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地铁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全新的地铁站名和一目了然的中共一大、二大会址指引标识背后,谁能想到,是来自于普通市民的一条小小的建议,在推动这里成为上海的“红色地标”……而这样的一个小小实例,正成为上海打造人民城市的一个缩影。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近日上海举行的2021年度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总结会上,100件优秀人民建议受到表彰。
记者从市信访办获悉,今年以来,全市人民建议征集部门共接收处理群众意见建议事项6.9万件,上海人民提出的建议数量同比上升了33.5%,已占到全市信访总量的35%。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成为新的建议人,越来越多的群众“金点子”落地,转化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金钥匙”。
党建成为年度“建议热词”
资深“啄木鸟”点亮红色上海
罗克平是上海一名普通的建议人,也是一名资深的“啄木鸟”,早在37年前,罗克平就开始为上海的发展提建议。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参加活动,当他乘坐地铁一号线到达黄陂南路站出口,却找不到中共二大会址的指示牌,这让他深感困惑。
为此,在去年5月,罗克平将自己的想法写入了《关于在地铁黄陂南路站设立中共二大会址指示牌的建议》中,建议有关部门设立中共二大会址指示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建议很快得到了申通公司的积极沟通和迅速落实。
而和罗克平一样,不少建议人同样也将建议的焦点聚焦于2021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红色党建”由此成为2021年上海建议的“年度热词”。
邬李波就是其中的一员。邬李波发现,不少党员、群众对参观上海红色景点的需求高涨,但是却在参观时遇到不少问题。“比如上海红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红色资源保存不完整;部分特殊人群因年龄、健康、无人陪同等原因,无法亲临现场、深入参观等等。”
邬李波认为,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让红色资源走到群众身边。为此,他撰写了一份《关于积极运用“互联网+”用活红色资源的建议》,建议整合资源,打造15分钟红色文化圈,将各类红色场馆、设施等通过互联网传送至“家门口”服务站点,将服务站点打造成“红色驿站”,进一步挖掘家门口的红色地标。该建议很快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回复,市委宣传部表示将在现有4家“红途驿站”的基础上,2022年底前推动中心城区12家营业厅转型,并探索“红途驿站”进校园、进社区。
样板房噱头?职场“黑中介”?
人民建议推动治理一片
除了“红色党建”之外,人民建议的触角还延伸到了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建议人张川此前发现,由于对样板房缺乏监管措施,不少开发商为增加卖点,吸引消费者,利用样板房大搞噱头,存在虚假宣传、误导购房者的行为。张川认为,“样板房噱头”不仅造成违章搭建,还带来拆违时的浪费与矛盾。对这类现象,应加强事前监管,做到源头预防。
为此,张川提交了《一份关于整治“样板房噱头”现象规范房产市场销售行为的建议》,建议对诱导购房的虚假宣传、欺诈等行为,视情节轻重作出警告、处罚、取消行业准入等惩戒措施,并将这种行为纳入诚信系统,从源头予以遏制。
相关部门对此建议回复称,下一步将会同市发改委,对发现查处的诱导购房的虚假宣传、欺诈等行为,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建议人周花则关注到了黑中介市场的问题。“外来求职者数量庞大,法制意识往往比较薄弱,他们通常会选择职业中介,而对中介是否具有相关资质,往往并不关心,或者无从核查。”周花发现,“黑中介”普遍开办成本低,经营灵活,即使在面临处罚后,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死灰复燃。
为此,周花建议,加大宣传告知力度的同时,要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并探索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执法威慑。
对此,市人社局收到建议的第一时间也作出了回复,表示将在违法频率较高的重点地区,适时开展打击职场“黑中介”主题普法活动,通过播放“以案说法”小视频、发布正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清单等加强宣传。在源头治理方面,除加强对供给端的治理外,将从需求端进一步发力,对用工需求大、阶段性季节性特征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方面鼓励其加强与正规职介的对接,力争通过正规渠道满足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完善分类监管机制,建立重点企业约谈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职业中介的生存土壤。
优秀建议人畅谈背后的故事
为制度建设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建议人,看到建议变成现实,我倍感荣耀、深受振奋……我不仅感到了党委政府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坚定决心,更感到作为城市主人的不凡使命。”这是“95后”青年村官、优秀建议获得者吴豪在2021年度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总结会上所发出的感言。
现场,吴豪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与人民建议征集的故事。“2021年,我在走访徐行镇小庙村一名90多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时,被他身上质朴的共产党人本色所感动。小庙村有239名党员,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就有209名。老一辈的同志,平凡朴素却闪耀着光芒,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和榜样力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老党员的作用?这引起了吴豪的思考,“为此我向市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发出了建议,希望通过关心关爱老党员,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吴豪透露,这条建议后来得到了市委有关领导批示,“市委组织部与我沟通了解想法,并积极采纳、主动推进,指导全市基层党组织在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时,为老党员送上党章、党史书籍、贺卡‘红色三件套’作为留念,感谢老同志作出的巨大贡献,传承无私奉献的精神。”
总结会上,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李煜则从学者角度对未来人民建议征集的制度建设谈了几点建议。李煜建议要进一步拓宽工作范围,围绕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点项目等全局性工作,通过主动发布议题、广泛征集建议,不断推进人民建议征集的创新性制度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增强人民建议征集在现行体制中的制度化有效对接,并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相关理论研究。
建成1000余个基层征集工作站点
构建全渠道全市域征集网络
过去一年来,人民群众的智慧竞相迸发、党委政府广征善集成为人民城市新风尚,人民建议征集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市信访办主任、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王剑华表示,2021年建议征集的亮点很多。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率先落实法治保障。2021年7月1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正式施行,作为全国第一部由省级人大制定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地方性法规,对人民建议的办理机构、征集方式、落实转化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为征集能级提升、创新发展提供了专项法治保障。对广大市民来说,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建议有了法律保障;对各级党委政府来说,重视群众意见建议有了法治要求。
2021年,上海还建立起了“全渠道、全市域”的征集体系。线上市、区建议征集信箱以矩阵方式入驻“随申办”;线下形象统一的征集红色邮筒率先入驻市政府主楼,亮相各街镇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等服务场所。“全市设立了1000余个基层征集工作站点,构建起全渠道、全市域的征集网络,把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个角落。”
在此之下,一大批有见地、有温度的金点子、好建议嵌入社会治理、走进决策视野、变成亮点举措。比如针对疫情防控,及时报送“加强核酸检测预约管理”“解决老年人就诊挂号难问题”“方便在沪华侨疫苗接种”等建议,让疫情防控既有力度更显温度。着眼社会治理,推动“‘互联网+’助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老字号企业加入老年助餐服务”“公共图书馆增加线上借阅服务”等建议的采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城市生活更有品质了。
未来,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要让更多的群众“金点子”结出惠民“金果子”,助力上海加快建设成为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