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大半生都在监狱度过 他真的没救了?

本文字数:3531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徐荔

“你们别来管我,我就一个人待着。”金锋(化名)叫嚣着,这是他又一次以消极的态度面对新收犯监狱民警的管理。

1969年出生的金锋已经是第四次入监服刑了,过往的人生,金锋几乎有一半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对监狱里的人、事、物他很熟悉。这次,金锋面临的又是10年多的刑期,但他似乎并不在乎。

由于案重刑长,之前还有多次服刑经历,金锋这个“老官司”对改造仿佛“无所谓”。同时,由于患有慢性丙肝、高血压等疾病,金锋总觉得自己没希望了……

可金锋真的像自己说的那样“不要人管”吗?民警发现,并非如此,他还是希望得到照顾,尤其是来自亲人的关心。于是,一系列关于挽救与改变的行动开始了……

几乎一半人生都在服刑中度过

2015年,金锋因为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有余,同一年,民警吴俊成为新收犯监狱的新鲜血液,分管金锋所在的监组。

新民警遇到“老官司”,吴俊明显感觉到了金锋身上消极的改造态度,以及因为对监狱环境熟悉而产生的想“占便宜”“钻空子”的心理。而金锋对这位年轻民警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轻视”,但和对待其他民警的管教一样,始终持着无所谓的态度。

金锋为什么会走到现在这步,难道真的要用这样的态度度过这10年多的刑期?知己知彼方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于是吴俊开始了对金锋的了解。

从档案里、一次次谈话中,吴俊看到了金锋过去的生活轨迹。

金锋出生于西部偏远地区的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由于父母忙于打工赚钱,没有时间照顾金锋,致使他错失了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金锋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形成期发生的偏差与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金锋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吴俊感慨。

在金锋十来岁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这件事对金锋的心理造成巨大创伤,同时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原本就勉强收支相抵的家庭顿时陷入了困顿。由于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忙于生计的母亲更是无暇顾及金锋的教育和成长。在单亲环境下长大的金锋则过早地步入社会,接触到各色人群。

由于没有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金锋为生计所迫,只能靠打零工度日。在这期间,金锋结识了许多闲散人员,受他们的影响,金锋为了轻松赚钱开始游走于社会边缘,并干起了违法乱纪的勾当。也是在这样的交际圈里,金锋开始沾染毒品,吸毒上瘾。可是金锋的生活本就过得捉襟见肘,他的经济条件根本无法支撑对毒品日益增长的渴求。

1995年,金锋为了满足自己的毒瘾,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开始贩卖毒品,以贩养吸,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在之后的20余年中,金锋先后因贩毒、诈骗等犯罪行为被判刑。

“可以说,金锋前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对他而言,最熟悉的并不是正常的社会生活而是服刑改造。”吴俊分析,这也导致了金锋对未来生活缺乏希望,自暴自弃、无所顾忌。

身体不好也不能“混刑期”

当时作为新人,吴俊的理论知识多于工作实践,对于金锋这样“经验丰富”的服刑人员,应该怎么管教,他请教了当时的带教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

“首先肯定不能露怯,对服刑人员来说该遵守的规定就一定要做到,不能让步,也要强调监狱的规章纪律。”吴俊回忆,“不过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比如有的服刑人员存在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那么就要及时开展心理咨询,若是身体不适,则需要请医生介入。当然也会有人假装不舒服,有心理咨询师、医生的介入可以帮我们辨明真实情况。总之要因人而异地找到他们的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每次教育后也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情绪问题,一定要‘回头看’,再疏导情绪或加强教育。”

那么,金锋的痛点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吴俊已经心里有数,金锋的身心需要分段治疗。

金锋不健康的心态,需要慢慢扭转,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看谁都不顺眼”的态度,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的文化水平较低,在交流沟通中容易产生误解。而且对民警的教育也是一知半解,不能完全领会。因此,民警引导金锋参加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文化水平和沟通能力,避免因沟通不畅或方式不当而产生矛盾隔阂,同时让他通过学习能“听懂”民警的教育矫治。

金锋的身体也的确不好,但这不是他“混刑期”的理由,也不能由此满足他提出的无理要求。

“金锋有一段时间因为伙食问题情绪波动很大,但监狱伙食有规定和标准,不是谁一句‘身体不好’就能随意改变的。”吴俊回忆,考虑到金锋的确健康状况不佳,因此民警不仅在定期体检中注意他的各项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就及时进行治疗。还经过监狱医生的检查,根据医嘱调整了他的饮食。

吴俊也不止一次在个别谈话中告诉金锋,“只要改好了,出去好好过日子,安享晚年还是有希望的”。

之所以用这种方式燃起金锋对改造的积极性,是因为通过长期沟通,吴俊发现虽然金锋因违法犯罪多次服刑,但他内心对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其实是极为渴望的。而金锋在入狱一段时间后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寄件人是金锋的女儿。

身心都垮的他还能“救”吗?

