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法治随笔

崇明岛上的小镇

本文字数:1628

□石  路

这是一个远离大城市的小镇,隔着一条江,早些年单纯靠车客渡来连接城郊两地,遇上大雾、大风天气,小镇所在的岛屿俨然成了孤岛。岛上的土著居民和外来垦拓者一直盼望着有一座桥,在长江上横跨两岸,使天堑变通途。这个愿望在许多人心里藏了很久,一代一代,似接力棒一样紧握着、传递着。猛然有一天,利好消息传来,一座难度极大的隧桥宛如彩虹般出现在江河面前,一下子拉近了小镇与大城市的距离,犹如两条不同粗细、长短的手臂在此刻毫不费力地实现勾连。从此,小镇上的居民和岛上所有人一样,进出岛再也不用看天了,踩着小车油门可自由往来,随意去到任何一个心仪之地。

小镇人不多,在岛上诸多乡镇中算落在末位的“小弟弟”,户籍人口只有1.15万;然而,它地域面积可不小,足有119.7平方公里,在“同族”中排行“老大”。小镇之前是几个颇有历史的国营农场,光听这些农场名字就知道有些来历了——“东风”“长江”“前进”“前哨”。小镇居民都是原农场职工,大多从市区插队入户而来,在这个茫茫滩涂上围垦良田,付出芳华。建镇这年,这些职工多已步入退休行列,有的已成为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有的则早已走到另一个世界。镇上有关部门统计,全镇60岁及以上退休老人达0.48万余,占全镇户籍常住人口42%。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乡镇社区了。

老,有老的特点;老,也有老的想要的生活。小镇“掌舵人”在想:如何在确保他们安度晚年同时,使这个老龄化社区通过有效治理呈现更多有活力的“年轻态”?这也吻合大多数老人追求精神上愉悦和生活中乐趣的希冀。因他们都享有退休待遇,生活基本保障没问题,而且知青这个属性又赋予他们不输城里人的前卫思想,所以不甘暮色笼罩、无精打采地生活自然成为他们要改变的样子。

想法一拍结合。小镇使出了一系列招数,应对这一现状。

大力培育“好感”,即喜好,使人对事物有兴趣、有感觉,并成为热衷的行为,仿佛让人心理、生理回到年轻时状态。小镇通过“自培”“委培”“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先后组建大大小小100多个兴趣组织,使一大批往日显得有点孤独的长者跨出自家“小圈子”、投入社区“新天地”,在睦邻点、社区学校、党群之家、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拥抱每日新生活,开启人生新篇章。

积极创设“动感”,即活动,邀请人们参与,当“主角”,在相应平台上展现自我,焕发一种朝气,激发出一股“老夫聊发少年狂”般的精神。小镇全民终身教育节,活动时间跨度半年,各种小型项目达30余个,每年居民参加活动数量在6000余人次,老年人成了主力军。建镇13年来,每年如此。各居委会还不断开辟自治项目,如“和风宜家”“邻里汇”“社区公共客厅”等,使更多老年人参与活动从文化生活到兼具小区治理、社会公益等多方融合。

不断增强“美感”,即亮点,小镇持续发展和投入,增添新设施、创造新条件,建设美丽家园,让居民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归属感。去年末的一份镇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已过去的五年,小镇先后投入8.7亿元,新建70多项为民实事工程,这些都成为居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亮点。去年5月下旬至7月初,岛上举办国人瞩目的花博会,作为举办核心区域的小镇有老中青2703名志愿者参与直接或间接的花博服务,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一个老龄化社区,通过自身发展和生动实践,创造出有活力的“年轻态”。这正如专家所说,每个社区都有各自特点,只要顺势而为,必能创造不凡。

岛内外的顺畅连接、有序贯通,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使一大波人流、物流、信息流涌向海岛。小镇这几年有这个治理的底气、发展的硬气,除当政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外,还在较大程度上依附于长江隧桥这个国之重器的支撑。不能不说,科技改变了人类诸多生活方式,也提升了人们的期望值。东平,这座沃野上的小镇,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俨然就是“世外桃源”——镇上的人们呼吸着醉人的空气,看着眼前花的妖娆,徜徉在诗的斑斓意境中……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6崇明岛上的小镇 2022-03-11 2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