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走到生命的终点,如何让“不痛苦”的愿望得以实现

安宁疗护:保障生命的尊严

本文字数:3343

张倩倩陪伴王先生

去世患者朱阿婆的家属送来锦旗

◆吃到特制水饺的马奶奶对医护人员竖起大拇

□见习记者  陈友敏

“能不能让我不那么痛苦,不如现在就死了。”癌症末期患者被病痛折磨的痛呼,烙印在多少家属痛苦的回忆中。疾病进展到疼痛难以忍受的阶段,体面、尊严、隐私、平静对于患者来说成为奢侈;生命行进到终点,人来人往的肿瘤病房中没有好好告别的机会。

安宁疗护则为这些疾病终末期的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提高临终病人生存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同时减轻家属心里的哀伤。

近期,本市发布了《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科设置标准》,并成立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成立。作为全国唯一整体推进安宁疗护的省份,30年的探索,上海走出了安宁疗护新模式。

“镇痛”更要治心病

走进普陀区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科的空中花园,58岁的陈老伯在妻子陪伴下一边沐浴晨曦,一边喝着温水,这是他难得的“舒适”时光。作为一位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不痛苦成为了他的“奢望”,而帮助实现这一“愿望”的,正是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科的专科团队。

生理的疼痛得到缓解,病人心理又该如何慰藉?

记者了解到,利群医院共开设了27张安宁疗护床位,安宁疗护团队探索安宁疗护适宜技术,并将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其中。截至目前,针对难治性疼痛及症状,已开展“镇痛”“止吐”等安宁疗护适宜技术。同时,团队采用多学科M  DT模式,医生、护士、康复师、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等团队人员联合查房,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提供个体化、规范化、精准化的服务,力求达到“减症、减负”的诊疗目标。

王先生两年前确诊左肺上叶尖后段周围型肺癌,虽经多次放、化疗,仍有多脏器转移。近来因咳嗽加重,入住利群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安宁疗护科主任王翠华在检查了王先生的身体状况后表示,希望其儿子来医院沟通父亲的相关治疗情况,但迟迟没有得到回应。

社工张倩倩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接手王先生的案例,希望能帮助他改善家庭关系。在和王先生聊天中张倩倩得知,王先生早年和妻子离婚,儿子心疼母亲,加之父母离异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开始痛恨父亲,较少与他往来。王先生也尝试过缓和父子关系,但儿子的态度依旧很冷漠。

“王先生时常穿着一件黑色马甲,口袋里装满了现金,他说:‘只要儿子和儿媳妇来看我,我就给他们一点钱。’他是在‘用钱买爱’。”张倩倩无奈地说,“考虑到王先生目前的状况,我也时常会去和他聊天,也越来越了解王先生的心理。”

根据王先生的诉求和目前的困境,张倩倩为他量身制定了工作方案,最终通过她的调和,王先生父子二人达成和解。王先生的床边多出一道静静陪伴的身影,他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逢人便说:“我儿子来看我啦,真是开心。”

父子关系破冰后,张倩倩又多次与小王沟通,尝试说服他让其父母见上一面。当王先生得知前妻要来探望他时,紧紧地拉着张倩倩的手激动地说:“我老婆(前妻)要来看我了,我不知道要跟她说些什么,她不会来看我笑话吧。”张倩倩耐心地开导:“你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跟阿姨讲,她大老远来看你是关心你,不会来看你笑话的。”

王先生紧张的家庭关系得到了缓解,儿子经常在空闲时候来陪伴他,前妻也选择了原谅,王先生的心情也变得非常愉快。身体情况好的时候还能在楼道里散散步,发脾气的次数也明显减少。没过多久,王先生的病情趋于稳定,符合出院指征,在儿子的陪护下回到了家。

一个月后,王先生病情恶化,再次入院。这次王先生不再独自一人,儿子和前妻每天陪护在身边。每当经过王先生的病房,张倩倩总会停下脚步进去探望他,虽然已经说不出话,但他紧拉着张倩倩的手不肯放开。“能在他最后的时光帮助到他,让他重拾亲情,不留遗憾,我也感到很欣慰。”张倩倩说。

