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职业的选择
第二章 司法产品的品控体系
第三章 再强的命令都不如利益攸关
第四章 法治的生态
你为什么不敢担当?
正义是否也有保质期?
所有的机械执法都会打着公共利
益的旗号
典不典的,还是要看内容
刑档也下不去,你说的什么人生
还有用吗?
论平庸
第五章 即席的表达
口语化的优越性
(略)
【编辑推荐】
除了工具性,作者从自身的经历谈到了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如何实现既定目标,突破现有状态的方法,对于中青年职场人士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事法律事务工作十数年,精于业务的同时也有很多感悟与读者分享。
本书的初衷是在谈法律职业的选择,法律专业人士的成长背景、成长环境和成长规律,着重解决现实问题。本书里会有进化论的影子,会从更长远和更宽广的视角来给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本书有很强的工具性,能够即刻满足读者,尤其是法学专业学生的现实需求。除了工具性,作者还从自身的经历谈到了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如何实现既定目标,突破现有状态的方法,对于中青年职场人士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作者简介】
刘哲: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首批入额检察官。曾办理山西溃坝案,设计并组织研发刑事公诉出庭能力培养平台,著有《检察再出发》《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法治无禁区》《司法观》。
【绪论节选】
为人作序,非我所长。但面对刘哲的诚意,确实很难拒绝。我发现刘哲是一个出司法金句的高手,如“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已经成为法界名言。因此,我就在文集中挑了其中一句很有意义的话作为序言题目。
文集内容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除后一部分,即“个人视角的社会演进史”以外,其余内容均与司法职业及其个人体验(或如劳东燕所称“体历”——体验和经历)有关。作者不仅细致地表达了他对当下司法图像的观察,而且较为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图像的背景和成因。
法律职业的比较与选择,是本文集讨论的一个重点。作者比较了司法官与律师的不同,也分析了同为司法人员的法官与检察官的区别。显然,司法官与律师的差异远甚于法官与检察官的差异。与此相对应,相较于在法官与检察官之间的选择,在司法官和律师之间的选择更为法律人所共同关心,在当前也就更有现实意义。刘哲的论述,也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
法律职业的选择,首先是成长路径的选择。刘哲对此有一些基于经验的生动阐述。他认为,体制内法律人的成长,奉行“长期主义”。这是因为:“体制有一种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包容一些小的纰漏,给你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不会像律师行业一样,急吼吼地让你出活,让你创造效益。机关内部会用很长的时间培养你,有师傅带你,搞培训班、搞比赛训练你,甚至允许你深造。”“会把你当作一棵树苗一样好好培养,会很有耐心,即使你成材之后会选择离开这个行业,也不会改变这种人才培养机制和耐心。”他进一步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司法机关的发展不是市场导向的,没有经济效益的压力,虽然也要业绩,但与市场效益不一样,应该说是一种司法政绩。而且人才梯队多,流动小,对人才的成长不会过于着急。”确实,总体上看,比起律师“自由生长”式的职业成长路径,有体制保障的司法官的职业成长路径更有优势,比如更有利于专业基础的夯实和实务经验的积累。不过,两种职业成长路径仍然是各有利弊的。律师职业面临的生存与竞争压力,在催生短期行为,造成律师职业成长的“拔苗助长”现象的同时,也是律师学习与进步的动力,许多优秀的律师正是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脱颖而出的。
其次,法律职业选择,也是不同的人生定位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尽管司法官和律师同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都负有维护法治、伸张正义的职责,但是司法官职业作为公职,无疑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重的责任。进入体制内,才有“通过公共权力的运用提升法治福祉的机会”,因为“这里是法治建设的主战场”。成为司法官,要比律师牺牲更多的“私益”,而服从和奉献于“公益”。这不仅意味着你与高收入无缘,在个人自由方面也要受到很大的限制。总的说来,作为司法官,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高度自律,多方约束自己。比如谨言慎行,谨慎交友,随时在公共场合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等等。而律师作为自由职业者,收取服务报酬乃是法律所保护的权利,也有成为较高收入阶层的机会,在个人生活自由方面受到的约束比起司法官也要少得多。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