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现在有了电梯,我们老两口去东方医院,再也不用爬97级台阶过天桥。”79岁的叶志根老人看到自己常过的天桥装上了电梯,欣喜不已。昨天,市人大常委会在东方路栖霞路人行天桥举行了无障碍化建设开通仪式,这也标志着本市38座天桥的无障碍改造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代表和市民反映强烈的天桥变“天堑”这一“过街难题”,经过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的协调和推进,全市38座天桥无障碍化改造工作已列入市、区两级政府的工作计划。根据计划,38座人行天桥预计将于今年12月3日国际助残日前安装完垂直人行电梯,后续将实现建设到养护的无缝隙管理,确保惠及残疾人和老年人的日常出行需求。
居民:有电梯的感觉真好
“有电梯的感觉真好,手一揿马上就上来,手一揿马上就下去。”叶志根老人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天桥上新安装的电梯。
现年79岁的叶志根是栖霞路梅园二街坊市新小区的居民。“我是1976年由浦西搬到浦东崂山,1987年又从崂山搬到梅园二街坊。在这个地区工作、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谈起自己生活的辖区,叶老伯充满着自豪。“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我看着陆家嘴地区从一片片低矮的平房、农田,发展到现在高楼林立,具有现代化的国际气息。马路从原来的烂泥路,变成了现在宽广的浦东大道、世纪大道。公共交通原陆家嘴只有81、82、85三路公交车,现在不但有地铁2号线、4号线、14号线,还有多达几十条的公交线路,真可谓四通八达。”
叶老伯也坦言,马路越变越宽后,过马路就渐渐成为了烦心事,尤其是他和老伴上了年纪后,他们常常对着过街天桥“望洋兴叹”。叶老伯告诉记者,东方路栖霞路一带生活配套设施非常完备,栖霞路天桥的东面有街道办事处、陆家嘴卫生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服务梅一分中心、长者食堂等,西面有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街道综合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东方医院、以及地铁14号线、4号线车站等。叶老伯的家在天桥东面,他与老伴要到天桥西面的东方医院看病的话,要不多走几百米从乳山路绕道过马路,要不就走楼梯上天桥直通对面。尽管走天桥的直线距离较短,但叶老伯夫妇却常常“舍近求远”绕道而行。“走天桥的话就必须一次爬97格台阶,我们年纪大了,都腿脚不便,实在爬不动。”叶老伯无奈地表示。
东方路栖霞路天桥位于东方路栖霞路交汇处,一字式跨越东方路,属于钢箱梁柱式结构。据介绍,新增的两部垂直电梯,西南角电梯选点人行道外侧绿化范围,东南角电梯选点人行道外侧绿化范围。记者注意到电梯外立面装饰有祥云状灯光,意喻着主题“云兴栖霞,麟集东方”。据建设方介绍,人行道外侧绿化也同步改造成为了街角花园,天桥桥面增设了灯带、绿化、座椅和花箱。
此次听说天桥上的电梯开通了,叶老伯便来到天桥,成为了天桥电梯开通的第一批尝鲜的居民。“如今走到天桥上就像步入了贵宾厅,心情也舒畅起来。”叶老伯认为,天桥电梯的开通必将更好改善周边地区行人的方便,特别是对居住于附近的老年朋友,免除了爬楼之苦。在他看来,栖霞路东方路天桥电梯的建成开通,是浦东新区政府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民生保障体系的又一举措,也是陆家嘴街道持续拓展“15分钟服务圈”,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使最近的服务直达居民又一体现。
38座天桥加梯将“一桥一方案”
“道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无障碍化”,这一去年两会上的热点议题成为市人大“我为群众办实事工程”。老人、病人、行动不便人群的“过街难题”成为各级人大、政府和所有代表们都密切关注的事。
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听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它是一个“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复杂工程。上海全市的人行天桥一共264座,需要推进改造的38座几乎全部位于市中心,周边道路狭窄、场地空间有限、电梯基础还涉及地下管线保护搬迁……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动摇大家解决城市交通“十字绣”上漏针之困的信心。