知道了金锋的过去,再看他的现在。

通过观察,吴俊发现,金锋似乎很敏感多疑,总是对周围人抱着敌意,其他人一句无意的话、一个眼神,金锋可能就会从中听出恶意、看到歧视,甚至曲解别人的好意,毫无证据地认为对方是别有用心。

在个别谈话中,金锋不止一次流露出觉得同监组的服刑人员都是自私自利的,对他也不怀好意,所以他始终抱有敌意和戒备心,和其他人的关系很紧张,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就发生争执,还耿耿于怀,甚至有报复心理。

加之从小的生活环境不同,金锋与周边人群存在生活习惯差异、语言沟通障碍等,更加导致他在与他人沟通时经常会产生误解和矛盾,不仅使监组内的气氛紧张,也增加了自身的精神压力。

而对于民警的教育引导,金锋虽不像对其他服刑人员那样会直接争辩,但他却是“沉默以对”,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不觉得自己哪里有错,固执得很。

“金锋这样的心态其实很不健康,他后来也出现了焦虑、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的情况,而且一旦受激动情绪影响,就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对他自己的改造不利,也扰乱了监管秩序。”吴俊同时发现,金锋好逸恶劳,对于自认为有利可图的文娱活动愿意主动参与,对于学习教育则消极应付,还常以身体有病为由设法逃避其他改造要求。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吴俊知道,金锋思想上的顽疾根深蒂固,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金锋不健康的还不止心态,他的身体也因为长期吸毒垮了,患有丙肝等多种慢性疾病。才五十岁出头的年纪,消化、吸收能力已很差,身体瘦弱、行动迟缓,精神萎靡。

“金锋自己也觉得那么长的刑期,自己这种糟糕的身体情况可能熬不下去,所以心态上很悲观,对改造前途没有信心,也影响着教育效果。”吴俊等民警分析,只有彻底消除金锋的这种消极观念、戒备心理,后续的教育引导才能起作用,这个看似无药可救的人才可能得到“救治”。

一封信带来的契机与改变

原来,金锋年轻时有过一段婚姻,但他对这个家的照顾几乎为零,和妻子也渐渐形同陌路。对于女儿,金锋过去并不怎么关心,只是后来或许是年纪大了,开始羡慕其他人有儿女孝顺、有家人相伴左右,也希望自己老了有人照顾陪伴。所以,金锋这次服刑后,他也想过与女儿联系,只是他不知道女儿的联系方式,也不确定远在家乡的女儿是否还愿意联系他这个不负责的父亲。

收到女儿的信,得知女儿已经到上海工作,金锋激动极了,着急地问民警怎么开通亲情电话、怎么会见,他想和女儿说说话。

原本,民警可以“按部就班”,让金锋回信给女儿,在信里告知开通亲情电话需要提供的材料等,但是民警没有这么做。“写信一来一回太慢了,而且万一他没有写清楚,或者他女儿没有理解,带错了、少带了证件,他们能说上话的时间就要一推再推了。”吴俊等民警还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争取亲情帮教的机会,“金锋的女儿会写信给金锋,而且又同在上海,说不定能够为改变金锋再添一道亲情助力。”

于是,民警主动联系了金锋的女儿,他们将金锋的服刑情况等告诉了对方,希望她能够帮助金锋树立改变的决心,好好改造。同时,详细告知了开通亲情电话、会见的规定、要求。

亲情的桥梁架起,金锋在不久后见到了前来会见的女儿,激动地抹起了眼泪。看到向自己忏悔的父亲,金锋的女儿也落泪了……从那之后,金锋逐渐没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样子,开始变得有所期待。每个月,他都会和女儿通电话,听女儿的话“好好服刑”。

要彻底让一个人改头换面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对金锋的教育改造工作还在继续,他还要在未完的刑期中继续悔罪思过。但从胡搅蛮缠到服从管教,至少金锋朝“安享晚年”迈了一步。新收犯监狱的民警也离“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大半生都在监狱度过 他真的没救了? 2021-11-05 2 2021年11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