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夏天
汽车企业6个月采集43万张人脸照片,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偷取”人脸信息的“产业链”;垃圾厢房锈蚀严重,建筑垃圾、湿垃圾长期露天堆放,成了环境治理的“老大难”……公益保护格局的构建,让这些社会治理的问题都找到了解决之道。
记者从采访中获悉,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瞄准社会治理的难点与痛点,通过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公益损害问题,助推市域社会治理取得成效。
企业违法收集人脸信息形成“产业链”
2019年3月,某汽车企业与上海某电子科技公司签订了《门店客流检测项目框架合同》后,在旗下5家直营店和2家加盟店内,陆续安装了该电子科技公司22台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通过摄像头采集而来的客户面部数据进行客流分析,从而为门店经营提供决策参考。据统计,该企业共采集了431623张人脸照片。
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公益检察室就此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行为绝不是偶然。为摸清这一问题,检察官们随即对辖区内是否存在类似经营情况展开了排摸。
通过排查,检察官发现,2019年至2021年,有八家经营主体与上海某电子科技公司签订人脸识别技术服务合同后,违法收集人脸信息,其中就包括这家汽车企业。
这些经营主体购买人脸识别设备和服务后,在未经消费者同意及明示信息收集规则和用途的情况下,就大量收集了进店消费者的人脸识别数据。“一旦消费者进入任何一家门店,就会在无感知、不需任何配合的情况下,被店内摄像头抓取人脸并自动生成编号。随后,该电子科技公司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储存、分析、整合、加工成诸如进店人数统计、男女比例、年龄分析等衍生数据,再以提供服务的方式卖给这些经营主体。”
徐汇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助理倪文琦告诉记者,截止到2021年3月,这八家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共计违法采集人脸识别面部数据2600余万张,涉及284个人脸识别设备,143家门店。
“在评估线索后我们认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也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在收集时应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相关经营单位在未告知的情况下,以非正当方式强制收集消费者的人脸信息,侵犯了不特定多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检察公益诉讼理应在人脸识别技术使用上为消费者维权。”倪文琦告诉记者,由于,这些经营单位采集的人脸识别数据流通路径无法监测,存在数据在二次利用、加工后泄漏,被用于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衍生风险。
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约谈企业促整改
因该八家企业注册地涉及上海多个区域,经指定管辖,统一纳入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流程。为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被违法采集和盗用滥用,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向有职责查处涉案经营主体的行政机关制发了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建议依法查处八家涉案经营主体,并继续对违法搜集、储存公民个人信息的经营主体展开排查,进一步加强人脸识别摄像头使用的监管力度。同时,对上述电子科技公司制发相应监督文书,督促其进行整改。
此外,徐汇区人民检察院还联合行政机关共同约谈了相关企业负责人,对其进行普法宣传,要求涉案企业能够及时吸取教训、开展学习、积极整改,并制作了数份公民个人信息领域的法律法规指引告知书送达涉案企业,引导企业合法合规经营,注意公民个人信息搜集的合法边界。
记者获悉,行政机关在收到检察建议后,依法予以立案调查,于去年11月对涉案经营主体作出行政处罚,并均处以不同程度的罚款。同时,行政机关也将通过加大对消费商圈、商业综合体、沿街商铺的日常巡查力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等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区内经营主体使用人脸识别摄像头的监管力度,努力构建安全、繁荣、卓越的营商环境。
