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2022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聚焦上海无障碍出行环境 委员发出“城市温度之问”

无障碍设施用得不舒心咋办?

本文字数:2847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今天开幕,委员们继续向上海的无障碍出行环境发出“城市温度之问”。图为提案现场 本版摄影 记者 胡蝶飞

□法治报记者  夏天  胡蝶飞

去年上海两会上的热点话题“道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无障碍化”,成为了2021年上海的民生实事工程,并取得成效。

上海的人行天桥和过街地道还有多少不便老弱病残人士通行?还有多少斜坡因设计陡峭而让人走得“心惊胆战”?全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推开后,老年人和残疾人士用得到底舒不舒心?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今天开幕。今年的上海两会上,委员们继续向上海的无障碍出行环境发出“城市温度之问”,并提出真知灼见。

无障碍硬件铺设了,用得不舒心咋办?

“上海轨道交通线路实施无障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取得显著效果。但在工作系统性、衔接性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尤其一些设计细节,对需要出行的残疾人、老年人等困难群体而言,也期待做更科学合理的改善。”民革上海市委向大会递交的《关于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品质,打造有温度的城市轨交体系》提案中表示。

上述提案称,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主要有无障碍通行设施、无障碍卫生间和导引指示系统。其中无障碍通行设施包括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坡道、盲道等。提案认为,无障碍设施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品质改善不能割裂看待,仅仅局限于硬件铺设和一事一议,应更多贴近残疾人等实际需求者的视角,在环境建设中多进行换位思考和场景模拟,在细节和衔接上不留漏洞。

民革上海市委会调研部副部长马志鹏介绍,上述提案来自民革市委会的年度课题调研成果。

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环境无障碍设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无障碍通行设施友好性待提升,无障碍电梯使用空间较为狭小,不方便操作轮椅或者婴儿车进出;部分地铁线路的无障碍电梯需要工作人员开启方能使用;站内换乘电梯找不到点位,如世纪大道站就须依靠工作人员带领,出站后再进站内才能找到无障碍电梯换乘。无障碍坡道设计还有缺陷,部分坡道设计角度大、转向平台空间小,导致婴儿推车、轮椅等不易转向;站台与车辆车厢间隙较大,并存在高低差,易导致个人使用轮椅无法直接登乘。盲道设置和盲文信息缺失,盲道不连续,盲文导引信息太少,导致出行者通行、换乘出现严重障碍,甚至带来安全问题。此外,有些步行楼梯过宽和过深,并缺少有效的扶手和支撑设施。

提案指出,无障碍卫生间设计不够合理,尚有部分站点洗手台未做无障碍化改造。导引指示系统也还不完善,导视系统设计不统一、不连贯,乘客因导视系统的中断产生使用障碍的情况;导引系统缺少细致、有效的信息内容,如距离出口或最近的卫生间的行进时间和距离提示;车内尚未提供多语种报站提示,地铁通道和无障碍卫生缺乏盲文导向提示系统等。

此外,轨交站点周边无障碍整体布局待加强。针对视障人士的导视系统缺失、盲道占用情况严重,无障碍道路设施与轨道交通进站通道衔接不畅,无障碍通行设施设计角度过大,导致个人无法使用轮椅进站,站外无障碍电梯位置无明显提示导引。同时,轨交联通诸多城区中心,在一些站点已逐步形成地下城体系,但目前还缺乏无障碍环境的系统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提案提出全面排查轨交无障碍设施缺陷,提升设施品质的一系列建议。记者注意到,建议中包括强化机制建设与理念宣传,“要以通用设计理念为指导,推动城市轨交无障碍环境建设。交通部门主动加强与上海各职能机构及区域政府部门的协调联动,牵头建立多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无障碍设施设计队伍建设,与施工团队紧密合作,明确督导监管及维护责任。大力提升市民对无障碍环境意识,加强无障碍理念宣传,普及各类无障碍设施使用方法,让互帮互助成为城市常态。”

多方共管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马驰、王美华两位委员同样将目光聚焦在无障碍出行体验,向大会递交《关于多方共管,建设好、维护好全市过街天桥和人行地道的建议》的提案。该提案指出,本市的过街天桥和人行地道大都集中兴建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当时路权分配侧重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城市“温度”体现不足。

此外,提案还指出,新建或改建设施对老弱残疾人士也还不够友好。有的人行地道建成使用没多久,但由于通道坡度过大,连年轻人都不敢推自行车通行,只能把共享单车留在地道口后步行穿越。有的人行通道,虽已翻新过,但把残疾人通行的斜坡设置成45度角,轮椅不便通行。

马驰、王美华递交的提案认为,过街天桥和人行地道是市民出行中难以逾越的重要设施,对行动不便的老弱残疾人士而言更为重要,建议上海在“十四五”建设中,适当投入资金,改造与现代城市发展不适应的过街天桥和人行地道。

提案建议给非机动车和行人更多路权。遵循“以人为本”的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尽快改造、整修那些不适应现代出行要求的过街天桥和人行地道。在建设标准和设计细节上,建议借鉴地铁车站的建设理念,尽快为有条件的过街天桥和人行地道都加装自动扶梯和直达电梯。

“提高过街天桥和人行地道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明确责任主体,做到市政、铁路、地铁运营等多方的协调统筹,多方共管,建设运维好全市的过街天桥和人行地道。”提案中称。

呼吁组织开展

专项法律、民主监督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经过全市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十三五”期末,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已形成城市道路无障碍建设常规化,新建、改扩建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基本覆盖,公共交通无障碍出行基本实现;上海轨道交通方面,无障碍的设施已遍布每个地铁车站。从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提高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要求,总体情况良好。

去年6月,  《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办法》的颁布,让近600万老年人和近百万残障人士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便利和城市的温度。

但民革上海市委认为,在不断完善法规的前提下,更好贯彻执行法规,才能把无障碍城市环境建设落到实处,使上海的广大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以及残障人士,均衡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暖。

记者从民革上海市委获悉,今年上海两会上,民革上海市委拟聚焦“完善无障碍城市环境,把温暖送到上海每一个角落”作大会发言。

民革上海市委的大会发言拟聚焦无障碍环境建设“冷热不均”的问题,比如建设较早的地铁一号线,很多出口没有自动扶梯,能否想想办法尽量解决;比如目前轮椅出行非常困难,走机动车道危险且不规范,走人行道高低不平推不动……

民革上海市委拟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在法治层面,市人大结合立法调研,组织人大代表对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就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政府及社会各方对无障碍环境的法律认知与贯彻执行开展检查、监督、推进;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及各民主党派,对此开展民主监督,提出意见建议。

人行道上的花坛可不可以安排更合理些?自行车停放区可不可以做点减法?街边电话亭功能可否并入便利店?在行政层面,民革上海市委呼吁政府各职能部门,特别是绿化、城管、建设、交通等无障碍环境重要营造者,要对照现有法规,进行自查自纠。

在社会层面,则呼吁全社会在硬件设施、服务方式、信息传递各方面创造更高品质的无障碍环境,希望有更多手语志愿者出现在车站和剧场,有更多的残障人卫生设施布局于街头巷尾,希望商场酒店能让轮椅畅通无阻,盲人手中的导盲犬获得更多的准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22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2无障碍设施用得不舒心咋办? 2022-01-19 2 2022年01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