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旅游已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国际和国内重要的旅游城市,具备丰富的旅游业资源。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农历虎年春节假期前四天,上海市共接待游客598.7万人次。尽管近两年由于疫情,传统的出境游乃至各类长短途旅游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旅游业的发展依旧关系着整个城市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上海的旅游业发展有哪些可行路径,“海派旅游”又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呢?不少市人大代表就上海旅游业发展的话题,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
推进上海旅游经济数字化转型
市人大代表陈岳川指出,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中阐明推进出行、旅游等质量民生服务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培育在线旅游新动能,完善智能化设备部署,运用数字技术发展全景旅游、智能导游等虚拟现实交互旅游场景,“升维”旅游体验,提升市民游客参与旅游的便捷度。在他看来,在全域旅游大背景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旅游资源挖掘思维已不适合当下形势发展需要。因此,藉由上海数字经济发展诞生的相关旅游资源正日益受到旅游业界的重视和市民游客的欢迎。
为此陈岳川代表建议充分借鉴浙江等旅游数字化先进省份的成功经验,由市文旅局牵头、市发改委、公安局、交通委、财政局等联合形成协调机制,推动上海旅游经济数字化转型发展。“上海拥有大量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数字经济企业,如:B站、小红书、喜马拉雅等。其普遍具有品牌效应突出、科技含量高等特点,且企业展厅资源齐备。”他建议挂牌一批上海数字经济企业参观景点,以可预约公共服务的形式,有组织、分批次向社会公众开放此类资源,一方面实现科普效应,另一方面满足广大市民、尤其年轻一代,走进头部科技企业,领略前沿技术发展的广泛需求。
同时,进一步推动解决旅游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在城市M aaS建设中充分考虑与旅游场景的互动。利用城市M aaS全覆盖全过程、多交通方式支撑等特点,稳步推进大旅游和大交通之间的场景联动,逐步解决游客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利用大数据优化旅游专线,以及交通枢纽与酒店、景点的互联互通服务。
除此之外,维持旅游专项资金支持并增设数字化申请方向,推动本市旅游行业提质增能。
引导“都市漫游”良性发展
市人大代表刘民钢则关注起近两年兴起的“都市漫游”旅游方式。据他介绍,近一段时间,一种新兴的以漫步街道、讲述建筑和名人历史为特点的都市漫游开始出现。“这种旅游大多通过熟人推荐,网络预约,由熟悉本市文化和历史研究的爱好者导览,漫步上海街头,边走边看边讲,时间不长,费用不高,不仅可以借此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欣赏本市的优秀近现代建筑,还可以借此运动身体。因此广受青年市民,甚至中年市民的欢迎。”刘民钢代表指出,这种旅游确实是充分依托上海东西方文化交融、城市建筑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内容丰富的特点,借力发挥,很有特色,不出上海市区,又多在露天进行,因此受疫情影响小,发起灵活快捷,有利于上海历史文化和上海城市精神的了解传承,有利于激发上海年轻市民对生活的城市热爱,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都市“小旅游”模式。
但是,他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这类多被称为“行走上海”的市内漫游也存在着不少不足。
一是组织和实施渠道过多,组织者构成复杂。组织者有本市的相关文化机构,但更多的是个人组织,网上组团,临时集聚,参与者也并不固定。二是导游质量参差不齐,讲解内容或深或浅。有些导游者对上海的历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讲解较为准确。有些导游者的讲解内容缺乏依据。三是收费标准不一。据了解,一般都在20-30元/次,但没有任何收据;也有高达200-300元的(包含部分参观点的门票)。四是由于属于半私人聚会性质,疫情防控多靠自觉,因此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同时,从目前了解的看,正规的旅行社很少参与这类都市漫步,政府管理部门也很少监管。
因此,刘民钢代表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应及时关注这类很受欢迎的都市旅游模式,适度介入,积极引导。如协助做好疫情防控的指导,对这类都市漫步式游览的组织人员和项目进行登记备案;对收费标准和方式予以规范;对相关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既扬其长,也避其短,使之成为上海旅游的合理组成部分,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本市的旅游行业,也可以借鉴此类旅游的特点,发挥自己的长项,加以拓展,开发类似模式的旅游项目,借以在当前的旅游冰谷期,保存实力,以利将来的复苏和发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