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东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过年,而且从腊八到正月十五都是过年的好日子。四十多年了,儿时过年的场景就像时节更迭,一到时光就会从记忆深处飘然而出,怎么也挥之不去。
老家的村子不足百户,在豫西南的大山里很不起眼。但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底蕴颇有名气。据记载,村子已有千年历史,不仅有古文化遗迹,而且也是革命老区。当年红二十五军就是在村里休整后再北上长征的。如今从县城到进村的路上还有红军长征时写在山崖上的红色标语。据说政府已开发红色旅游,而且过年社火、赶集庙会等风俗活动也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中最热闹的就是过年了。
过了腊八,村里人就开始忙着过年了。虽然那个年代都不富裕,可每户人家都洋溢着喜气。就连村里的教书先生也忙得顾不上家,整天挟着大红纸,拎着墨香飘逸的墨汁瓶挨家挨户写对联。那几天村口老槐树下的石磨从早到晚也转个不停,奶奶婶婶们得赶早磨了小麦好蒸馍;叔叔伯伯们有的在村口晒麦场上搭戏台,有的收拾着院子或给房檐上系些绳头好挂红灯笼。当然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娃子们。除了年三十尽情地吃,通宵地玩,口袋里整天都装满了平时吃不到的糖麻花,有的还能买上一挂大红鞭炮。有回我想买鞭炮,可又不敢向母亲讨要。后来就向外婆要了钱。买了鞭炮后也舍不得一气放完,就把鞭炮拆开单个放,一直放了好几天。
等到家家的门上贴上门神和对联,晒麦场周围插上了迎风招展的彩旗,接下来就是耍社火了。记忆中的社火,由生产队长主持。等时辰一到,腰系红绸带的队长一声吆喝,一挥镶有金边的皂旗,刹那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青烟弥漫,一条金色长龙似蛟龙倒海般地翻腾出场。紧跟其后的是张着大口,瞪大圆眼的金毛狮子。再其后的就是走旱船、扭秧歌、打腰鼓和穿红带绿艳丽夺目的姑姑婶婶们。当中有戴着面具手摇芭蕉扇幽默逗人的大头娃娃和两腮桃红、嘴角点一黑痣,手拈白绢的媒婆;有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有肥头大耳滑稽可笑的猪八戒背媳妇;也有热烈激越的秧歌队和腰鼓队;还有踩着高跷甩着长袖的七仙女。这时,戏台上也哐当哐当热闹非凡。两名身着盔甲双肩插着五彩令旗,手握红缨长矛的将军正打得不可开交。大人说,那位头盔上插着孔雀羽毛的人是女英雄穆桂英。等她打跑了对手,再上场的就是一个披头散发的壮年汉子被两个黑衣人追得直打转。后来这位汉子逃到人家里被一位美丽女子藏入箱里……多年后我才知道那美女救人的场景是家乡的豫剧《柜中缘》。
正月十五这天,我们这些娃子们也和大人一样沉浸在欢腾之中。无论是早上还是晌午,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欢笑声肆意地在村子的上空荡漾,在周围的大山里回响。花花绿绿的人流从村东头到村西头,狂热欢舞的人们似乎要在这一天里释完一年的艰辛,抒尽一年的企盼,闹绿一年的春光!
过年总是留在我的记忆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