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30余载从阡陌到繁华,用心打造基层治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虹梅样本”

让法律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本文字数:3182

虹梅街道用基层治理的理念,打通司法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法治助力营商环境之路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一个老牌而又享誉海内外的名字。

1990年,配合漕河泾开发区建设,上海徐汇区虹梅街道应运而生。30余载从阡陌到繁华,在以一流的营商环境促经济发展的今天,这个因开发区而生,又身处开发区核心区域的街道,用基层治理的理念,打通司法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法治助力营商环境之路。

去年,在第二届“上海城市治理最佳实践案例”的评选中,徐汇区虹梅街道“用治理思维打造基层高水平‘法治化营商环境’”从报送参评的100余项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最佳案例”。

“虹梅样本”背后的支撑力何在?对口服务数千家企业,又如何能让法律服务变得“触手可及”?昨天,记者走进虹梅街道找寻其背后的治理之道。

背景:

年均8000余件法律纠纷各有“急难愁”

30多年前,虹梅街道所在区域还是一片荒芜之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今,作为上海最高产的街区之一,虹梅4.67平方公里辖区内已经汇集了在地企业4000多家,其中既涵盖有星巴克、强生、微软等跨国企业总部,也有腾讯、商汤等大院大厂,90%是一些中小微企业。

用虹梅司法所所长钱晓鹏的话来说,这些企业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知识密集型企业多、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多、流量型平台企业多。”也正因为这些特殊的属性,让企业的矛盾纠纷呈现出不一样的特性。

“因为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核心资产就是内容、发明专利、运营模式或关键技术,特别容易因为员工离职、合伙人出走、竞争对手抄袭等产生知识产权或股权纠纷,甚至对一些初创企业产生毁灭性打击。”

而那些中小型企业发展初期大都没有专职法务,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企业,创业团队往往偏重技术,内部用工、研发等流程时常不太规范,外部拓展也往往重市场开拓而轻风险规避,部分企业还未来得及壮大就很容易因为一两件劳动仲裁或市场纠纷而遭受重大冲击,甚至因为很小的事情陷入诉讼而破产倒闭。“尤其是当前不少创业团队来自于大厂,一不小心就会陷于竞业禁止条款的围堵和陷阱。”

“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街道每年各类法律纠纷达到了8000多件,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劳动争议类纠纷,每年大约有1000多件,而受入驻企业类型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消费类纠纷、游戏领域纠纷、包括企业本身的经济纠纷、知产类纠纷等都不同程度会涉及。”

“可以说各类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急难愁盼’问题。”钱晓鹏坦言,这不但牵涉了街道、园区和企业大量精力,还直接影响了大批企业的高速稳定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街道下定了决心要用服务好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并重的方式实现基层治理新路径。

探索:

为企业量身打造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

“电商行业中商事行为的邮件确认效力认定有哪些注意点?”“目前有很多版权公司采取碰瓷式的维权形式。这种行为是不是类似敲诈,究竟受不受司法保护?”……

这是一场知识产权主题的企业法务沙龙的现场,一个半小时的活动中,30多位企业法务代表“火力全开”,一个接一个地向主讲嘉宾、徐汇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审判员、四级高级法官于是抛出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法官精彩专业的解答“干货满满”,令参会企业代表频频点头,不时认真记笔记。

而在沙龙结束之后,一家因为疫情影响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纠纷的制造型企业,也有幸坐上了“专家门诊”,知产法官于是用他专业法律工作者的角度为其在现场作了答疑解惑。

“就在此前,辖区内一家科技公司因使用的第三方软件可能侵权而面临涉外诉讼,街道也提前进行了面对面的预防性专业指导,指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及其消除办法。”钱晓鹏坦言,对企业来说,这样一个与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我们也是瞄准了辖区内大量中小微创新企业成长中的难点和痛点,让他们所需的公共法律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为此,街道积极打造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对中小企业的行政人员和管理层,聚焦合法用工、合规等开展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沙龙和论坛,并开通法务热线,随时解答中小企业的疑问和困惑,从源头上提升企业合规水平,尽最大可能消除不必要的风险和隐患。

