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因为一块鹅肝没切对,来沪打工的小伙被老板扣除了数百元工资,愤愤不平之余向老板讨要说法,结果就被开除了。近日,上海市徐汇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了这样一起案件,最终,法律援助律师为双方搭建调解桥梁,通过释法说理,明确指出日料店在未经培训上岗之下,即因食材损耗对员工进行处罚并不合法,最终在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被扣工资讨说法
务工人员被开除
李某从外地来沪务工,在徐汇区一家日料店从事切菜、配菜工作。今年3月,李某因切的菜品不符合规格被扣发了工资,李某不服向老板讨说法,结果被日料店开除。为此,李某愤愤不平地来到徐汇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经了解,李某家庭经济困难,刚从老家来沪打工,与日料店解除劳动合同后,工资也未结清,没有任何经济补偿或赔偿,目前也未找到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来源。中心当场受理了李某法律援助申请,并指派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律师陈萍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陈律师接受指派后,联系了李某面谈。李某自述当初找工作时,日料店让他与江西某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说是由江西某人力资源公司派遣李某到日料店工作。当时他一心想赶紧找到一份工作,尽快在上海立足,根本没有在意跟谁签订劳动合同,合同内容也没有细看,甚至签订后的劳动合同也给江西某人力资源公司带走了,李某自己都没有提出要求保留一份。
鹅肝切法不规范
一时冲动怼老板
不料好景不长,李某在日料店刚刚工作两个多月,就被日料店老板告知,因切配菜不符合规定,造成店里的食材损失较大,扣除李某工资450元。李某不服在店里跟老板起了争执,结果被同事劝走。而老板却未就此罢休,他以李某的不良言行直接影响了店内正常的经营秩序、造成日料店极大的负面影响为由,通知江西某人力资源公司作出辞退李某的决定。不久,李某就收到江西某人力资源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李某来上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这样“黄”了,更让他沮丧的是工资都未结清,这严重影响了李某的日常生活。
陈律师在与李某的交谈中,又了解到李某进入日料店后直接上岗,没有培训也没有老师傅带教指导。老板所说的配菜切得不规范,是指李某切的鹅肝厚薄不均、有碎屑,不能装盘给顾客,故要李某承担店里食材的损耗。李某对此很委屈,他没有接触或食用过鹅肝,也没人教他鹅肝应该怎么切,切多少厚度或多少份量适宜。之后一时冲动跟老板嚷嚷了几句,怎么就被辞退了呢?事后,老板对他避而不见,电话也被拉黑了。
律师耐心释法
搭起调解桥梁
了解案情后,陈律师决定先与日料店老板进行电话沟通,希望能够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陈律师问老板,与李某签合同约的江西某人力资源公司是否跟日料店签订派遣协议?该公司有没有派遣资质?老板默不作声。
陈律师继续从专业角度分析案情。李某在网上简历是投给日料店的,日料店人员对李某进行面试。李某虽然跟江西某人力资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实际工作场所是日料店,从事的也是日料店的工作,如果派遣单位不合法合规,那么李某进入诉讼程序,日料店不可能置身事外,很可能是被告。餐饮店应该有正常的食材损耗,而且李某进店后未经培训直接上岗,所谓的食材耗损要求员工自己承担,以及员工对处罚有异议申辩时并没有过激行为,日料店就草率作出辞退的决定,这些做法都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风险很大。
日料店老板听后表态愿意接受第三方主持调解解决此事。陈律师来到徐汇区劳动仲裁院立案窗口,要求该案先交由调委会调解。
释法说理化解纠纷
双方当事人均认可
调解员约定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李某和陈律师、日料店老板,以及江西某人力资源公司也派人员前来参加调解。
陈律师认为,《劳动合同法》第39、40、41条规定了派遣单位或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主要包括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等情况。李某无论是切菜、配菜不符合规定要求,还是因为扣罚劳动报酬与老板争执,都不属于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可以擅自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单方面与李某解除劳动合同系违法行为,应向李某支付赔偿金。
陈律师专业解读、释法说理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最终在调解员主持下双方达成一致调解协议。
【案例点评】
当前,劳务派遣用工比较普遍,即劳务派遣单位雇佣但不使用,用工单位使用但不雇佣。这种方式是企业用工的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劳动合同法》第62条明确规定了用工单位应履行的用工义务,包括为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告知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等等。日料店没有对李某进行岗前培训和指导,又以工作不规范为由扣除李某劳动所得,这显然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劳动者要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在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条款,尤其是工作时间、地点、劳动报酬等。签订后必须自己妥善保管一份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劳动合同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