“人脸识别技术是信息科技发展的结果,运用非常广泛,被非法采集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人脸数据一旦被不正当、不合理使用,将会对国家、公共、个人利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徐汇检察院公益检察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徐汇检察院秉持双赢多赢共赢、精准监督等工作理念,推动建立监管协作机制,以“刑事检察+公益检察+行政执法”为保护格局,由公益检察部门与刑事检察部门共同对违法主体的责任进行法律研判并分别开展工作。在检察机关的建议下,相关行政机关以点带面,展开辖区内全面普查工作。通过以案示警,在维护公共利益和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过程中,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推动区域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党建红+检察蓝”破解社区治理顽症
如今,位于黄浦区打浦路1号与打浦路15号的黄浦区金玉兰广场垃圾压缩房干净、整洁,让毗邻此处的公众没有了不适感。然而就在不久前,这里由于使用年限过长,致使旧垃圾厢房锈蚀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厢房容积不足,建筑垃圾、湿垃圾长期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厢房结构简单,垃圾四分类落实不到位,使之成为困扰街区十余年的商居混合商圈垃圾投放和分类“老大难”,更是打浦桥街道在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垃圾分类考核、社区工作满意度测评等各类评检过程中一个“逢查必失分”点位。
那么,十余年的难题为何迟迟得不到解决?据打浦桥街道介绍,这里处在商居混合商圈的“三不管”区域,涉及中港汇·黄浦(原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办公租户33家,金玉兰广场写字楼租户120户、裙楼商户10户,绿洲仕格维花园小区居民业主166户,共计329户业主、3家物业管理公司,改建工作面临业主主体多元、物业管理多头所造成的“召集难、协调难、推进难”的多重困境,始终举步维艰。
直到街道党工委积极协调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拓展司法助力社区治理广度,破题迎来了曙光。黄浦区人民检察院出具《检察建议书》,对街道、职能部门启动检察公益诉讼,借助诉前检察建议,强化监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要求抓好监管责任的落实力度。街道则联合城管、绿化市容等职能部门、专业单位,通过实地踏勘、走访业主单位负责人,多次召开协调会,摸清历史成因和现有管理模式,理清瓶颈难点,明确职责边界。同时在责任落地上狠下功夫,同步对三家责任主体单位(小区)发出《整改告知书》、区城管执法局出具《责令改正通知书》,全方位倒逼业主单位主动报到,共同参与协商推进垃圾厢房改建工作。
搭建协调平台 检察建议提升监督刚性
街道党工委还联合区检察院搭建协调沟通平台,牵头区绿化市容管理局、区城管执法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环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召集华思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绿洲仕格维花园小区物业等各方,聚焦方案落地难,针对施工方案涉及的分类垃圾厢房占地面积、干垃圾压缩设备安装地点、湿垃圾减量设备的选择等各方分歧较大的问题,充分发挥专业职能部门力量,引入第三方加强业务指导,逐步形成共识;聚焦资金分摊难,坚持依法公平原则,按照业主面积分摊费用,针对住宅小区街道视情对分摊部分进行托底补贴,并就改建每阶段进度情况、相关费用使用情况向全体业主张贴公示,确保信息公开透明,让329户业主放心安心。
如何提升治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力度?《检察建议书》的法律刚性又为街道党工委提供了可靠支撑,确保工作依法推进;在治理工作中,阶段性汇总梳理垃圾厢房改建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依托现场办公、讨论会商等方式,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共同参加,有效解决改建时垃圾收集存放并需符合分类检查规范的问题,及时处置因装机处地面载重量不够等客观原因临时引发的湿垃圾减量设备更换调整等问题,推动各阶段工作环环相扣、有序开展。
目前,改建后的金玉兰广场生活垃圾压缩房湿垃圾冷藏暂存区可存储湿垃圾约40桶/240L (实际日均产30桶);据投入使用后的效果评估分析,干垃圾压缩机每日单次最大压缩量为80桶/240L (实际日均产70桶),能够满足此处垃圾处理需求;同时增设的建筑垃圾厢房,存储量可达到12-15吨,有效减少了周边扬尘、垃圾散落等污染情况。
打浦桥街道党工委经过连续不懈努力,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在全市首个探索运用检察公益诉讼方式,以“党建红”引领“检察蓝”,打好“组合拳”,破解“三大难”,原本藏污纳垢的“三不管”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街区治理的“新典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