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友敏 记者 翟梦丽
过家家、滑滑梯、踢足球……孩子在社区里除了玩耍疯跑,还能做些什么?寒假里,沪上不少社区利用社区多种教育资源创设浓厚的社区实践氛围,让孩子变身社区治理“小管家”,帮助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弥补了社区治理青少年缺位的短板,培养社区青少年“小主人翁”意识。
儿童议事会,社区治理中的“儿童之声”
“如果小朋友也可以进入给老爷爷老奶奶设立的助餐点吃饭,那么在放暑假的时候哪怕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们也不用叫外卖吃啦!”
“如果小区里可以组织我们一起捐衣物,那么有很多现在我们穿不下的衣服洗干净之后就可以送给有需要的小朋友了。”
“机场新村小区内只有一家卖生活用品的超市,商业街上也没有文具店,无法满足居民尤其是我们学生的需求,希望可以增设文具店。”
“有一些书我现在已经不看了,但是保护得很好,是不是可以送给有需要的人?”
在长宁区程家桥街道各居民区组织的“小小儿童议事会”上,一群孩子正聚在一起以社区日常生活所需衣、食、住、行为切入点,畅谈自己对于美好社区生活的想法。
这场议事会不仅仅给予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空间、畅所欲言的机会以及展现自我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拥有了社区治理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以孩子们提出的“统一回收闲置物品,捐给有需要的人”这一建议为例。来自孩子的提议最终被采纳,并在去年的社区代表会上正式提交。
趁着假期,街道妇联抓紧跟进落地事宜。通过与街道慈善超市的联合,辖区内的小朋友开展了一场义卖体验活动。
在慈善超市运营管理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将征集到的物品进行了清点、分类,并根据成色、依照定价规则进行初步定价;再通过分工,体验“小小理货员”“小小收银员”的岗位。
来自程桥二村的屈子妤小朋友表示,“没想到从征集物品到最后售卖要经历这么多繁杂的程序,看起来简单的价签打印,实际操作并不容易。不过,想到最后有些物品会捐给有需要的小朋友,义卖的慈善款也能帮助别人,今天的辛苦都值得了。”
“小小儿童议事会”让社区治理中也能有小朋友们的“声音”,“义卖体验日”则让小朋友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为社区生活带来的改变。程家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鼓励小朋友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关心社区、参与社区、共享社区,也借此机会,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宽社区资源,为儿童友好型社区增添活力。”
社区小先生,与社区共成长
当你在寒假里走进位于宝山的社区,或许能看到不少穿着马甲、拿着钳子、拎着垃圾袋的小朋友,忙着扫路面、捡垃圾、除杂草、清广告……这些积极投身社区事务的孩子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小先生。
自2021年7月宝山区推出“社区小先生制”以来,各街镇、各社区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小先生与社区的共同成长。
建立于1994年的宝山泗塘五村第二居民区,小区居民多以老年人、新上海人居多。当“老”小区碰上“小”先生,新鲜血液的注入又能为社区治理带来怎样的“新”动能?
老旧小区场地、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有限,如何更好地推行社区小先生制?结合小区老年人居多的现状,泗塘五村第二居民区以此为突破口,化劣势为优势,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奉献爱心”系列活动。一方面,居委定期开展小先生“暖心慰问”活动,小先生们可提前预约,走访高龄党员、看望社区孤老,听爷爷奶奶讲红色故事,为老人送去温暖与祝福。另一方面,居委鼓励小先生们在家里就要关爱老人,争做尊老敬老的“服务小能手”和“家务小帮手”。“服务小能手”,鼓励小先生们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洗脚敲背,聊聊天谈谈心,用孝心拉近与祖辈之间的距离。“家务小帮手”,鼓励小先生们担起家庭小主人的责任,洗碗、扫地、拖地,身体力行为家中长辈分担家务。
泗塘五村第二居民区也有着诸多老旧小区的“通病”——飞线充电。这一顽疾,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先生家庭涌入,年轻的力量逐渐成为化解社区治理难题的“法宝”。
社区民警走进社区,为小先生们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用人员伤亡数据和血淋淋的事故事实给大家敲响消防安全警钟,讲解了灭火器和消防面具的使用方法,有效提高了居民应对突发事故时紧急逃生与自救互救技能。
在消防演习结束后,居委干部积极引导,鼓励“大志愿者”们带着小先生挨个跑楼道,亲身体验排查安全隐患,提醒居民收起飞线,告知其飞线充电的危害性,一起对“飞线”说“NO”!
