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大案揭秘

大清第十一位皇帝光绪之死

本文字数:3665

光绪皇帝

对于光绪帝的死因,从时人笔记、稗官野史到民间故事,从民国到今天的清史研究学者,一直众说纷纭。人们大多猜测或相信:光绪帝是被毒杀的,主谋是慈禧太后——也有人认为是袁世凯,帮凶是慈禧太后宠幸的太监李莲英或者崔玉贵等人。

本文作者  徐琳玲

《中外文摘》编辑出版

百年悬案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公元1908年11月14日下午6点33分,大清王朝第十一位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在西苑瀛台的涵元殿驾崩,年仅37岁。

早在十年前,这位大清名义上的统治者的政治生命已被终结。余下的岁月里,他被软禁在西苑南海的孤岛瀛台上,形如一个沉默的木偶。

蹊跷的是,次日的未正三刻(下午2点45分),他的政治对手,养母、伯母兼姨母的慈禧太后在西苑的仪鸾殿去世。这一对利益、情感纠葛极为复杂的养母子相继离世,前后仅相差20小时12分钟。

在《清史稿》中,亲历过同光两朝的前清士大夫们微妙地将帝、后二人从病重到崩逝置于一个紧密的叙述框架内,以春秋笔法给后人留下了揣测与想象的空间:“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癸酉,上崩于瀛台……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东普陀峪。”

对于光绪帝的死因,从时人笔记、稗官野史到民间故事,从民国到今天的清史研究学者,一直众说纷纭。人们大多猜测或相信:光绪帝是被毒杀的,主谋是慈禧太后——也有人认为是袁世凯,帮凶是慈禧太后宠幸的太监李莲英或者崔玉贵等人。

据戊戌年间参与维新的“帝党”成员王照在其所著《方家园杂咏纪事》记载:从光绪帝驾崩到大殓,到场的宗室王公、大臣乃至和他有至亲血缘关系的弟弟们,没有一个人有胆量揭开皇帝脸上的帕子看,“因后(隆裕皇后,慈禧亲侄女)在旁故也。”

一生忠于光绪帝的王照由此悲愤地叹息:当年同治帝身染疮疾而亡,朝廷追查连带责任,一共诛杀了五名宫中太监。光绪帝之死的疑点这么多,当朝诸王公大臣一个个都作宽容大度状,装作无事发生,上下一起“粉饰太平,足光史册”。即使是朝堂史官,也做不到秉笔直书皇帝之死的真相,“此五千年未有之奇冤,遂为五千年国体之结局。”

没有铁证,这依旧是一桩悬案。晚清的光绪帝之死,如同慈安太后、同治皇帝、嘉顺皇后的死因一样,成为深埋于紫禁城里的诸多秘事之一,供后人在想象中推演出无穷的可能。

2003年,这桩百年前的清宫悬案却因一位行外人士的介入,意外地得到了突破性进展。这一年,一位名叫钟里满的央视科教纪录片编导到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做采访。在那里,他获得一则不为外人所知的消息——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文物库房保存着少量清朝光绪帝及其皇后遗体的头发、遗骨。

这些头发、遗骨的由来要追溯到1938年秋。当时,葬有光绪帝和其皇后的崇陵遭到一小伙不明身份的人洗劫。这伙盗墓贼的手法十分老练,对地宫情况非常熟悉。他们从哑巴院的琉璃影壁前端撬开砖石,挖了一个很深的洞,此洞直达影壁下方,然后不知用什么方法进入了地宫的墓道。

在进入墓道后,他们用松干木片从门缝顶倒顶门石,毫不费力地就进入了地宫的核心部分——“金券”,即停放帝、后梓宫的后殿。他们用斧头把光绪帝的梓宫正面砍开一个直径约3尺的圆洞,把他的尸身部分拖出棺外,盗走棺内的随葬品。至于同葬的隆裕皇后,则是从其梓宫上面打开盖子,掳走随葬物。此外,盗墓贼还打碎了外有沥粉贴金龙凤和花草图案的三层册宝箱,取走了里面珍贵的玉册和宝玺。

侦破疑案

1980年6月,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后,有关部门对崇陵进行保护性发掘。考古工作者进入地宫后,发现光绪帝的脚被盗墓者拉出棺外,遗体在棺内,身上的龙纹图案衣服较为清楚可辨,但贴身穿的衣服已腐烂不堪。尸体上的装饰品几乎全部被盗空,但在他左手上,还留有一件翡翠套环和一块莲花玉石。

考古人员随后对崇陵地宫进行清理,并重新封闭了光绪帝及其皇后的梓官。在这次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前,他们做了一个颇具远见的举动——保留了少量帝、后的头发、遗骨和衣物在棺外,并悄悄地放进文物库房保存起来。

时隔二十三年,这一有心之举对破解光绪帝的死因起了决定性作用。听闻这一消息后,职业的敏感和想象力,使这位编导萌发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可以做一部纪录片,把考古的检测手段和宫廷里保存的医案结合起来,用科学方法来破解这桩晚清悬案。钟里满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他最有兴趣也最擅长的是做“现代科学和古代文化的结合”的题材。

