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翟梦丽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家乡的河。”1990年,王金虎不过20多岁,梦中惊醒,他一夜未眠,第二天就和单位请假,义无反顾地来到上海。从这个梦起,开始了他漫长的寻亲路。
2009年,洛阳寻亲团在王金虎的组织下组建起来,如今,这个寻亲团里已经有十几人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家人。日前,记者和王金虎聊了聊寻亲背后的心酸、感动与泪水。
寻亲者:三十年的坚持
自幼知道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王金虎从没放弃过对家人的寻找。自1990年开始到2009年,王金虎先后来过上海4次。
就在寻亲的过程中,王金虎有了另外一个身份——洛阳寻亲团的团长。起因来源于河南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寻找当年上海送养知情人的信息,王金虎看到后主动联系了记者,以此为契机,不少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主动联系上了他,就这样,一群人互通联系,分享信息,洛阳寻亲团壮大起来。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金虎从父亲的同事处得知自己的曾用名为毛凡。很快,他就组织成员来到上海举办认亲集会。虽然第一次认亲活动并没有取得成功,但众人并未就此放弃,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他们的寻亲之旅一走就是12年,人数也从最初的18人,慢慢扩展到300多人。
洛阳寻亲团第一次比对成功找到家人发生在2015年。在崇明举办的认亲活动中,杨女士找到了自己的父母。那次王金虎正在忙着嘉定认亲活动的筹办,并没有到现场。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王金虎高兴地不得了,随后又帮忙操办起接杨女士的父母来洛阳的事宜。
2021年,寻亲团成员吕瑞娟在嘉定公安的协助下,找到了家人。在认亲仪式现场,王金虎作为河南洛阳寻亲团团长,与嘉定警方达成了共建协议,为有寻亲需求的人们提供帮助,将公安机关的“团圆行动”推向深入。2021年6月初,王金虎完成了生物学样本的采集。但几次比对下来,都没有期待中的结果,志愿者劝他再试一试,把他的样本发往了江浙沪的大小城市。好消息传来:与江苏昆山的一位老伯比对上了,是他的堂叔!得知家人生活在嘉定华亭,嘉定的志愿者和警方很快前往帮助核实寻找。认亲现场,王金虎和母亲都忍不住抹了眼泪。
志愿者:受人之托,与人一诺
施福斌是一名寻亲志愿者,2015年因为想寻找被自家送养的姐姐,接触到了这样一群寻亲的“游子”,开始了他的志愿生涯。
寻亲志愿者的工作分为两部分,大部分时间里,他们会拿着宣传单在可能的地方发放,走街串巷,为远在洛阳的寻亲者找寻线索。在举办集中认亲活动时,他们则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向导。寻亲者远离上海,既听不懂上海话,也不认得路,人生地不熟,如果能有本地人帮忙再好不过。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在一次认亲活动中,村里的邻居看到郭某某后用上海话对他说:“我看你和我们村里的那个谁长得特别像!他们家以前也有一个孩子被送走了。”奈何,听不懂的郭某某只能对他微笑。几年以后,当他终于找到自己亲生父母后,那个同村人也在一旁,直感叹很早以前自己就提示过她了。
“受人之托,与人一诺,无论怎样都要把这件事坚持下来。”寻亲志愿者的工作在幕后,默默无名,不像在街面上举着旗子指挥交通,不能即时收到被帮助者的反馈,看到自己的行动实实在在产生了效果,反而可能好几年都没有什么进展收获。没有成就感,成了志愿者队伍难以扩大的重要原因,许多人抱着一腔热血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却被看不到希望的工作打击得灰头土脸,黯然退出。施福斌称现在寻亲的志愿者仅有不到10人,他把自己的家人都拉到了志愿者的队伍里。
