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禁毒视角

《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21)》发布

聚焦互联网毒品犯罪新形势

本文字数:2219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12月15日,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21)》。

据了解,  《国际禁毒蓝皮书: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21)》受上海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支持,由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联合研创,是国内唯一聚焦全球毒品问题、追踪最新禁毒动向、服务国家禁毒工作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

蓝皮书指出,当前,互联网毒品犯罪呈现五大特点。

◆  “互联网+电子支付+物流寄递”成为互联网毒品犯罪的主要方式

贩毒分子通过互联网络发布销售、订购毒品和制毒物品的信息,使用隐语、暗语进行交易联络,使用互联网加密货币、比特币、亚马逊币、Facebook币、Q币等互联网络货币在线支付,在互联网上物色运毒“马仔”,或通过物流寄递渠道运输毒品,收寄件不用真实姓名,毒品交易活动“两头不见人”。互联网毒品犯罪在线交易一旦完成,贩毒分子便可通过任何方式的邮寄服务向全球寄递毒品。

互联网络通信、第三方便捷支付、物流寄递在方便公众生活的同时,也给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部分毒品犯罪从传统的接触式犯罪开始向非接触式犯罪转变,毒品交易方通过互联网络通信、第三方支付、物流寄递等减少了物理空间的直接接触,降低了毒品犯罪的风险系数,给禁毒执法部门的互联网毒品犯罪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犯罪主体及手法隐蔽

与传统的毒品犯罪行为相比,互联网毒品犯罪通常借助互联网络技术实现毒品犯罪主体与犯罪手法的隐蔽。由于互联网络具有虚拟性特征,互联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互联网毒品犯罪的隐蔽性。

毒品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互联网络的虚拟性制造多重伪装,通过伪装实施毒品犯罪活动。首先,毒品买卖的双方不必到交易地点进行现场毒品交易,通过互联网络的信息传递和物流寄递即可完成毒品线上交易与毒品运输;其次,毒品犯罪分子的互联网络账号完全是匿名的,禁毒执法部门很难溯源涉毒信息的真正发布主体;最后,在互联网络上进行毒品交易的信息交流时,毒品犯罪分子几乎完全在使用隐语或黑话,普通人很难察觉出任何反常迹象。因此,利用便利的互联网络进行的毒品犯罪活动很难被察觉,毒品犯罪分子在“隐身”状态下即可实现其非法目的。

◆互联网毒品犯罪呈无国界化特征

毒品犯罪是全球性的犯罪,全球毒品问题愈演愈烈的首要标志就是毒品犯罪活动的有组织化、国际化和垄断化。互联网络的跨国性特征使得互联网毒品犯罪呈现较强的辐射性,毒品犯罪分子跨国进行互联网犯罪是为了隐藏自己的毒品犯罪行为。传统的毒品犯罪行为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地域性特征较为浓厚,但互联网络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各种信息、数据等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传输时,时间和空间都出现了消亡,“时空压缩”为毒品犯罪分子跨地域、跨国界实施互联网毒品犯罪提供了便利。

毒品犯罪分子只需一台能够接入互联网络的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PC等,就可达到“连接城镇、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目的。当今,互联网及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络已遍布世界各地,利用互联网络实施毒品犯罪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毒品的“线上”与“线下”交易,毒品犯罪在互联网络的“协作配合”下扩散速度更快、扩散范围更广。

◆互联网毒品犯罪成本低廉

互联网毒品犯罪成本低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由于互联网毒品犯罪的人力成本少及犯罪分子涉毒行为风险低,互联网络上出售的毒品的价格比传统当面交易的毒品的价格要低廉;其二,互联网毒品犯罪最终实现了毒品与毒品所有者的“人货分离”、毒品交易双方的空间分离与信息分离、毒品与毒资的分离、幕后“老板”与运毒人员的分离,这样就使得毒品犯罪分子被禁毒执法部门抓获的风险大大降低。

◆互联网毒品犯罪取证工作难度大

传统的毒品犯罪需要禁毒执法人员通过公开查缉、现场勘查、缉毒特情、调查访问、技术侦查手段等方式获取毒品犯罪证据,但互联网毒品犯罪在发生的过程中很少遗留相关的犯罪证据,毒品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络技术手段可以随时、瞬时删除涉毒帖子、聊天记录或论坛信息,使得禁毒执法部门的互联网络取证工作难度较大。

互联网毒品犯罪通常利用第三方支付和物流寄递进行毒资的交付和毒品的转运,禁毒执法部门在情报线索的获取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互联网毒品犯罪跨国、跨地域特征非常明显,需要进行跨国、跨地区的警务合作,无形之中增加了禁毒执法部门的取证难度。

因此,基于对互联网毒品犯罪现状及特点的分析,蓝皮书建议澜湄流域各国禁毒执法部门需要通过大数据引领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变革,加强禁毒国际合作和区际合作,通过数据整合、多警种合成作战、互联网络监管、互联网络阵地控制等方式构建澜湄流域互联网毒品犯罪的防控体系。禁毒执法部门在对互联网毒品犯罪进行防控的过程中,应当熟练掌握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互联网毒品犯罪进行有效防控,从而提高禁毒执法部门防控互联网毒品犯罪的实效性。禁毒执法部门必须引入专业的互联网络人才,使禁毒执法部门的人员呈现多样性,有更多的“资源”对互联网毒品犯罪进行防控。

防控互联网毒品犯罪,不仅需要禁毒执法部门的主动出击,更需要社会力量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共享资源,形成互联网毒品犯罪防控的合力。禁毒执法部门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协作,密切警企关系,禁毒执法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互联网企业解决职能范围内的互联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企业也可及时向禁毒执法部门提供互联网涉毒情报信息,共同推进互联网毒品犯罪防控工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禁毒视角 B04聚焦互联网毒品犯罪新形势 2021-12-17 2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