他随后牵头成立一个“调查光绪帝死因”的课题小组。在征得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同意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后,课题小组先后采集两小束光绪帝的头发,又从他下葬时所穿的龙袍、贴身内衣和部分骨骸,以及同葬一处的隆裕皇后的头发中取样。

在钟里满的联络、组织下,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加入了课题组。他们按照法医工作规范,运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法”“原子荧光光度”“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在光绪帝的头发、衣物、遗骨中发现高含量的砷化物,鉴定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

他们推定:光绪帝腹部衣物上的砷化物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化物,则由其含毒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经科学测算,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60-200毫克),同时参照对比隆裕皇后和同时代其他干尸的头发,最终得出研究结论:光绪皇帝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

2008年11月,一部长达万字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正式对外发布——光绪帝被砒霜毒杀的结论成立。

这一桩百年疑案的侦破,被史学界公认为突破性进展,尽管仍有个别学者持有异议,或是认为需要有进一步的旁证来充分证实这一结论。

嫌疑人现身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十七日当天,光绪帝按例上完早朝,下午批阅送呈过来的奏折,然后吃了太监送来的膳食。

饭后约半个时辰,光绪帝忽然感到身体强烈不适,随后传下两道上谕紧急延医。内务府大臣赶紧为他请来太医吕用宾就诊,并为其安排当晚住宿,做好值夜班的准备。

四日后,光绪帝驾崩于瀛台。

钟里满推测,光绪帝最可能被下毒的时间,就是十七日这顿来自太后的赐膳。之前,光绪的身体状况一直表现正常,每日都上早朝。

此外,光绪当天虽然已经服下慈禧的赐食,但在一小时后发作之前,表现与正常人无异时,慈禧竟然命人将光绪皇帝的棺椁抬到乾清官,准备后事。仅此一事,就无可争辩地说明,慈禧太后是谋害光绪皇帝的幕后指使。

调查光绪帝死因的课题项目于2008年完结后,钟里满就一直钻在清官档案、御医们留下的脉案、各种日记和官员回忆录之中,试图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破案的线索。此外,也仍有学者对“毒杀”说持不同看法或保留意见。

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是钟里满项目的支持者,他认为下毒者是谁不重要,慈禧是主谋,这一点恐怕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慈禧再三表示自己不能死在光绪前头。而以袁世凯当时的势力,还没有能力插手宫中事务。

几年前,有国内学者在日本的历史档案馆里,发现了一份1904年时任清廷外务部右侍郎的伍廷芳与日本公使内田康哉的谈话记录。谈话中,内田问伍廷芳,如果慈禧先死了,那么光绪会怎么样。

伍廷芳说这件事很糟糕,光绪很可能会死在前面,因为北京的宫廷里面都这样传说。然后,他提出希望日本政府能够出兵救光绪帝出来。

另据德龄的回忆,光绪帝很清楚自己不太可能活到慈禧死后。事实上,光绪帝戊戌年后就开始不吃药。据宫女、女官们的回忆,他时常流露出很怕死的样子,疑心病也很重。

按《方家园杂咏纪事》所载:光绪三十四年夏秋之交,慈禧太后的痢疾旧症复发,持续了几个月。病情越来越重后,她又开始命各路医生每日来给光绪号脉,并“宣示中外,开方进药”。皇帝“从未进一口,已视为习惯之具文”。

光绪帝的另一位弟弟载涛曾向宫里打探过兄长临死前的情形。相熟的太监告诉他,慈禧临终时曾多次问身边太监,皇帝现在如何,进药了没有。当太监告诉她,皇帝已经奄奄一息,不能进药时,她似乎安心多了。

在光绪帝病危的数日里,隆裕皇后一直守候在光绪的寝宫里。皇帝暴崩后,她仍守床畔,一刻不离,直到皇帝的遗体被移到乾清官大殓后才离开,然后赶往慈禧太后宫中。此时,太后已经不能说话。

这是这一对名义上的夫妻单独相处最久的一段时光。没有人知道,在死亡把他们彻底分开前,彼此是否有过怜悯、和解的一刻。

光绪帝驾崩前一日傍晚,宫里传出慈禧太后的懿旨:由3岁的溥仪入承大统,过继给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任“监国摄政王”。

宣统元年(1909)正月,光绪帝上尊谥曰“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崇陵。

史书一般称其为“景皇帝”或德宗。

“景”为谥号,布义行刚曰“景”。庙号“德宗”,则有遭遇动乱被迫逃亡之意。

宣统三年(1911),武昌革命爆发,长达276年的清王朝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身为皇太后的隆裕将《清帝逊位诏书》的盖用御宝陈于黄案。上海《申报》报道当时情景:“清后仍大哭。清帝时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君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案揭秘 B05大清第十一位皇帝光绪之死 2021-10-22 2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