件,还积极为他们寻找意向投资方。
“目前已经洽谈了一家,还在继续寻找”,王世喜介绍,“全部服务都是免费的,去年我们就帮助另外一家科创企业成功引进1000万资金,如果收费的话大约要100万元。”
健全保障措施,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为规范工作开展,形成长效机制,市律协研究制定《上海市律师协会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操作指引》和《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信息收集清单》,用标准化的流程和清晰的步骤引导律师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确保法治体检“管用”、“好用”。
为充分发挥律师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市律协制定《上海市律师协会促进会员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范围,倡导每名律师每执业考核年度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量不少于50小时或者至少办理2件法律援助案件。
同时,对于在公益法律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律师,在评先评优、表彰激励、选聘法律顾问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从制度层面保障参与民营企业公益法律服务的律师,让他们的付出得到肯定。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