生命终点也要精彩

来到“家门口”的安宁病房——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的一切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肃穆沉寂,病房里常会充满欢声笑语,常常有抒情的乐曲、婉转的戏曲,医护病患还会时不时地集体合唱《生日歌》,让每一个走进病房的人感受到,被调速的只是生命历程,不会折损应有的精彩。过了一百岁便迈向新征途,吃了生日“特制款”的长寿面,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认真地练习走路,纵然满脸皱纹但笑起来可以像个孩子一样快乐;在金箔纸上挥毫泼墨,写下流畅的“福”字,画出对生命祝福……这里的患者被温暖包围着。

患者马奶奶是一名回族同胞。来到安宁病房后,她时常念叨家乡和亲人。疫情之下,医护人员采取了“云探视”等方式,通过线上视频连线,缓解了老人的思乡之苦。“想的就是这一口!这才是团圆!这就是我想着的味道!”新春佳节,医护人员还为老人特制了牛肉馅水饺,看到医护人员端上来热气腾腾的饺子,九十多岁的老人当下就笑出了一脸褶花,直接竖起了大拇指,手动点赞。

据悉,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9年初成立了安宁病房,从最初帮助患者控制症状、减轻疼痛,不断探索学习,到目前打造了一套“身、心、灵、社”的全方位人文关怀模式,不断提升安宁疗护服务。

1月中旬,去世患者朱阿婆的家属带着一面锦旗来到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心护理,胜似亲人”八个大字表达了对医院安宁病房全体医务人员的肯定,也让医患双方的心如沐春光。

百岁高龄的朱阿婆入院时基础疾病缠身,病情几度反复。医护人员全力以赴,一方面使用止疼药剂和对症治疗药物,为老人缓解病痛,并为老人定时擦身、按摩,及时调整体位,让老人感到舒适;同时指导家属挑选合适的床上医疗辅助器具,减轻老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了解到朱阿婆是位牌友,就找了相关的电影视频、歌曲给阿婆重温,常陪她聊聊家常,时而还学几句本地土话逗她开心。老人离世后,家属心情悲痛,护理人员及时为她心理疏导,让她可以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

即使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给予最佳的照护及体面,让每一位入院患者都能有尊严、没有痛苦的生活,是安宁病房医护人员的初心和坚守,“每个人生命的终点应该是满足和微笑。”

探索上海安宁疗护模式

关注全生命周期“最后一公里”的质量和尊严这条路,上海已经走了30年,从2012年的市政府实事项目,到2017年普陀区成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市(区)、2019年上海市成为全国唯一整体推进安宁疗护的省级城市,再到近期《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科设置标准》的发布以及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成立,都标志着上海安宁疗护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

近年来,上海安宁疗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上海安宁疗护服务曾获“上海市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之首,患者与家属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上海16个区均开展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共有273家医疗机构设置临终关怀科,专项开展安宁疗护病房或居家服务。2020年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人数为1996人,已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提供病房或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并向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护理院、社会办医疗机构等不断延伸。

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安宁疗护服务已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普遍推行,截至2020年5月,上海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服务体系从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拓展到各类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居家提供多元化服务,率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全覆盖;安宁疗护服务内涵逐步拓展,服务对象从以晚期癌症患者为主拓展到疾病终末期患者及家属;服务场所由单一的病房拓展到居家与病房服务相结合。

普陀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区,紧跟全市步伐,明确将推进“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工作”作为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成立安宁疗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以利群医院安宁疗护中心为核心、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覆盖全区的“1+11”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成立后,将聚焦“管理一体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同质化”的工作目标,在建立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评价体系的同时,围绕安宁疗护“服务机构与从业人员的评价与能力提升、服务管理规范系列的制定、支付方式试点”等重点开展各项工作。在“十四五”期间,中心将推动安宁疗护服务均衡、可持续发展,打造更新更高的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平台,把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打造成为群众更满意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保障市民人人享有生命最后的尊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安宁疗护:保障生命的尊严 2022-02-25 2 2022年02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