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翟梦丽 见习记者 陈友敏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曾经有多少人和这首歌里说的一样,认为孩子是没有烦恼的。近年来,随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深入,孩子们的“烦恼”也逐渐被看见。
近期,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未成年保护工作站在所有街镇的覆盖,普陀区的未成年人关爱公益基地——“未爱小屋”也在所有街镇落地生根。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重视家庭教育科学性,上海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走向“未雨绸缪”。
“未保站”嵌入式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场所
朵朵(化名)居住在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去年9月份,居委会儿童主任发现,朵朵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本乖巧可人的小女孩变得有些封闭,儿童主任立刻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街道儿童辅导员马佳琪。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上小学的朵朵从小和妈妈、外公一起生活,外公身患残疾,妈妈患有抑郁症。去年夏天,妈妈病情严重被送到医院治疗,年幼的朵朵就只能独自上学放学,自己洗衣服,一日三餐在社区食堂解决。此前,朵朵就已经被纳入困境儿童范畴,街道与居委会定期上门走访,给予物质帮助和心理关怀。妈妈刚离家,朵朵显得冷静成熟,很快适应了无人照看的生活。但一二个月后,这种影响方显端倪,“平常无论是微信和她联系,还是见面说话,小孩都不愿意多说。”不仅性格发生了变化,朵朵的成绩也有明显下降。马佳琪意识到,朵朵还是不可避免地被现状影响到了,为避免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必须紧急干预,立刻为朵朵联系了心理老师,上门咨询辅导。
除了专业力量的及时介入,作为儿童辅导员,马佳琪充分利用自己前期和朵朵的良好沟通,更密切地关注朵朵的动态。朵朵和马佳琪抱怨自己和外公沟通有代沟,很想念妈妈在家的时候,马佳琪没有敷衍了事,主动联系医院询问朵朵妈妈能否出院。在和学校老师的联系中,她也得知朵朵在校并未出现异常,放下心来。
前不久,天山路街道组织了一个主题戏剧《寻找小天》,这个戏剧正是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为关注点,由未成年人扮演角色,意在让未成年人从中学会如何正确保护自己,也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马佳琪主动邀请朵朵参与进来,扮演了一个角色。就在戏剧的排练进程中,马佳琪明显发现,朵朵变得开朗了不少。接下来,在区妇联的帮助下,朵朵还将有其他心理专业力量的帮助。
去年底,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以下简称“未保站”)在所有街镇的全覆盖,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人干、活动有场地、诉求有渠道、解困有平台。在街道未保站下,各个居委会又设有儿童主任,专门负责儿童保护问题。
针对儿童心理健康保护,记者从长宁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在实现全覆盖后,长宁区各街道(镇)未保站将开展四项服务。首先是开展心理危机紧急干预服务。对于家庭发生变故、未成年人受侵害等危机事件,启动联动机制,提供紧急干预服务,并重点关注和引导未成年人表达自身感受,安抚、缓解紧张、警惕等负面情绪,及时提供心理支持服务。
其次是开展正向心理宣传和积极生命教育。通过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社区宣导等形式,定期组织未成年人开展正向心理、自我保护、生命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帮助未成年人掌握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和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帮助未成年人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培养未成年人正向积极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还将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通过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员,运用个案咨询、小组工作、情境训练、游戏辅导、问题辨析等专业方法和技巧,有针对性地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情绪舒缓、心理支持、行为辅导、关系调试、亲职教育、抗逆力提升等专业服务。帮助未成年人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情绪、心理或行为问题;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开展家庭关系调试,提前介入,早期干预,降低安全隐患,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对于需要医疗卫生专业机构介入的未成年人,做好全周期的转介服务;开展自闭症相关内容的咨询服务和科普介绍,为自闭症早期筛查提供帮助。
“依托‘未保站’开展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关爱服务的工作,我们刚起步,也在不断‘探路’。”区未保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在街镇“未保站”嵌入式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场所,积极引入、整合和发展儿童福利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等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有效建立“家-社-校-医疗机构”联动机制,旨在社区层面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关爱的有力延伸和补充,共同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给予科学引导和适当干预,护航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未爱小屋”看见问题的“土壤”
“我们在聚焦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仅从孩子自身发力是远远不够的,对孩子的帮扶更要聚焦其背后家庭的问题,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公益中心(以下简称:乐扬公益)理事长白莉告诉记者。
小乐跟随外来务工的父母在沪生活,小乐父亲信奉的教育方法一直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许是受父亲严苛的教育方式影响,小乐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用谎言掩饰自己所犯的错误。
“暴力与谎言都是校园霸凌甚至是未成年人犯罪的苗头。”在了解到小乐的情况后,“未爱小屋”高度重视,对小乐进行正向心理干预,对他的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小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不再动手打人,敢于承认错误,性格也变得积极开朗。
“小乐的转变是喜人的,除了我们专业心理辅导的帮助,孩子父亲的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白莉介绍道,“但在刚开始与小乐爸爸接触的过程中,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当课程进行到角色互换环节,老师模拟出他平时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时,设身处地之下,小乐爸爸红了眼眶,逐渐开始认识到“棍棒教育”的问题所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以团课的形式开展,小乐爸爸一开始因为腿脚问题远远坐在后排,意识到问题后,因为迫切想寻求解决方法,再上课时他会主动站起来,走到前排,主动讲出他的感受。”
近年来,普陀区加大对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力度,携手乐扬公益打造未成年人关爱公益基地——“未爱小屋”,这一公益项目引导社会参与,提供个案干预、正向心能训练、社会融入、家庭教育支持等公益服务,健全儿童关爱基层工作网络建设,帮助困境儿童提升抗逆力、促进正向发展。当前,在普陀区妇儿工委、区民政局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未爱小屋”逐步在普陀区十个街道镇落地生根。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乐扬公益签约,开启了公益深度合作的新篇章。作为未爱小屋的专业志愿服务力量,华师大附小建立“拂晓之光”志愿服务团,发挥名校名师的专业能力,立足社会情感课程,延伸开设艺术疗愈、阅读能力、科学普及、强身健体等多学科的专业志愿服务课程。
“每周六我们都会开展正向心能训练,除了心理学团体辅导,还会有社区公益实践、正向观影等活动,孩子们几乎一天都泡在小屋。接送问题、作业辅导问题、班级管理问题,这些原本存在的短板,随着华师大附小志愿团的加入迎刃而解。”
以此为契机,“未爱小屋”专业家庭教育指导的力量也走进了学校,走向了多个家庭。白莉告诉记者:“学校无偿向‘未爱小屋’提供志愿服务,我们也无偿为他们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目前,华师大附小所有班主任都接受了培训,一年级新生家长也全部受到了家庭教育指导。与其等到孩子因为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后再介入,不如再早一步,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指导。”
让专业的指导走进家庭,协助家庭共同呵护孩子的成长,也为家长的二次成长带来新的机会,同心协力塑造更美好的家庭环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