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蝶飞
“不忘初心,不负光阴,不惧艰难,不辱使命。”——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王嵘律师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如是写。
2020年12月,博和、汉商的“联姻”,用14天刷新了律所合并的时间与速度,成为一段“佳话”,也为上海本土律所规模化发展增添新案例。
如今,一年过去了。 “牵手”成功后的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日子”过的如何?是否真的实现了融合发展?在上海推动律所规模化发展大背景下,博和汉商发展之路又折射出哪些行业现状?近日,笔者以第三方观察者视角,再次走进博和汉商律所,见证这一年来风云际会的变化及时光车轮留下的印记。
人员规模、业务创收大幅增长;以上海为中心,开设6家分所深度布局长三角;商事争议解决业务首登钱伯斯榜单;担当企业刑事合规先行者......这一年,博和汉商的“联姻树”上已经开花结果。
“博和汉商真正的发展还在5年、10年后。”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主任林东品信心满满地说。
观大势 联合与融合
“让党员都成为优秀律师,让优秀律师都成为党员”
规模化发展之后,首先挑战的就是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能力。如何管好人,凝聚人?以党建引领无疑是其中最优路径。
近年来,上海律师行业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牵引力,以改革创新探索党建新路子,全面引领打响“海派律师”品牌。数据显示,上海律师行业党组织数量由2017年底的556个增加到622个。
博和汉商就是其中践行者之一。今年1月11日,在原有党支部基础上,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党总支正式成立,成为普陀区首家律师事务所党总支。
“目前,我们有下属三个支部,共有党员律师60名,占比40%。”在律所党总支副书记朱宇晖看来,律所合并发展后,随之而来的是规范管理及人员融合上的新挑战。而党建引领,无疑是统一思想、锻炼队伍、规范发展的“法宝”。
博和汉商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牵引力”作用,以党建促所建,通过各种党建活动,联建共建、聚沙成塔等方式推动律所合并后业务的融合、人员的融合、目标的融合。
一年来,博和汉商先后与东航客舱服务部、地铁七号线长寿路站等多个党支部开展联合党建活动,实现团队共建与知识交融。不仅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党建小生态,党员律师们还主动融入社会党建和社会治理大生态。
“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情怀,党员律师应当用情怀、勇气和智慧,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2021年12月19日,普陀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姚军应邀来律所上主题党课时说。
心怀正义与人民,博和汉商的党员律师们也在努力践行。
无论是助力抗击疫情,还是扶贫攻坚,亦或是民法典公益宣讲、为全市律所搭建辩论培训平台;在云南、西藏,在公共法律服务现场,在抗疫一线、疫苗接种现场……博和汉商的广大党员律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勇当先锋、争作贡献。
在律所高级合伙人葛蔓律师看来,“党员律师坚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与治理,本身也是一种‘引领’,让更多青年人树立应有的担当。”
“我们就是要让优秀律师都成为党员,让党员都成为优秀律师。”朱宇晖说。
谋大局 布局与格局
“一体化不等于同质化”
律所合并后要实现规模化,全国化平台布局几乎是必经之路。
是“跑马圈地”,还是适度规模化?如何平衡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如何形成有效的、协同的规模化,成为律所布局和做强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博和汉商有着自己的“节奏”。
2022年1月17日,博和汉商(南京)分所宣布正式成立,这家设立在历史名城“博物馆”里的律所底蕴十足,是博和汉商在全国设立的第五家分所。
临港新片区、无锡、常州、合肥、杭州(筹)……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博和汉商目前分所的设立均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保障长三角一体化,既是服务国家战略,也是博和汉商自己的战略布局。
“2021年,我们已经初步实现长三角地区深度布局。未来2年内,我们还将在全国以沿海城市、GDP过万亿城市、省会城市等布局,完成分所设立目标。”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婧介绍。
从临港新片区、到长三角一体化、再到“一带一路”,在博和汉商的战略布局中,也更加彰显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心大局,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格局”。
律所规模“大步”行进的同时,如何确保品牌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落地执行?博和汉商设立了全国管理委员会,对重大事项进行平等统一决策,同时设立全国性专业委员会,做到业务培训一体化等。
但,一体化并不等于同质化,要想在本土竞争中“脱颖而出”,每一家分所必须“因地制宜”,各有特色。比如,合肥分所更关注高科技产业法律服务布局,而设立在知识产权聚集区内的无锡分所,则将更好发挥知识产权领域优势……
“我们希望在布局的同时,能将海派律所创新、敏锐的‘神韵’带到全国各地,为上海本土律所全国化之路提供样本。”胡婧说。
干实事“专科”与“全科”
“一站式、多元化,提升法律服务能级”
如何发挥专业与规模的乘法效应,打造既具有专业化,又具有综合性的律师团队,是律所规模化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另一挑战。
其实,“专业务实”一直是海派律所的品格。而这样的专业“品格”也被镌刻在博和汉商的血液里。
专注刑事研究、连续举办十二届博和法律论坛,在业界颇负盛名;聚焦热点前沿问题,连续举办六届判例研讨会;发表专业文章50余篇,内容涉及破产涉刑、人脸识别技术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风险,到网络游戏淮安直播的法律规制等热点法律问题。
