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庭审

前男友失而复联“主动还钱” 女子轻信旧爱结果损失9万

本文字数:1569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法治报通讯员  邱恒元

失而复联的前男友“主动还钱”,谁料这“满满诚意”背后却潜藏陷阱。石小姐因为轻信对方,泄露了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信息,最后损失9万余元。近日,经徐汇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徐汇区人民法院依法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9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依法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3万元。与之前漏罪判决合并,决定执行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45000元。

前男友“主动来还钱”

2017年,石小姐在苏州上班时认识了张某,两人之后成为了恋人。恋爱期间,张某向石小姐借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以及七八千元钱没有归还。后来,随着石小姐离职并前往上海工作,两人的联系逐渐减少,感情也就慢慢淡了。

2019年3月,前男友张某发来消息,称这次联系石小姐,要把自己欠的钱都还给她,只不过自己欠了网贷,借贷平台账户被冻结,需要石小姐转30000元供他先解封账户,再刷流水提高借贷额度。之后,他会从借贷平台套现还给石小姐。在张某的哄骗下,石小姐从几个借贷平台上凑了25500元转给张某。

到了2019年4月,张某再次联系石小姐,说自己现在可以还钱了,不过是通过信用卡绑定石小姐的支付宝来还,所以想要登录石小姐的支付宝,现在需要她提供密码才能还钱。信以为真的石小姐就把身份证、支付宝及微信账号密码等敏感个人信息都告诉了张某。然而,一直到同年6月,石小姐还是没有收到张某还的钱,质问之下,张某称自己会来上海,当面把信用卡与石小姐账号解绑。

借解绑信用卡之名窃取钱款

当月,张某来到石小姐在上海的住所,以“解绑信用卡”的名义借用她手机进行操作。其间,张某多次让石小姐“刷脸”认证,石小姐没有多疑,也就照做了。可石小姐没有想到的是,张某表面上在进行“解绑”操作,实际则是用她的手机下载了4、5个网贷APP,以她的名义进行贷款,中途几次“刷脸”其实是在确认贷款。钱款打入石小姐的银行卡后,张某又趁她不注意,迅速把这笔钱通过石小姐的支付宝账户转给自己。

不仅如此,在得知石小姐的发薪日后,张某还会趁石小姐发工资时登录她的微信账号,偷偷扫自己的微信收款码进行转账。为了掩饰自己的盗窃行为,张某把相关支付记录删除。张某通过这些方式窃取了76000余元,其间仅归还石小姐3500余元。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由于张某长期欠钱不还,发现支付记录有删除迹象的石小姐最终选择了报警。

张某到案后,向检察官交代了自己因为欠了网贷,就动了诈骗和盗窃前女友钱的歪念。检察官在审查完相关证据后认为,2019年3月初,张某以归还欠款为由,编造刷流水提高额度的理由,哄骗被害人石小姐从网贷平台贷出25500元转给他,并将钱款用于归还自己网贷,其行为触犯了《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应当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2019年3月至8月,张某在石小姐不知情的情况下,登录其支付宝、微信后,秘密窃取76000余元,其行为触犯了《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应当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徐汇法院经审判后作出如上判决。

【检察官说法】

本案中,石小姐透露给张某身份证和账号信息,在未明确用途的情况下就进行“刷脸”认证等行为,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根据刚刚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就是敏感个人信息。石小姐被张某欺骗,泄露了自己的敏感个人信息,最终遭受了财产损失。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敏感个人信息,如非必要,绝不能透露给他人。面对一些需要提供敏感个人信息的情况,也要时刻保持警惕,既不能为了贪图便利,在未确认用途的情况下,轻易委托他人操作;也不能贪图小利,为了些许报酬就出卖宝贵的个人信息,用“西瓜”换了“芝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庭审 A06前男友失而复联“主动还钱” 女子轻信旧爱结果损失9万 2021-12-15 2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