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组成四舱(船)组合体。作为空间站的核心产品之一——对接机构的装调,正是出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的团队。
先后参与神舟、天宫、天舟、嫦娥等型号航天设备的科研生产和发射任务的王曙群,30多年来,就好比一颗“螺丝钉”,扎根在航天生产一线,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大国工匠,带领着一群匠人打造国之重器。
毫厘之间,悟航天之精妙
从149厂技校毕业后,王曙群满怀着期待来到149厂上班,被分配从事工装磨具装配和维修的工作。
工作后不久的一天,师父单培林让王曙群加工一个复杂零件。作为技校优秀的毕业生,他觉得这并不是难事。接到任务后,王曙群开始划线,单培林默默在一边观察,看到王曙群划完线就叫停了他。一句话也没说,单师傅只是重新划了一条线。
两次划线乍看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仔细观察,王曙群发现两条线之间竟有着毫厘的差距。
单师傅告诉他,当误差累计后,它们可以导致加工的零件会有1毫米的差距。从此以后,王曙群明白了一个道理:航天容不得半点马虎,选择航天就意味着一辈子都要和自己斗争,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带着这样的信念,王曙群在航天的技术海洋中不断汲取力量。1996年,王曙群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暗下决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将一生奉献给伟大的航天事业,用忠诚铸造航天重器。
同年,王曙群以获得中级工考试第二名的成绩破格进入高级工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正好赶上对接机构产品研制。他就此加入了中国载人航天研制、生产的战队,开始了他将要为之奋斗终生的对接机构装调之路。
脚踏实地,缔造“太空之吻”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首次完成交会对接。首次成功实现的“太空之吻”,在十余年前却像是峭壁中萌出的一棵新芽,几乎无人知晓前路如何。
对接机构作为“载人航天”工程上的“蜀道”,它不仅涉及到机、电、液等问题,还有材料、加工工艺等一系列难题,甚至有着从未有过的复杂结构和难以想象的高精度要求。
1998年,对接机构进入了初样产品研制阶段,由于很多工作都是首次,很多问题的出现也是措手不及,有的甚至无解。在航天系统中,一旦遇到问题就要进行“归零”。
在王曙群的心里,也曾产生过怀疑:对接机构到底能不能做出来?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彷徨时,他依然选择了坚守。
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测试,待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个小时的连续试验。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王曙群总是带领团队每次连续工作37小时。就这样,焚膏继晷,兀兀穷年,31套单机他们连续做了31次37个小时的试验。
十多年黑暗中的坚守,终于在首次实现的“太空之吻”中看见了曙光。
回首那段岁月,到底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下来?王曙群说: “我曾经也失败过、气馁过,但在家国情怀的强大支撑力之下,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坚持。16年磨一剑的攻关路虽然漫长,但每攻下一个‘城堡’都能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也为自己身处这个团队感到无比自豪。”
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三号、天宫、天舟、天和核心舱,对接机构经历了12次飞行试验考核,圆满完成了15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于王曙群团队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
这样的评价,王曙群曾这样解读:航天产品是“100-1=0”,只有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才能保证每一项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这不仅仅是王曙群写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的一句话,更是他作为一名航天一线工人的铮铮誓言,一批批航天人“脚踏实地”的接续奋斗,定能换来中国宇航员游刃有余的“仰望星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