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调解员坐上听证席扮演“老娘舅”,技术领域专家充当“外部大脑”拓展检察人员办案思路……未来,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将成为闵行区检察听证工作的“新引擎”。
近期,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人民检察院听证员库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将推动检察听证工作全面深入开展,规范听证员库建设和管理工作,并鼓励“有条件的基层院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听证员库”。在此背景下,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案管办的有力指导下,率先组建全市首个检察听证员库,首批3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以主动邀请、单位推荐等方式进入听证员库。
从5年前探索开展检察听证工作,并在全市率先引入第三方参与听证工作,到如今建立起全市首个检察听证员库,检察听证制度在闵行铺就了怎样一幅“长轴画卷”?那一场场听证会又如何变成了一堂堂生动的“法治课”?记者近日走进闵行检察院寻找答案。
为了争夺遗产
五姐弟变成陌路人
沈老太生有五个子女,她对小儿子格外偏爱。在沈老太生前,小儿子一家三口一直与沈老太居住在一起,沈老太还通过公证遗嘱将房屋和现金都留给了小儿子。对此,四个姐姐内心并不平衡,觉得都是子女,应该平分父母留下来的遗产。
沈老太去世后,姐弟之间因遗产继承纠纷诉至法院,小儿子诉请法院判令由其继承母亲沈老太在系争房产中的产权份额以及沈老太名下证券及资金余额。法院一审判决支持了小儿子的诉讼请求。但四个姐姐不服一审判决,向法院申请再审,法院审理后裁定驳回再审申请。
姐姐向检察院提出了监督申请。考虑到监督申请不符合监督条件,闵行检察院从案件着手,本着修复情感化解矛盾的初衷,决定组织召开民事检察公开听证。
在充分把握案件事实证据,多次与当事人沟通的基础上,闵行检察院特邀具有丰富基层调解经验的人大代表、上海市首席人民调解员高杨以及两名专业民事诉讼律师作为听证员参与本案的公开听证。
听证会上,双方当事人充分阐述了各自的观点,检察官与听证员在摆事实举证据讲道理的基础上,从造成当事人情感隔阂的症结入手,围绕案件事实和争议焦点耐心讲解关于继承的法律规定。
“当时在现场,为了解开双方的心结,我以亲情为切入口,让双方诉说。姐姐们诉说着将弟弟从小带大的往事,诉说着原来每年都轮流在一家吃年夜饭,没想到现在每次碰面不是在法院就是在检察院,即使在小区电梯里碰见,也成了彼此不说话的陌路人。说着说着,他们的眼睛里都有了泪水……”
这让作为听证员,又是调解员的高杨看到了协商和解的希望。“现在这样是你们想要的结果吗?为了钱失去亲情值得吗?”高杨适时给出合理建议,最终双方当事人在听证会上握手言和,达成和解协议,申请人当即撤回监督申请,而五姐弟心中历时数年的“结”也得以化解。
专业技术听证员
助力盲道“大变身”
根据案件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听证员,为民事检察办案加码助力,已然成为闵行检察院践行“司法为民”的日常。而在另一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在听证过程中借助“外部大脑”来补强专业性,也为检察工作拓宽了办案思路。
去年2月,闵行检察院公益检察室在开展区无障碍设施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中发现,莘庄地铁站南出口区域的盲道存在若干问题。“同一路段存在两条同方向并行的盲道,且南端终点处未设带触感圆点的提示性盲道,在设计上并不规范,其中一条盲道的南部区域有大量非机动车越线停放在盲道上,北端20余米范围则直接被白线划入非机动车停放处,导致盲道长期被侵占。”闵行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彭向宇告诉记者。另外,部分盲道还磨损严重,凸起的纹路几乎磨损殆尽,存在日常养护不到位等问题。
“由于本案涉及市政建设管理、无障碍设施等专业知识,我院定向选任了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民监督员和人大代表作为听证员,同时还邀请了区盲协作为公共利益代表、共享单车运营公司作为相关主体参与其中。”
彭向宇坦言,听证会期间,不仅充分调动了听证员的思维,收获到了“灵活运用信息科技”、“广借社会力量”等宝贵建议,使得盲道整治方案获益良多,也大大拓宽了检察人员的办案思路,有效补强了相关行业知识短板。
据悉,听证会后,闵行检察院参考听证员的意见,向相关职能部门分别制发了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切实履行盲道设施管养职责,加大违法停车执法力度和宣传教育力度,保障盲道畅通无碍。行政机关高度重视,后续也迅速落实了整改,让盲道不再成为盲区。
5年间
对千余起案件组织检察听证
