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前沿观察

运用法治社会化理论规律 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实效

本文字数:4188

资料照片

□王永杰  周怡辰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以下简称《决议》)对新时代我们党为什么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作出哪些重大部署、取得哪些重大成效进行深刻总结和概括,包括“党领导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国家机构依法履职能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以下简称《规划》),也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教育引导,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其中专门提到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上述问题尤其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既是一个重要的老话题,又是一个需要不断应对新对象、适应新环境、注重新创新、提出新理论、增强新实效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新话题。

法律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美国罗格斯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詹姆斯·O·费根诺认为,“社会化是学习态度、观念和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主要是通过与他人接触和扮演诸如孩子、学生等各种角色而得以进行”。法律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即培养有关规则和法律的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理论的实质,是人的法律共性与个性的生成、发展过程。作为法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和法律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法律社会化理论关乎法律、法治与法学,兼具法律人类学、法律社会学和法律心理学的专业交叉,既涉及人类整体的宏观视野,也关系到社会个体微观视角。尽管对该概念的内涵的阐述包括“社会连带关系说”“法律社会化阶段说”“活法论”“社会行为论”“社会利益论”等众说纷纭,但其共同点在于,法本身以及法所具有的效力就是社会生活本身。具体而言,法律社会化在内容上是人以法规范、法价值、法技能、法文化等为内容的社会化过程;在功能上是法律角色学习、法律文化传承、法律人格养成的实现过程;在运作机制上是社会的法律教化与个体的法律自化的互动过程。换言之,法律社会化的实现功能、评价功能、预测功能、教育功能和改革功能,都是围绕着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理念、价值、方式和方法的转变。

法律社会化对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该理论虽然并不简单等同于法治的社会化、法律的社会化等等,但并不影响其相关理论观点规律适用于特定人群的法律心理分析,运用于法的运行的全过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在内重点人群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域。

域外青少年法律社会化理论的实践探索

域外青少年法律社会化理论的实践探索,不乏成功经验。下文综合学者尹琳、朱军、谢芳等人成果进行说明。值得说明的是,域外虽无“法治宣传教育”或“普法”一词,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质都是对法治精神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一是青少年普法采取体验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此处的“法”,并非限定于狭窄范围的法律,而是含有“民主主义的理念”“纷争解决”等蕴含,且在法治教育实践中预定了以体验学习为中心的各种“软法”和“教育方法”。美国法治宣传教育有两大特征:其一,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课程并存,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其二,重视顺次教育法的价值与思考方式的重要性。从低学年到高学年,就同一主题对应成长阶段,在改变教材的同时,让其不断反复深化学习。美国青少年普法采取体验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实践。其一,法治教育是美国中小学校中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由法官、律师、法律学校校长、社会教育工作者等人参与,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公民身份和权利义务,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冲突的解决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实际地运用法律。例如,在实验幼儿园,甚至在幼儿教育中都有法治教育的内容。其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社会中所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包括:遵从立宪民主,尊重人的基本尊严和权利,广泛、积极、负责地参与公民生活,为社会公正作贡献,赞成合法解决社会冲突和差异。可见,美国学生之所以在学校就逐步积累起对法律、制度等法治要素的普遍信赖和尊崇,其公民教育功不可没。其二,通过模拟法庭等进行以体验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例如,作为课外活动,一些高中学校在法院协助下,针对实际发生的案件,由高中生担任的法官、陪审员等裁决处理偷窃店内物品、违反交通法规等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习以为常的案件,充分体现了“法律生活化、生活法律化”等弘扬法治精神的内在规律和传播规律,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功效。

二是发挥程序法治的法治教育功能。与法治等对应,在教育法治化领域,美国大学的学生工作就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的。其特点不仅在于规范化,而且还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程序保障。法治化的校纪管理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有力手段。例如,美国高校对涉嫌违纪学生进行调查、处分是采用陪审团制的准司法程序来处理的。作为校园准司法机构的裁判者,陪审团在司法调查事实与涉嫌违纪学生之间居中裁决,承担“事实厘定者”和“法律适用者”的职责,可以充分起到程序参与、得到尊重、换位思考、消除不满、达成合意等程序法本身固有的价值规律作用,并因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三是将娱乐与社教融于一体,商业倾向与公共利益进行平衡。美国和英国的电视法制节目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弘扬,着重于树立法律在社会中的权威地位,彰显法律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着重于提高受众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例如,为了与学校的相关法律课程相配合,在青少年中普及法律知识,2005年英国的第四频道推出了一季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法制真人秀叫做《少年法庭》,广受好评。作为从美国版权引进的电视节目,整个节目的法庭参与者都是由青少年来扮演的,包括被告人、律师、法官、陪审团等都由青少年自己组成。不仅如此,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推进法庭程序,律师在进入法庭之前还要接受为期一周的法律业务训练。

可见,域外青少年在法律社会化理论规律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升国旗、选举、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自然产生民主法治观念。此外,在教育中,还比较注重运用“渗透式”“隐蔽式”等间接的教育方式,重视学校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强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机制探索

运用法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实效,可以从强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机制入手。《规划》提出:要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并提出教材、考试、人才、实践基地等保障措施,力求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为此,可以从目标制定、方法路径和组织保障入手,探索完善强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机制。

一是法律社会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是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律知识,养成守法意识,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制度认同、价值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等等。

二是法律社会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方法路径。青少年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主要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构建全方面多层次的教育格局。按照法律社会化理论规律,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程序正义和情感投入。例如,受上文英美《少年法庭》节目的启发,抓准“我太难了”这一年轻职场人流行的共同痛点,2019年腾讯《令人心动的offer》尝试选择律师行业进行法律职场真人秀进行节目改革探索,至今已经排出三季,一直广受好评。作者还亲身参与该节目,并作为审判长角色,亲身感受到其选题之所以成功的奥秘:一是律师这个行业既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对一般公众尤其是青年学生而言充满神秘感和诱惑感,二是对于大学生而言能拿到律所尤其是上海著名律所的offer确实是令人心动的一刻,三是以职场观察为核心定位的视角新颖、方法独特。该节目设置了两个展示空间,一是位于上海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同时也是作者当年担任兼职律师工作的单位)的节目内容展开的主要空间,8名来自全国著名政法大学选拔的优秀实习生在这里度过一个月的实习生活,竞争2个转正名额;二是由6位律所律师担任嘉宾组成“offer加油团”,通过观察8名律所实习生的真实职场生活和工作表现,在演播室进行点评和猜测实习生课题排名,从而公正决定最终的转正名额是否增加。该节目的成功,表明我们完全可以有机会借鉴域外经验规律,巧妙结合我国实际,探索将娱乐与社教融于一体、将商业倾向与公共利益进行平衡的法制节目。这类节目不但可以更加起到类似模拟法庭蕴含的程序法治及程序正义原则本身固有的价值规律作用,还可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法治性、艺术性、传播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结合。

三是法律社会化理论视野下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的组织保障。各地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要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是实施法治教育的主体,负责做好法治教育的落实工作。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建立社会法治教育网络。

值得体现历史自信的是,在体制机制上,我国的国家主导型普法模式践行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发挥了后发现代化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取得了巨大实效,得到了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同。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灵活运用法治社会化理论规律,结合我国实际,全面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实效,坚持走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而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前沿观察 B05运用法治社会化理论规律 加强青少年法治宣传实效 2022-01-19 2 2022年01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