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不同的岗位 一样的坚守

本文字数:3662

龚挺与服刑人员谈心

唐伟强(左)在带教新警 照片均由南汇监狱提供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王燕虹

因为钟情这身制服,他从海军部队转业,脱下军装换上警服。从炊场的第一顿饭到膳食供应分类,他将关系着全监狱服刑人员“饭碗”问题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说,做事就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因为父亲的影响,他对警察职业心怀崇敬,医学专业毕业却选择成为监狱民警。在面对难管理对象时他压力不小,但从未想过放弃。他不断学习、提炼、总结,强化“内功”,成长为了监狱管教的中坚力量。

上海市南汇监狱的这两位“70后”民警奋战在不同的岗位,他们的故事里却有一样的坚守与责任。

带领服刑人员做出炊场的第一顿饭

南汇监狱六监区四级高级警长唐伟强出生于1974年,在部队服役13年,2005年9月从部队转业到监狱系统,2007年6月来到南汇监狱工作。

六监区是南汇监狱建立之初第一个组建的监区,唐伟强到六监区之后,参加了炊场的工作。炊场是监狱的重要部门,担负着全监狱服刑人员的伙食任务。当时南汇监狱的一切都是新的开始,炊场的工作也不例外。唐伟强在炊场领导的安排下,到提篮桥炊场进行“学习”。从做出南汇监狱服刑人员的第一顿饭,到逐步根据南汇监狱服刑人员特点进行膳食供应分类,如适应老年服刑人员的“老年菜”、为身患疾病不能正常饮食的服刑人员准备半流食等等。炊场的工作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南汇监狱实行两级化管理,设置了警务组,2011年5月唐伟强参加考试竞聘,担任六监区的教育警务组警长一职。

探索推进“正修”理念是南汇监狱深化提升老病残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重要途径。唐伟强也积极参与推进南汇监狱“正修”理念,在服刑人员中开展生命文化“七个一”活动:阅读一本好书、认养一棵植物、细看一部生命教育电影、静听一段养生音乐、培养一个健康的兴趣爱好、给亲人一个感恩的表达、学习一项非遗技能活动。通过这些年持续不断的工作推进,唐伟强觉得老病残服刑人员的人际关系、读书参与度、学习态度等有了明显改善,服刑人员的就诊率、违纪率等则明显降低。

2018年5月,唐伟强开始负责监狱炊场的工作。民以食为天,怎么做好这件关系到“饭碗”的事?唐伟强深有体会:“炊场工作要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小到一粒螺丝钉、一个钢丝球,都一定要实打实”。

这只是其一,超强的责任心、做事果断绝不拖延、良好沟通也是唐伟强的“法宝”。唐伟强总是当日事当日毕,不给后期工作埋下隐患。每天睡觉前,他还要将工作“过一过”脑,在心中列好第二天的工作清单。而看似独善其身的炊场其实需要与各方协调沟通,供应商、监区、监狱各科室……顺畅的协调才能确保炊场工作的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和监管安全都要保障

食品安全是所有人都最关心的,要防止食物变质、没烧熟等问题,而在监狱炊场要操心的还有生产安全和服刑人员的监管安全。这也是从事三年炊场管理工作中,唐伟强始终挂心的事。为此他制定了不少“铁令”,在挑选炊场的服刑人员时也更用心。身体健康、服刑表现稳定是基本条件。但服刑毕竟是个长期的过程,总有服刑人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情绪波动。这就需要监狱民警持续关注,及时跟进,通过谈话教育化解平息这些“波澜”。

唐伟强记得,曾有一名炊场的服刑人员表现一直很稳定,但就在离刑满释放不到两年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得了重病。这名服刑人员得知消息后大受打击,他非常自责,认为是自己的入狱令父亲蒙羞,父亲因此郁郁寡欢,无法解开心结,也由此影响身体健康。

关注到情绪陷入低迷的服刑人员,唐伟强及时进行了开导,“生老病死是谁都逃不过的事,与其在这里自怨自艾,不如想办法尽最大的努力对父亲进行救治。”唐伟强告诉服刑人员,应该尽快和家人联系沟通,虽然人在大墙里,但父亲若知道他坚定改过自新的心意或许也能对疾病治疗有所帮助。唐伟强也劝服刑人员要理智对待这件事,父亲已经生病,如若不幸离世,他也要接受现实,不可再做出过激行为让其他家人担心、雪上加霜。

唐伟强不断的教育引导,同时联系家人了解情况终于帮这名服刑人员恢复了理性,虽仍担忧父亲的身体,但没有再影响服刑改造。

因为监狱工作需要,炊场管理工作要交接到新人手中,唐伟强的心情不是怅然若失,而是满怀期待,他希望继任者能做得更好。因为他在这个阵地上付出过,倾注过心血,挥洒过汗水,他期待这个阵地能够被捍卫得更好。

在等待交接工作的那段日子,唐伟强一如既往地管理好炊场工作,追求完美的他每天都在思忖:机械设备是否需要更新?炊场服刑人员的结构能不能调配得更好一点?他希望将一个运转更顺畅的炊场交给后来者,也将积累的经验交给续任者。

离开中层管理岗位,身份变了,唐伟强仍然一如既往地坚守一线,“从中层管理岗位上退下来,接下来更应干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苦干,一步一个脚印!”

