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红红火火的压岁钱,贯穿着中国人每个春节,而压岁钱的去留讨论一直是春节假期的热议话题, “小孩子的压岁钱到底算谁的” “父母能否花孩子的压岁钱” “孩子的压岁钱该不该上交”等词条屡屡登上热搜。
因压岁钱引发诉讼
现实生活中,因父母擅自支配孩子的压岁钱被告上法庭的案例并不少见,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梳理发现,江苏、黑龙江、辽宁、青岛等地均有发生。
2019年,广州就有一位父亲因为压岁钱问题被亲儿子告到了法院。7岁的小苏父母经法院调解离婚,小苏随父亲苏某生活。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苏某分三次将小苏的3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小苏的账户中。2015年12月,小苏搬至母亲黄某处生活至今,且于同月申请变更小苏的抚养权,2016年4月,白云法院判决变更小苏由母亲黄某抚养。但在2016年3月,苏某未经小苏同意,擅自将存入银行的压岁钱及利息3045元取出。法院审理后认为,小苏名下的银行存款虽是苏某为其存入,但小苏对该存款仍享有所有权,苏某无权擅自处分小苏名下的银行存款。苏某将小苏名下的存款取出,侵犯了小苏的权利,小苏主张苏某返还存款及利息的请求合法合理,法院予以支持。
云南女大学生小娟的父母因感情不和,于2010年11月协议离婚,小娟由母亲抚养。离婚后双方又因对小娟的抚养及婚后财产分割等问题多次对簿公堂,导致双方间的矛盾和隔阂不断加深。之后,小娟考上了昆明某大学,但其父母都不愿主动承担小娟上大学的费用,无奈之下,小娟的奶奶出面想办法凑够了第一学年的学费,小娟才得以顺利进入大学报到。后小娟在奶奶的支持下,以要求父母返还压岁钱交纳大学学费为由向安宁市法院提起诉讼。经法官调解,小娟父母最终同意每月定期向小娟支付大学期间的学费及生活费共计1500元,直至小娟大学毕业。
那么,压岁钱究竟应该算谁的?家长收走孩子的压岁钱合理吗?
压岁钱到底该归谁
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主任连大有律师认为: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在很多家长看来是一种人情往来,但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压岁钱在法律层面上实则属于赠与,应当归受赠人(未成年人)所有。
《民法典》第657条对赠与合同进行了规定,即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意思表示。 《民法典》第19条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接受长辈的压岁钱对于未成年人而言属于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未成年人可以独立接受;长辈把压岁钱交给未成年人之后,这笔压岁钱的所有权属于未成年人了,未成年人也成为了受赠人。除了压岁钱对于未成年人其他礼物(动产)的赠予也是交付就完成了赠与。
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父母(监护人)应当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不得违法处分、侵吞未成年人的财产或者利用未成年人牟取不正当利益。压岁钱归未成年人本人所有,未成年人可以委托父母(监护人)保管,父母(监护人)不能据为己有,也不能单纯为自己消费。当然,如果父母(监护人)想用压岁钱为未成年人购买供其本人使用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报名兴趣班等等,则不在法律禁止之列。
同时《民法典》也规定,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即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受到不同限制,只能从事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因为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成熟,只能从事跟他(她)的年龄相适应的行为,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结合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我国法律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能力做出了规定。也就是说,虽然压岁钱归未成年人所有,但是,未成年人不能随意消费或者支配:如果是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压岁钱应当由其父母代为支配;如果是已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也仅能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不能购买大件用品或者大额打赏主播等,这些都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或者追认。
此外, 《民法典》第1188条还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也就是说,如果未成年人对他人构成侵权,比如将别人打伤、毁坏了他人的财产等,则应当从未成年人本人的压岁钱中优先支付,剩下的再由父母赔偿。(张凯华)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