“近年来,市场和客户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希望律所能够提供更加多元、综合的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王思维说,这就要求,律所从知名“专科诊所”,通过规模化发展成为能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的综合“全科医院”。
王思维举了个例子,律所服务的一家企业遇到问题,涉及到刑事、民商事和破产三个交叉领域。以往,这样的案子,通常会更倾向寻求外部合作方式解决。“但现在,我们可以更有底气地跟客户说:你所需要的法律服务,我们都可以提供。客户的信任度也会更高。”
这样的“底气”得益于律所的团队专业化建设及协作机制。
“我们一共成立了12个专业委员会,并通过无记名投票、竞选的方式选出了12名主任。这就相当于12个专业‘精品所’。”博和汉商所高级合伙人、管委会成员之一朱海峰介绍,这12个专委会涵盖了所有的业务领域,还新增了企业破产与重整法律服务专业团队。
业务团队专业化建设助力规模化过程中,还能构建起律所团队间的业务沟通合作机制。“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提升律所的服务质量与竞争力。”朱海峰说。
从“专科”走向“全科”,博和汉商不再是某专科独大,而是“全面开花”,这也给博和汉商带来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争取到更多大标的、大影响力案件,形成良性循环。
看长远 成长与发展
“跳高比赛式竞争才是良性竞争”
有人说,律所规模化的浪潮下,律师“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岁月过去了。当律师行业开始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时,人才培养和发展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从不吝于给青年律师历练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博和汉商从建所之初就坚持的传统。因为林东品和王嵘都有一个共识:“未来律所发展,比的就是人才储备。”
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传统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等弊端日益凸显。如何更加系统地培养专业人才、如何吸引人才,用人才驱动律所可持续发展?博和汉商探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2021年,博和汉商设立了青年律师专业委员会,并启动“赋能计划—新晋律师实训营”,结合专业委员会团队,和定期开展的民商半月谈、刑事下午茶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不断提升青年律师职业技能。同时,博和汉商还搭建云课堂、夏令营等各种平台,给青年律师“舞台”展现风采……通过专业赋能、搭建平台、沟通协作等多元方式,提升青年律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更大的舞台。
“这些都是我们青年律师迅速成长的加速剂。”2021年刚刚正式执业的刑事律师熊云凤深有感触:尤其是一些前沿领域课题研究,作为青年律师能够参与其中,自己受益匪浅。“这一年,通过与团队内不同领域律师合作,我觉得自己的视野也跟着变开阔了。
在博和汉商,年轻律师迅速成长,执业短短几年后,其中的佼佼者便有机会被晋升为律所合伙人。
交谈中,“务实”、“正气”、“团结”,是青年律师口中关于博和汉商的高频词。这些无形中的“软实力”,也成了“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
“也有其他律所开出很好的条件来找我,但我很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和环境,还有同事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信任。”博和汉商律所高级合伙人田思远说。
在王嵘看来:“只有这样‘跳高比赛式’的竞争方式,而不是‘拳击式’竞争,才能改善竞争环境,形成良性竞争,才能相互合作、相互扶持,带来更多机会,长远发展。”
作为规模化海派律所的新实践,博和汉商这种海派的宽广视域、对法律人才的高包容度,才能更好聚集人才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律所品牌。
【对话】
问:对于合并后的这一年博和汉商的发展,您如何评价?
林东品:今年是博和汉商合并后规模化发展的第一年,目前来看,基本实现总体目标,甚至超出预期。
从规模和创收来说,创收大幅提升,不仅实现了年初我们定下的创收目标,还有所突破。同时,上海总部律师人数超150人,开设了6家分所(其中1家在筹),基本完成了长三角深度布局。
可以说,合并的第一年,我们基本实现了1+1>2。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律所在品牌辨识度、专业显示度、行业标识度上都有了新的突破。让市场和更多的人,对博和汉商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
王嵘:律所的发展,比的就是人才储备。这一年,我们以“律师”为本,成立了12个专业委员会,建立了内生式人才培养机制。
原来“散兵在外”的律师,也要求“归队”,纳入专业委员会团队管理,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手段,压缩“管理真空”。
我们不讲弯道超车,给律师锻炼的平台和一定的成长周期,完善评价体系,改善“拳击式”竞争环境,形成“跳高比赛式”的健康、良性竞争机制。让律师更有归属感的同时,也让律所发展更有内生动力。
问:对于博和汉商的未来,有何规划与期许?
林东品:未来2-3年内,我们的目标是总部律师人数要达到300人左右,继续在全国设立分所。同时,继续走专业化路子,并争取“走出去”,在涉外法律服务方面有所突破。
再长远来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努力成为中国顶级综合性规模大所,力争进入中国一流大所序列。
遥程路反近,捷径常误人。我们不会刻意在速度上求快,将坚持初心,有热情、有毅力地坚守初心,争取成为海派律所规模化发展的“样本”。
王嵘:评价一家律所是否健康发展,有一些“软”指标。比如,是否有若干社会及业内认可的行业“领导”律师;是否办理了若干被业内关注且极具影响力的案件;是否有一些优质的社会声望高的品牌客户。
我希望也相信,有了良好的人才储备及驱动,博和汉商的发展将“后劲”十足,厚积薄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