“其实对于安装天桥电梯来说,看不见的地下管线搬迁往往是最贵最难的。”市人大代表施政告诉记者,许多天桥电梯在建设时,都发现地下有隐蔽工程,而这些管线有的能迁移,有的不能移。对于不能迁移的管线就要想办法借用空间,绕过管线,同时也要保护好管线。“所以每个天桥电梯制定的建设方案都有所不同。”施政说,无障碍设施中的电梯也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是封闭轿厢式的,有的是开放扶梯式的,还有的天桥因为“先天不足”,只能做隔板式的电梯。“38座天桥电梯就有了38套设计方案,真正做到了一桥一方案。”施政代表说,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以每两周一次专题会的频率协调推进,区人大、区政府积极突破创新、打通难点痛点。作为一名代表,在这些工作中她真实地看到,这几年上海城市空间治理的标准越来越从抽像的人转向为一个个具体的人。“我记得第一次实地调研时,路过的行人比大拇指,也记得讨论方案时大家挂在嘴边的那句:我们都会老的,都会需要帮助。”施政感慨道,“人民城市”的理念,就是坚持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当它落在每个人身上时,很可能就是从一部电梯开始。它体现了上海、体现了浦东精细的“绣花针”式的管理,这也是大家爱上海的理由。
代表追问叩开天桥加梯之门
“在上海,没有设电梯的人行天桥有多少座?他们有没有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可能?”去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林荫茂、孙静对人行天桥加电梯发出追问。
林荫茂代表调研发现,本市许多天桥的建造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被调研的184座天桥中,共有41座配有电梯106台。143座天桥没有电梯。目前天桥电梯主要包括自动扶梯及垂直电梯两种。配有电梯的41座人行天桥,除极少部分为建造天桥时同步配建外,绝大多数是因天桥建造在市中心居民过街密集点,考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的出行需求,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后续加装的。
林荫茂代表指出,随着老有颐养的提出,从老年人出行方便,残疾人权益保护、城市更新、城市安全、交通安全等角度考虑,没有安装电梯的天桥急需改造,根据各桥的地形或设计条件,完成加装不同类型的电梯、或添加人行地面横道线,或移位,或拆除等。有些天桥早年建设是为了地面交通畅行,而随着地铁的建造以及道路调整,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她建议市政府对全市天桥开展一次安全和适老性调研检查,提出改造方案,拨付经费,启动适老性改造。同时就天桥使用情况、日常维护、日常管理进行调研,加强城市安全和管理工作。孙静代表也建议针对人流密集区的人行天桥有序安排加装电梯。“在今后区内的建设规划上,把人流量大、居民区密集的人行天桥,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加装自动扶梯这个问题提前纳入建设规划中。”孙静说。
收到了代表们的建议后,市交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充分听取相关专家和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于去年7月牵头编制完成全国首份针对天桥加装电梯的行业指导文件《道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技术导则》,导则中包括加装电梯的总体要求、加装原则、筛选标准、技术要求、日常运维及监管要求等,涵盖了道路人行天桥电梯从设计、建造到运维全周期管理的技术要求。
根据《技术导则》,市交通委进一步明确了道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应装尽装”,重点聚焦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周边、大型医院周边、主要商业区和大型居住区等重点区域的天桥,并同步考虑无障碍出行需求,全市需加装电梯的天桥共计38座。目前38座天桥无障碍化改造工作已全部列入市、区两级政府的工作计划。根据计划,38座人行天桥预计将于今年12月3日国际助残日前安装完垂直人行电梯,后续将实现建设到养护的无缝隙管理。针对本次适老化改造的经验,市交通委将研究出台完善天桥设置的标准规范,在以后新增人行天桥中对设置电梯的条件与要求予以明确,对安全运营提出养护标准,形成长效管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