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翟梦丽
法治报通讯员 陆烨波
王洋(化名)望着空荡荡的屋子,妻子的出走带走了他对家庭生活最后一丝幻想。他像一只无头苍蝇开始在网上疯狂地搜索挽回妻子的办法。这时,“情感挽回大师”的出现像一盏灯塔给“迷航”的王洋带来希望。原以为遇见的是救赎的光,却不知一场“围猎”已然开始。
近日,金山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宣判“情感挽回大师”诈骗案,对被告人肖某某、王某某等55名被告人以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11年至拘役4个月,缓刑4个月不等,并处罚金20万元至2000元不等。
情感咨询视频诱入局
在短视频上刷到山老师的情感咨询广告视频,王洋重播了好几遍,视频所设定的情景实在符合自己的处境,推荐的服务也满足当下需求,王洋立即关注了山老师,并在跳出的页面上如实填写了联系方式。
几分钟后,一名自称是“金牌情感分析师”的杨老师主动电话联系王洋,询问感情危机。王洋遂将长期压抑在心中的苦闷,妻子的冷漠、出轨、出走等一股脑儿地倾诉出来。在长达40分钟的时间里,杨老师听取王洋的情感困境,并作出“专业”的点评。
“那我现在该怎么处理呢?”王洋越听越兴奋。杨老师表示,公司有专门的情感专家,都是有心理咨询师资质,会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一个月的咨询费是3888元。
杨老师通过微信发送公司资质、办公环境及相应的荣誉锦旗,以证明公司的正规合法,并进一步诱导:“挽回是有黄金时机的,你需要专业的指导,一段婚姻和一点学费之间孰轻孰重呢?”
王洋支付了3888元的咨询费,双方签署了协议。
付款后,杨老师表示,会有专门的专家组针对王洋的情况进行研讨,协商出最优的挽回方案,并选择出最适合王洋的导师进行情感挽回服务。随后,杨老师为王洋组建了9人的微信群,他表示群内有分析师、咨询师、客服、客诉等,共同为王洋提供服务。
不断升级加码的服务
不久,“专业”的田老师作为“优选之人”上线了,他给王洋提出的“挽回方案”第一步是断联后送礼,随后,田老师发送了一份爱情类型量表及学员信息表,要求王洋如实填写,并不定时地推送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
几日后,王洋向田老师叹气:“送礼这招效果不太明显,她还是不理我。”田老师建议道:“你可以尝试升级服务,升级后,我们可以采取‘双向辅导’的形式来促成挽回。”
在田老师的诱导下,王洋升级了服务,并支付了升级费10500元。签约时,田老师强调,“辅导”的内容将对所有人包括王洋本人保密。临近一个月时,田老师突然上线:“你妻子和第三者的感情很深,想要挽回的话需要再次升级服务。”王洋又花了20500元升级了服务。
一个月后捷报并未传来,田老师表示需要再花35000元请金牌分离总监才行。
这时王洋才冷静下来,意识到了受骗。
其实,被“围猎”的失恋者并非王洋一人,18岁的高中生小雨失恋后也将复合的希望寄托在“情感挽回大师”身上,因付不起2880元的咨询费,分析师建议她从花呗借钱。在后期咨询环节,小雨听从情感导师的意见,认真写反思、写总结,不过,最终换来的是男友的拉黑。
法院审理查明骗术
法院经审理后查明,上述系列诈骗案中的被告人通过成立心理咨询公司,招募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员工,包装成情感专家,以公司培训或以老带新的方式传授“话术”,通过网络发布广告吸引被害人,先由员工以“分析师”的名义谎称公司具有专业团队和业务能力能够帮助被害人解决情感问题,许诺服务期限内可高概率挽回被害人的情感,在获取被害人信任后以服务费的名义收取费用。
后再将被害人诱导至服务部,再由员工以“咨询师”名义进行在线聊天,“咨询师”再次以提高挽回率等为由,推出公司未实际开展亦无能力开展的相关业务,如通过第三方技术部门对客户需要挽回对象的微信等交友软件进行技术植入,了解挽回对象的相关动态;通过虚拟人物与挽回对象的现男友或现女友联系,勾引该第三方,实现被害人欲挽回对象与第三人分手。或以各种理由要求被害人延长服务期限,诱导被害人继续签约付款。其中,被告人王某某等人通过上述方式骗取300余名被害人钱款共计200余万元;被告人肖某某等人通过上述方式骗取被害人钱款共计170余万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