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上海各区人大工作研究会不断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提供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日前,上海人大工作研究会召开了2021年各区人大工作研究会优秀课题评审会,评选出14篇优秀课题研究报告。这些课题将对推进高质量立法、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和改善民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发挥人大作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现刊登报告摘要,以飨读者。
在授权立法工作中加强打造引领区法治保障
浦东新区人大工作研究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6月相继作出多项决定,从而在宪法法律的框架内,在法律规范的层面上,建构了“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的“四梁八柱”。它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授权立法。
根据这个“四梁八柱”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由浦东新区承担的授权立法任务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是参与起草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二是先行制定管理措施并适时固化为法规规章;三是暂时调整适用本市地方性法规的部分规定;四是暂时调整适用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部分规定。
在2021年6部“浦东新区法规”的起草过程中,浦东新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通力协作,积极配合市人大圆满完成了立法任务。
推动浦东新区的授权立法工作,也是代表主体作用发挥的重中之重;每个代表都要发挥好宣传、推动和示范作用。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授权立法汇聚更多民意民智。
进一步提升百姓居住品质
徐汇区人大工作研究会
既有住房加梯工作和小梁薄板住房改造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和城市治理的“硬骨头”。
在加梯工作方面,截至6月30日,徐汇区今年共通过业主意愿征询493部,其中已竣工并投入运行31部,正在施工104部。针对利益诉求多样化,意愿征询难;施工难度大,安全质量存在隐患;电梯后期管理维保问题尚未形成规范和共识等问题,建立审批协调、方案设计、利益平衡的“三优化”工作方法:优化审批和协调机制、优化规划和设计方案、优化利益平衡机制。建议区人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监督作用,督促、协助区政府制定相关规章,积极向市人大反映,提出立法建议。
小梁薄板住房改造方面,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徐汇区旧住房更新改造工作的操作口径》明确旧住房改造的适用对象和改造方式,落实专业队伍和工作经费等问题。
加梯和小梁薄板住房改造两项工作在推进方法、机制、举措中具有一定的差别。但是,这两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又共同面临着群众意愿征询、方案征询和利益分配等共性问题。作为区人大,要发挥好人大监督职能,形成工作合力,督促和帮助政府做好这两项民生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徐汇的居住品质而发挥应有作用。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嘉定区人大工作研究会
嘉定区域内现有3所中职,3所高职,共开设了14个专业大类,近90个专业点。截止至2021年9月,中高职院校在校生共2万余人,其中,中职在校生3900余人,以上海生源为主,高职在校生16100余人,面向全国招生。
区域内现有上海市专科高职一流建设立项专业6个、培育专业1个,上海市中职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品牌专业4个。院校中逐渐涌现出了全国技术能手、市教学能手、金牌教练、嘉定工匠等。
目前,社会对待职业教育认识相对滞后。嘉定区职业院校和专业设置和培养规模都与未来嘉定产业集群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推进产教融合在实施层面还未形成有效的操作路径,推进难度不断加大。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极不均衡,公办院校经费较为充足,而民办院校经费来源单一。
为此,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职教地位,辟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晋升的通道,提供同等发展机会。要推进全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整体规划,创新嘉定区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探索产教融合“权责”清单机制改革,破除阻碍产教融合的制度性障碍,拟定《嘉定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系统规划全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借助于国家、市级师资培训基地的力量,全面实施师资提升计划。加大市、区两级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责任。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实践思考
青浦区人大工作研究会
近年来,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已在青浦多地推开,现就白鹤镇人大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情况进行调研。
2017年11月起,白鹤镇相继制定了关于探索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的实施方案、镇人大和政府关于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两套操作流程等,次年1月镇人代会上,又通过了《白鹤镇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的规定》,确保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决策和实施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项目征集初定阶段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托村居保障群众参与覆盖面。项目审议票决坚持在宪法精神指导下、在法律和规定的框架下,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发挥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促进作用,助推政府实施、落实好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确保按时按质完成。
根据白鹤镇等人大前期先行先试的实践,对本区实行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提出如下建议。2021年是区级层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第一年,要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提高对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重要性的认识。
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应紧密结合本区实际,项目选择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关注民生、普惠共享,量力而行、注重绩效。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平台在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闵行区人大工作研究会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闵行区“家、站、点”平台在助力代表“听取民情、反映民意、汇集民智、服务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六届人大以来,全体代表依托平台开展联系选民活动3953次(同比增长76%),联系选民59181人次(同比增长17%)。
“家、站、点”平台聚焦区委中心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支持、引导市区镇三级代表联动履职,使平台成为代表共谋发展的“聚力点”。六届人大以来,各级代表依托“家、站、点”平台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中,反映具体问题的有7499条,推动解决4926条,解决率近70%。部分解决起来有难度的意见建议,转化为代表意见后继续跟踪办理。
代表工委注重提升“家、站、点”平台能级,使代表在平台不仅可以联系选民,也能够“加油充电”,为更好地履职积蓄智慧和力量。六届人大以来,共评选出履职积极代表104名。
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和人大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应逐渐转变“重形式、轻联系”和“重联系、轻落实”等局面,把“听取民情”“反映民意”“汇集民智”“服务民生”等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链条式的价值追求实实在在融入到“家、站、点”等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平台中来。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
宝山区人大工作研究会
宝山是全市第一个提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区,目前宝山城市化率已达96.4%,上海2035总规已将宝山由郊区列入中心城区主城片区。当前,宝山乡村总体呈现“三少、两散、两个差异大”的特征,即农业少、农民数量少、形态村少;农田分布散、农民居住分散;南北差异大、风貌差异大。
宝山区始终坚持“生态就是生产力”的理念,着力塑造大都市近郊乡村特色风貌。截至2020年底,宝山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资产634.63亿元,居全市前列,60个村共计分红14097万元。但随着大量低效落后产能淘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宝山坚持以改革增活力,向创新要动能,不断推动“绿色田园”动能转换。宝山乡村以自治、法治、德治为内核,以“智治”为手段,积极探索群众广泛参与的乡村善治之路,为全国乡村治理提供“宝山样板”。
下一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议深入发展都市“宜农产业”,要在绿色农业提质、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上下功夫;推动美丽乡村从“点”到“片”,从“片区”到“全域”,让农村人居环境从“优化”到“常态化”;优化政策导向,激活农民内生动力,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参与乡村振兴;着眼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农民富裕是我们振兴的必然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民生活富裕
奉贤区人大工作研究会
2020年,奉贤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404元,增幅5.6%,高于全市5.2%的平均水平;纯农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为42323元,比去年增8.8%,增幅高于全市6.9%的平均水平。
实施“梦圆小康就业券”行动,精准帮扶农村居民就业,2020年共发放就业券4430张,就业2517人。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2020年绿色食品认证率达28%。奉贤区还研究出台了《奉贤区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全区275个村居已创建为“无违建先进村居”,完成率达95%。优化乡村医疗服务,到2020年底,全区共设有村卫生室159所,在岗乡村医生共418人。
建议下一步工作要加快修编相关规划、加快规划落地、统筹城乡发展,尤其是郊野单元规划要加快修编,按照“三生融合”理念,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拓宽农民提质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好农民住房问题,探索更多集中居住路径,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建议市级层面对生态敏感区要实施政策倾斜;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医疗体系建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