压力挑战中积累管教经验

今年43岁的四监区一级警长龚挺是2006年进入监狱系统工作的,医学专业出生的他当初为什么选择当监狱警察?龚挺解释说是源于父辈的影响,他的父亲曾经是一名监狱民警。因为对警察职业心怀崇敬,龚挺在第二次择业时,选择了到监管改造系统工作。

2007年7月,龚挺到南汇监狱工作,14年时间里,他从事涉毒服刑人员的管理工作就占了8年。

最初从事管理工作时,龚挺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龚挺负责的服刑人员中难管理的对象多,挑战大,“服刑人员难管,病情难处理,工作之初感觉很有压力,时常会有焦虑感。”回忆那一段成长经历,龚挺记忆犹新。

不过,龚挺“挺过”了那段难熬的时光。“当时在监区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会在晨会、分析会等机会中交流工作情况,听取‘老法师’们的经验,这种经常性的岗位练兵让我们这些新人受益匪浅。”

龚挺还记得刚到南汇监狱工作时管教的服刑人员刘某。刘某是一名残疾人,当时40多岁,由于吸食毒品身体各个器官都有损伤。因为和家人的关系不佳,肢体又有残疾,刘某在服刑中比较悲观绝望,改造积极性很差。龚挺当年年轻气盛,对这样“不争气”的服刑人员并不看好。

一次在现场执勤时,龚挺发现刘某没有参加服刑人员的集体晨读。作为主管民警,龚挺对刘某当众进行了批评,并按照监狱制度予以违纪处置。令龚挺意想不到的是,违纪处置对刘某的管理起到了反向的效果,刘某对民警产生对立情绪,索性卧病不起,闹情绪称自己身体不适,没有办法起床了。

针对刘某表现出来的对立情绪,监区召开情况分析会进行了集体讨论。会上民警们讨论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改造方法,决定对刘某采取“以柔克刚”的管理方式,一方面联系刘某的家属,告知他们刘某面临的改造困境,帮助他建立亲情支撑。另一方面找刘某谈心谈话,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缓解刘某的对立情绪之后,监区给刘某安排了适合的改造岗位,并帮助他制定康复改造计划。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后,刘某看到了改造的希望,改造态度有了明显转变。

通过这个案例,龚挺深受启发,他明白自己对刘某前期的管理方法是欠妥当的,采用了过于强硬的手段。

“对老病残服刑人员的管理要多管齐下,要根据服刑人员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不能简单粗暴,要遵循一定的章法。”龚挺总结道。就是这样,在监区民警的协助下,在日常工作中处理一个个案例,日积月累,龚挺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管教经验,经历困难挑战的同时,也一步步成长起来。

修好“内功”传承红烛精神

2013年3月龚挺参加考试竞聘,担任四监区的生卫警务组警长一职。发挥自身医学专业特长,他借鉴社会教育系统“医教结合”成功经验,在生卫警务组基础上,构建康复管理工作平台,从身体康复、心理康复、环境适应的康复、康复劳动四个方面,整合狱内康复资源,建立身心“二治”康复小组,并运用到老病残服刑人员管理“一体化”改革试点中。

在教育改造道路上,龚挺从最初的青涩变得成熟,逐步从初级矫治师、中级矫治师晋升为高级矫治师,走上了一条专业化教育矫治道路。

2018年5月,龚挺担任四监区管教副大队长。在监管改造工作中,龚挺所在的团队还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60多岁的服刑人员李某在改造中比较放任,面对不服从管教的李某,龚挺和主管民警加强了对他的管理。李某总想着钻空子,但民警严谨工作让他毫无办法。

不久,心思活络的李某骗取了同监组服刑人员陈某的信任,他以自己即将出狱可以去看望陈某的家人为由,获取了陈某家人的联系方式。然而这实际上埋下了隐患,现实中就出现过刑满释放人员冒充公检法司工作人员诈骗服刑人员家属的案例。

最终李某的心思被民警识破,在证据面前,李某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但陈某却矢口否认。最终经过民警的教育,陈某才意识到这是违纪行为,且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坦白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事情终于调查清楚,李某和陈某都得到相应处罚,而龚挺对自己也增添了要再周全一点、细心一些、谨慎一分的工作要求。

即便如今因工作需要,从中层管理岗位上退下来,龚挺的目标依然没有改变:“监管改造工作磨砺了我,也成就了我。不论从事技术工作还是管理工作,都有同一个目标,‘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在教育改造战场上,我走上一条专业化道路,我会努力修好自身的‘内功’,做好‘红烛精神’的传承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不同的岗位 一样的坚守 2021-11-19 2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