据悉,自2018年司法创新以来,类似这样为企业量身打造、送到“家门口”的公共法律服务,在虹梅街道已经开展了约500场。

治理:司法资源下沉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前两年,曾经红极一时的长租公寓“寓见公寓”因为资金链问题导致一夜之间“暴雷”,由于200余名员工工资遭拖欠,事态一度十分严峻。得知这一情况后,虹梅街道立即提前介入,依托漕河泾开发区联合调解中心的力量,为企业和员工双方搭建了沟通平台,最终通过协商给出了方案,稳妥地化解了这起随时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这次事件,让钱晓鹏敏锐地意识到,要实现在基层解决企业各类纠纷和矛盾,关键在于街镇要有充裕的司法资源。为此,虹梅街道积极推动区级司法资源有序下沉,协同街道共同完成治理难题。

“化解这起纠纷的过程中,当时徐汇法院还提前派了社区法官参与其中,联调中心也派驻了律师、调解员参与其中。”受此启发,2020年初,联合调解中心专设的“退休法官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街道邀请具有丰富调解经验和过硬专业知识的老法官加入,在劳动纠纷、地块动迁等重大群体性矛盾调处中发挥重要作用,至今调解成功率超过80%。

在此基础上,虹梅街道在全市率先提出了“三庭合一”的一体化工作模式,邀请徐汇区法院和劳动仲裁院分别在街道层面设立“派出法庭”和“派出仲裁庭”,与街道司法所调解庭一起有机衔接调解、仲裁、审判三大环节,打造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与化解体系。

“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不再需要疲于奔命,只需要跑一次,就能全流程解决问题。”钱晓鹏向记者解释,比如企业遭遇劳动纠纷就可以直接申请,一旦调解不成,即进入仲裁,若仲裁失败即进入审判,“在同一地点就可以快速解决各类纠纷,有效降低了企业法律成本,提升了商事效益,真正解决法律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钱晓鹏昨天向记者透露,今年内,“三庭合一”的模式将正式投入实体化运作。

成效:全域治安类案件下降近半纠纷增速减缓

“我是两年前来的虹梅,没来之前我在想,这样一个户籍人口仅1.6万,与其他街道大不一样的管辖区域,多数的工作都是围绕企业开展的,这需要如何管?”虹梅派出所所长康惟海说,等他真的到任之后,才发现其中的工作“大有文章”可做。而让他自豪的是,每做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在为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作着贡献。

去年春节前后,辖区内一家酒店因连年亏损入不敷出,拖欠工资不说,还引发了与“二房东”之间的诸多纠纷,街道、派出所、司法所、法院等多方为此合力搭建平台,对所涉纠纷逐一上门化解,最终稳妥地将此前还拒不愿搬离的酒店经营公司予以腾退,园区内一家正待扩张的企业顺势盘下了整栋商务楼,可以说是圆满高效地解决了这起纠纷。

“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漕开发’并选择留在这里的关键因素,是好的营商环境。”康惟海告诉记者,朝着这个方向,虹梅派出所也在转变思路,将过去作为城市最后一道防线的“公安力量”,转变为管理与服务同步而行。“我们可以直观地从数据上看到,去年全年,虹梅街道无一起入室入民宅类盗窃案,全域治安类案件数量同比下降了47%。”

而另有一组数据也同样显示着营商环境在虹梅的硬增长:调解案件增长率从2019年的128%下降到2021年的68%,成功调解的数量从2018年的1120起上升到2020年的2695起,直接涉及调解金额近2亿元,间接避免企业损失近20亿元。各类矛盾纠纷增速明显减缓,企业损失明显降低。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推动立法者、执法者、法律服务者和自觉守法者形成有机统一的生态关系,找准各方力量协同合作的契合点,探索上海基层治理法治化的2.0样本。”对于未来的基层治理法治化营商环境之路,钱晓鹏和康惟海一样,都还有着无限展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让法律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2022-02-15 2 2022年02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