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2022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各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其中,“保障性住房”这一涉及民生的关键领域也在重大项目之中。
在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帮助诸多市民圆了安居梦,显著提升居住品质。来自政府的保障,让市民在属于自己的住房中,在宽敞的楼房里,与家庭成员共同谱写出幸福安居画卷。
记者从市住宅中心了解到,自2003年起截至2021年12月,上海各大型居住社区累计启动建设市属保障性住房约4100万平方米,累计供应征收安置住房约37万套、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约13万套。
一条公交线路 串起居民幸福
告别手拎马桶、搬离逼仄的老屋、住进敞亮的新房子……上海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成立18年来,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匡韦仁见证了许多次居民住进新居,“很多居民在看到新房的那一刻,甚至会高兴到流泪,拉着我们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
欢笑声甚至是泪水,握手道谢抑或是拥抱,匡韦仁在真切感受到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喜悦同时,也更觉肩上担子之重。“居民在过了搬新居的兴头后,有些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就医、教育、交通……造好住房只是我们建设大型居住社区的第一步,后续配套设施的跟进,更需要我们用心尽心。”
以交通出行为例,由于大居以保障性住房为主,公共交通在居民出行结构中占有绝大部分比例。“我们大居地块在选址上基本围绕轨道交通,但建成后的大居规模基本在5平方公里以上,因此,‘最后一公里’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尤为关键。”
穿梭在大居的公交线路,因前期客流较少,且其客流呈现“潮汐”式特点,公交企业新辟或调整公交线路进驻大居的积极性往往不高。“去住在市区的孩子家里过年,忙活半天,年夜饭刚烧好还没来得及吃就要回去,得赶公交末班车啊!”一天,家住浦江镇附近的“大居”居民向匡韦仁大倒苦水,令他心里一酸。
公交带来的“阵痛”也出现在了松江。“我们小区离地铁站倒也不是很远,不到4公里,但是坐公交实在麻烦。松江26路班次太少,有时候等车甚至要等将近1个小时,有这时间,走路都已经走到了。”家住茸联苑的陶叔叔对松江26路尤为不满。
好在这一条线路存在的问题在2021年12月15日得到了妥善解决。“12月15日起,松江26路运营车辆由4辆增至6辆,发车间隔也由原来的20-30分钟,缩短至15-25分钟。”上海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配套管理科科长巢文颖告诉记者,“同时,调整线路走向,自松江火车站始发,新增站点望塔路香亭路、香亭路荣福路、荣福路香亭路,途经华卫苑、华杰苑等多个居民小区,可与9号线醉白池站接驳,方便居民换乘地铁。”
线路优化后,华杰苑的居民出门就能坐上松江26路。“我们之前去地铁站,要坐松江36路,再换33路。现在26路站点设到家门口,一车就能到地铁站了。”不多时,在望塔路香亭路站候车的王阿姨就等到了松江26路。
“大居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住宅建成,居民搬入,再到配套设施的改进,都需要时间。”为了居民长久的幸福,住宅中心在大居建成后,始终坚持追踪调查,不断动态调整。
自2017年起,住宅中心与市交通委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并与公交部门将研究成果予以运用,通过调整走向、缩短运营长度、站点优化、增加大居内站点、增加轨交衔接等方式优化公交线路33条、通过新辟线路和既有线路延伸进方式新增公共交通线路39条、通过增加班次、增加线路配车、调整首末班车时间的方式优化线路49条。极大地提高了大居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一座城市的蓬勃发展,需要便捷高效的公交体系。这一条条公交线路,是民心之线;这一座座首末站,就是大居居民幸福的驿站。
源头提升品质 对标商品房标准
“这房子造得跟保障房一样”。过去,一提起保障性住房,大众往往就会联想到低品质、环境差等负面描述。
“政府主导建设的保障房由于建设标准制定较早,不同类型的保障房设计标准有差异,有些设计概念已相对过时,且近年来住宅建设的飞跃发展,大众对住宅居住功能、环境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导致前期设计建造的保障房与居民的需求产生了落差。”上海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总师室主任陈宏宇透露,“不过2019年9月1日《保障性住房设计标准(共有产权保障房和征收安置房分册)》施行后,这一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变。”
走进位于浦东新区惠南镇的民乐建欣苑,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与草坪高低错落,绘出优美大居环境。“绿化是每一位居民搬入大居后第一眼所见,也能最直观体现居住品质。在过去,有的建设单位也不讲究设计、造景,在小区里栽种一些细条条、光秃秃的树木敷衍了事。现在,我们首次在设计标准中明确环境绿化种植具体标准,对树木的年限、树冠的大小等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陈宏宇告诉记者,“建欣苑就是标准出台后一个很好的范例,冬日里放眼望去,小区还满目青绿。”
此外,近年来“人车分流”已经逐渐成为考量小区居住环境人性化布置的重要因素。建欣苑用三道道闸为居民“拦”出了一片地面畅行空间。通过小区大门第一道闸门,车辆刚好可以驶入正对面地下车库,若想要从车库出入口左右两端道路随意进入小区内部,则会面临另外两道道闸的拦截。
据介绍,该小区住户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及特殊弱势群体占比约37%。伴随着业主的相继入住,小区队伍越来越壮大,一些社区矛盾也逐渐显现,如小区行车对老年体弱者造成安全隐患、地下车库空间较大但使用率不高、电瓶车与机动车抢占地面车位等。因此,建欣苑居委筹建组会同物业公司经过反复多次讨论,通过开放式征询、召开听证会、全体业主投票等工作,由居民全程参与,共同完成“人车分流”的整体项目改造。
无论是从提升小区宜居舒适度,还是避免安全隐患角度出发,“人车分流”都给居民带来了满满幸福感。机动车全部入库后,地面车位就为加设电瓶车充电桩腾出了空间,大大降低电瓶车入户的概率。“我们家里有小朋友,之前不少汽车停在地上车位,加上汽车存在盲点,带孩子出来散步、玩耍总有点不太放心。现在‘人车分流’后,小区环境好了,带孩子出门也更安心。”建欣苑居民李女士表示。
记者从市住宅中心了解到,自2003年起,本市共规划选址46个大型居住社区,分布在浦东、奉贤、嘉定、青浦、松江、宝山、金山、闵行等区,共规划新建住宅约1亿平方米,其中市属保障性住房约560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各大型居住社区累计启动建设市属保障性住房约4100万平方米,尚未建设约1500万平方米;累计供应征收安置住房约37万套、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约13万套。
而按照“保基本、抓提升、促完善”的原则,多年来,通过明确大型居住社区基本配套要求、提高配套建设标准、制订配套三年行动计划等措施,不断提升大型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服务水平。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学校216所、卫生中心24家,新增养老床位7000张,新增社区商业逾100万平方米,竣工市政道路超过400公里,新增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约815公顷。
“保障房建设没有终点,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巢文颖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