张同学还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编成了歌谣,结合“社区小先生制”工作,她和队员们组建了宣讲小队、消防小队,双休日傍晚通过小喇叭向社区居民宣传飞线充电的危害,为社区居民演唱消防安全原创歌谣,宣讲安全防范小知识。眼看着宣传有了成效,小先生们趁热打铁带领家长自发组织“消防卫士回头看”,分批分组开展活动。“回头看”中,消防小队相互督促,逐户检查,发放《居(村)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告知书》,小区飞线充电、楼道堆物等顽症得到了显著改观。
小先生们亲身参与楼道清理、创全创卫、垃圾分类、劝阻不文明现象、为老服务,用实际行动发扬“主人翁”精神,如同一阵暖风,吹进越来越多的居民心里,收获了居民们的认可与感动。小区里的王老伯看到平日里娇滴滴的小朋友们,在寒风中拿起小铲子和垃圾袋,不怕脏、不怕累,他亲切地夸赞社区里的小朋友,个个都是小区环境美化的“小能手”。
小手牵大手,带动家人邻里共参与
“我们平时下班到家也就做做饭,辅导辅导孩子作业,我们连隔壁邻居是谁都不清楚,社区事务又跟我们家有什么关系?”朱女士坦言。但在推出“社区小先生制”后,这一现状发生了巨大转变,“知道社区里推出了小先生,平时也会举行多种活动,我就带着孩子报了名。在和孩子一起帮助居民垃圾分类,为居民普及消防安全知识等等活动中,‘我是小区主人翁’的想法油然而生。”
记者了解到,“社区小先生”的开展,让小区年轻的父母们也加入了社区通,在晒孩子们闯关照片的同时,家长还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曾经的他们由于工作繁忙,无法知晓社区的动态,进入社区通后,谁家乱堆物了,哪里又有“飞线”了,共享单车怎么又“飞”进小区了等等,只要一发现,就会在社区通上告知,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清理整治,大大增加了社区通的参与率。
曾经只管家里“一亩三分地”的朱女士,现在看到自家楼道里堆物较多,她便会自发带着孩子清扫楼梯,处理堆物,并将照片发布在社区通上,号召大家“社区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通过社区通平台,平日里未曾谋面的邻居们纷纷为小朋友留言:“爱护公共资源,表扬一下”、“为爱护公物的小朋友点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社区通也因为小先生和家长们的加入,变得“热闹”起来。
还有贡同学的家长,她不仅是志愿者,还是小区业委会主任,在孩子的积极推动下,她带动其他家长志愿者,使得垃圾分类、楼道堆物等治理难点有效解决。孩子们的亲和力以及活跃的参与度,轻松解决了难以整改的社区环境问题,拉近了家长和社区的关系,也带动和提高了社区居民们文明行事的自觉性。
此外,小区的志愿者原来大部分都是已经退休的阿姨、爷叔们,很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伴随着小先生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家长们走进社区、了解社区。已有多名家长志愿者向居委表达了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向,并进行了信息登记。以年轻家庭为代表的新生力量逐渐参与到社区治理,社区志愿队伍“年轻”了。
孩子的“声音”被听见,需求被重视,对社区的贡献被点赞,这些社区治理“小管家”,用稚嫩的小手“牵起”社区治理的大手,带动家人邻里共同参与社区自治共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