记者从采访中获悉,自2017年闵行检察院较早在全市探索开展检察听证工作以来,迄今共对1000余起案件组织开展检察听证,经历了从被动要求到主动开展的过程,听证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5年来,在闵行检察院组织召开的公开听证会中,实现了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四大检察”全覆盖,从刑事为主不断向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的更广领域拓展。同时,将听证环节全面拓展至“四大检察”所涉及的审查逮捕、决定不起诉、刑事诉讼监督等“十大业务”。
5年间,共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506人次参加953件案件的公开听证,邀请人民监督员107人次,相关行业专家、法学教授等社会各界人士35人次。
“从听证案件评议结果看,听证员赞同、认同检察机关处理意见的超过90%,充分说明了区检察院检察办案的公信力和公开度。”闵行检察院检察长胡春健透露,在对公开听证中的意见反馈收集的过程中,闵行检察院充分重视听证员提出的评议意见,针对“不同声音”,专门报检察长及相关院领导评估审核,并将最终决定及采纳或不采纳理由反馈给听证员,确保听证不走过场。
在听证案件的选择上,闵行检察院聚焦群众诉求强烈、矛盾突出、疑难复杂、引领性案件开展听证,不回避社会影响较大、存在一定执法风险和舆情关注度的案件,在听证过程中更加聚焦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案件处理方面的争议和分歧。
据悉,去年,闵行检察院还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做实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工作中积极探索在接访场所开展简易听证,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矛盾上行,让群众信访的“第一站”变成矛盾化解的“终点站”。从化解矛盾纠纷的情况看,总体上经过检察听证的案件,矛盾纠纷的化解率为91.4%。
三类听证员队伍协同配合
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培训
就在前不久,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人民检察院听证员库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对听证员库的人选确定、动态管理、履职评价等作出进一步规范,并提出“有条件的基层院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听证员库”。
闵行检察院在市检察院案管办的有力指导下,结合实际,先行先试,整合资源,率先组建全市首个检察听证员库,以外部监督为提升检察听证质效赋能,打造检察听证工作的“新引擎”。3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以主动邀请、单位推荐、自愿报名等方式成为首批进入听证员库的成员。
记者获悉,针对检察听证员库建设,闵行检察院因地制宜,根据近三年的办案数量、案件类型及听证案件所涉及的行业,并区分不同入库方式,分类选聘入库人员。
“从首批入库人员来看,既有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法学专家、心理学教授,还有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的人士,更有来自基层一线的人民调解员、社区居委书记、公益律师等群体。”
胡春健检察长表示,目前闵行检察院根据首批入库人员所涉专业、工作领域及特长进行分类履职管理,分别建立法律型听证员、专家型听证员、社会型听证员队伍,三类听证员协同配合,优势互补,使案件听证达到最佳效果,并根据听证案件涉及的专业和行业,充分考虑入库人员的专业水平、知识架构及特长,确保听证员与被听证案件的贴合度,助力提升听证工作质效。
胡春健检察长表示,对入库人员,闵行检察院后续也将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培训,有针对性地对没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听证员进行专门的履职培训,通过建立入库人员工作档案和履职评价记录,不断提升听证员队伍履职水平。
“希望以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释法说理,把听证会变成生动的‘法治课’,在自觉接受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的同时,切实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检察实践,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