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全球出现第二例艾滋病自愈者的消息引起关注。人类有能力战胜艾滋病了?专家表示,目前并未找到明确的艾滋病自愈机制,自愈者属于极少数。而数据表明,近年来艾滋病年轻化趋势明显,高校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不断攀升。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19—2020年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显示,学生对性教育的整体评价不高,仅约1/3的大学生认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超过1/5的大学生不确定学校有无性教育。一边是大学生群体患病人数增加,一边是高校性教育的缺乏,如何提高年轻人性保护意识,补足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短板”,记者对此展开采访调查。
青年学生每年确诊约3000例
在云南省昆明市,20岁的小俊(化名)有着小麦色皮肤和健壮的身板,戴一副黑框眼镜,温文尔雅。小俊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现在是一所知名高校的学生。
去年暑假,小俊的信息被昆明市疾控中心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登记在确诊名单,隐藏在体内一年多的艾滋病病毒终于浮出水面。
“去年7月中旬,感觉头疼、咽喉痛,还伴随发热,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但休息一周后仍不见好转。”小俊仍清楚记得病魔现身的日子。
那天在医院就诊时,医生详细询问了他的病症,并建议他做HIV(艾滋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小俊一下子傻眼了。
“我不相信检查结果,总觉得自己没那么倒霉。”抱着侥幸心理,小俊又去了市疾控中心做检测,但还是同样的结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表明,近年来,15岁至24岁的青年学生每年诊断报告艾滋病病例在3000例左右。
18岁的大一新生小许(化名),也是去年被确诊为H IV阳性。“连续一周发烧,伴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作为医学生的小许意识到自己可能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并到医院做检测,不出所料,结果呈阳性。“当时腿一软,就跌坐在地上了。”
网络社交让性交往变得简单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传播途径中90%以上是性传播。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防艾办主任杨吟表示,造成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艾滋病病例增加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对大学生性行为的包容度较高,青年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概率大、次数多。
青年学生性保护意识不足,同时学校的性教育课点到为止,甚至形同虚设,很多家长认为“性教育”是一个尴尬和难以启齿的话题,导致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性价值观,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薄弱。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性病与皮肤科主任李玉叶在采访中表示,一些社交软件的兴起,更是让性交往变得简单。与长期、固定的性伴侣不同,这些临时组成的“性伴侣”往往相互不认识,加大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性教育“短板”亟待补齐
“虽然与孩子谈论性话题可能会非常尴尬,但进行这样的谈话非常必要。性行为带来的不止怀孕,也有可能是艾滋病病毒。”李玉叶说,“尽管艾滋病治疗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目前仍然没有治愈方法,也没有可以预防的疫苗。”
确诊艾滋病后,小俊从最开始的无法接受,到选择直面现实,一边继续学业,一边接受药物治疗。小许说,自己需要每晚10点准时服用药物,并定期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药物是让她保持正常生活的关键。
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专家表示,15岁至24岁的青年学生正成为艾滋病高风险人群。以前大量感染者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而现在艾滋病已进入精英扎堆的城市和学校。这个特殊人群虽然了解防艾知识,但在发生高危行为时,却没有用知识保护自己。
“学校应重视艾滋病预防工作,定期开展性教育课程,提高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杨吟说,发生高危性行为后,有机会在2—72小时的黄金时间内进行阻断和干预。
李玉叶表示:“家长和学校无需谈性色变,预防是最好的疫苗。”将问题的严重性向青年学生解释清楚,传递艾滋病预防关键信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对艾滋病病毒,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发生就是100%。同时,青年学生应该了解和使用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如果担心自己有风险,可第一时间拨打公共卫生服务热线,或到国家疾控中心每年公布的艾滋病病毒检测机构进行免费咨询和检测。
相关链接>>>
青年学生成艾滋病感染高发人群
“社会疫苗”如何打?
2021年是艾滋病病毒流行40周年。目前,在中国,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青年学生则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如何帮助青少年有效接种“社会疫苗”、遏制艾滋病进校园,不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11月27日,第六届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由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主办,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协办,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承办。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席张庆黎出席座谈会。
全国政协社法委主任沈德咏作主旨发言。他表示,遏制艾滋病传播并努力终结艾滋病流行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要求,加强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和教育是遏制艾滋病传播的基础性工程,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和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他还强调,人民政协相关单位应充分发挥职能和优势,积极参与到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和教育工作中去,为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工作更好地沟通协商,更好地建言资政,更好地凝聚共识,为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如期完成在中国终结艾滋病的历史使命作出应有贡献。
会上,青少年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成为关注焦点。
就在近期,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发布了《青爱工程“性教育防艾的社会疫苗”探索与实践》白皮报告。
报告分析称,中国自1985年首次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青年学生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高发人群。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病例近3000例,占15-24岁青年的22.3%,性传播占98.6%。另外,2020年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病例中,男性同性传播占81.7%,异性性传播占16.9%。
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陈冯富珍在会上通过视频发言时强调,近年来,每年都有3000例左右15-24岁的青年学生新报告浸染艾滋病病毒,而且基本都是通过发生无保护性行为而感染,青少年已成为中国艾滋病防控工作中最重要的人群。
她强调,艾滋病防控策略中,宣传教育是最首要的手段,也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社会疫苗。希望通过宣传教育促进青少年主动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树立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从而筑起防治艾滋病的坚固防线。
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也引起了与会专家高度关注。
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办公室主任张银俊分析称,青少年在十二三岁即进入青春期,性成熟的生理冲动与对性本身的无知等,为艾滋病病毒传播提供了便利。
“现代家庭基本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生理卫生教育,基本也回避性教育,涉及性的问题基本是点到为止,这就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缺课,即性教育的缺课。”张银俊说。
在张银俊看来,我国局部地区和高危人群艾滋病疫情仍很严峻,艾滋病进校园、艾滋病感染人群低龄化,成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巨大威胁。保护青少年免受艾滋病侵害,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在未来不到10年内终结艾滋病流行,这无疑是一场硬仗。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青爱工程领导小组组长顾明远认为,性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除了生理方面以外,还有心理问题、道德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等。
他强调,性教育是贯穿孩子一生的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
本次会议宣布启动了“终结艾滋病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普及活动”。
中央电视总台主持人、青爱工程形象代言人康辉代表青爱工程宣读了《终结艾滋病性教育与人文教育普及活动宣言》。该活动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普及宣传性教育与人文教育,让人人知晓艾滋病的危害,让人人远离艾滋病感染源。
(来源:工人日报、中国新闻网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