另一重打击在于旁人的不理解。每每前去寻找线索,旁人只当他们是收了钱来干活的,意图就在谋求财产。拿着传单的他们很难遇到好脸色。日晒雨淋在乡村里跑,分文未取却要忍受他们的指责,心里很不是滋味。
能坚持下来,不仅是那份沉甸甸的承诺,也源于寻亲团的鼓励。志愿者们和寻亲团同在微信群里,即时互联互通,哪怕志愿者帮着做了一件很小的事,寻亲者们也总会送上最真挚的感谢。
与时间赛跑
从1990年到2021年,王金虎找到家人足足花了30年的时间。如今王金虎已经快60岁了,洛阳寻亲团的成员也都和王金虎年龄相仿。近几年来,王金虎感受到的不单单是对亲情的渴望,还有时间的紧迫。
时间不等人。2011年,寻亲团有一位女士,在寻亲过程中罹患白血病,期望能尽快找到家人进行骨髓配型,但却以遗憾告终。
“我们年纪都不小了,都快60岁了。再过几年还有几个能跑得动?”王金虎说到这里也十分感伤。这几年,寻亲团里就有四五个寻亲者因病去世,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好。上有老下有小,随着年纪的增长,或因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或因为要照顾长辈无暇腾出时间来寻找家人,断断续续有人离开,有人不再活跃。
有人走,也有人来。十几年来,洛阳寻亲团的人员来来往往,一个不顺,打击一大片人,一个成功的消息,又鼓舞更多人的士气。
随着去年“团圆行动”的进行,更多人加入到洛阳寻亲团。这次团长王金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团里不少人大受鼓舞,都来找他催着再办一次认亲活动。“有些人这次又急了,他看我寻到了以后又燃起希望了。”回洛阳后,王金虎组织大家在过完春节以后再来上海举办认亲活动。“我能找到家人,凭借的就是坚持。”王金虎常常这样和寻亲团里的朋友说。
亲情与现实的抉择
“寻亲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跨越漫长岁月,找到亲人,需要的不仅是坚持不懈,也会面临令人唏嘘不已的情况。
有时没等到喜悦的泪水,等来的却是几十年没见的家人的猜忌、排斥。这在寻亲团里也不少见。面对失而复得的家人,有些家庭愿意接纳,有些家庭则不然。王金虎说,父母健在的,接纳程度会更高,倘若父母不在,兄弟姐妹中间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芥蒂。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面对找上门的家人,在欢喜过后,利益问题接踵而至。“他是不是为了钱来的?认亲后会不会要分房子分财产?”这样的疑云笼罩在原生家庭成员中。
2015年,寻亲团的一名寻亲者在基本信息的比对中发现有一户人家与自己的信息高度吻合,想要进行进一步的DNA比对,但没想到遭到了拒绝。这户人家父母已经过世,两个女儿知道后想要认亲,两个儿子却坚决反对,阻止家人进行血样比对。“害怕他来了以后住着不回去。”理由简单而直接,刺痛了在场其他寻亲者的心。
“咱们可能每一次回上海举办认亲活动,都要少一批人。”找到的难度太大了,找到之后也未必如愿,不再找了。
为什么要寻亲?又如何能坚持30年?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忍不住的疑问。王金虎和洛阳寻亲团的其他寻亲者都很明白,自己是被主动送养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寻亲会有怨气吗?
“寻亲就是寻找亲情,我就是想弄明白一件事,当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把我送走?”王金虎介绍,自己在洛阳的童年生活吃喝不愁,还算美满。寻亲团里其他人的生活也大多富足,大家寻亲不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依靠,只是为了心中的亲情。
“家里肯定是很穷,遇到了事儿才把我送出来,我一直坚信这点。”王金虎说,如果不是早就对此释怀了,谁又会坚持几十年苦苦寻找家人呢?
但另一边,主动将孩子送养的家人却对认亲很犹豫,王金虎的母亲就是如此。“她因为愧疚,不敢面对我。”如今,王金虎和母亲交流的最大障碍在于语言。母亲只会说上海话,能听得懂王金虎说话,王金虎却听不太懂上海话,“连蒙带猜,我一直安慰我母亲,不要有这想法,我能理解当年的难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