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法治青春

校园内外,大学生志愿者冲锋在前

本文字数:3214

华东师大志愿者

华政志愿者维持秩序

王群龙在社区做志愿者

杨岑岑一家三口都投入到社区志愿者工作中

□见习记者  陈友敏

在上海这场疫情防控的“战场”上,除了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沪上高校学子也展现出青春风采。

校园内,上海大学生“志愿者”不分昼夜,迅速集结,奔赴每一个需要支援的岗位;校园外,他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主动加入社区工作队伍,筑起亮丽的战“疫”风景线!

“志愿名额比冰墩墩还难抢”

“即便知道要冒雨工作,同学们还是在志愿者上岗名额发布之后,很快就把名额秒光了,这样的热情也带到了岗位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8级艺术教育本科生郎朗说。

最近每晚,华东师大防疫志愿者总队负责人都会根据第二天的总体安排,在两校区的防疫储备志愿者群中发布机动上岗的名额。名额和任务一经发布,立即被学生志愿者们“秒杀”,大家都说,“志愿名额比冰墩墩还难抢”。

自华东师大闭环管理以来,学生志愿者成为了防控管理的重要力量。

截至3月21日,学校共招募“奉献友爱”防疫志愿者1123人,其中普陀校区志愿者546人,闵行校区志愿者577人,协助各部门开展核酸检测、物资补给、药品及必需品物品运送等工作中。尤其倒春寒突袭,志愿者们为做好服务工作,风雨无阻,逆风而上。

此次招募的防疫志愿者中,一半以上为研究生,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他们在学校最需要的时候冲在第一线,一起守“沪”。

闵行校区历史系的孙帜同学是志愿者队伍中的“紧急接单员”,他的口号是“一旦接单,风雨无阻”。除了上课,无论何时,他随时在线,24小时手机开机,服务好有急性肠胃病、慢性病药不能断的同学,凡是交给他的任务,无一不保质保量、争分夺秒完成。

关注封校期间学生心理健康

从3月14日开始,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同学们组织开通上线了“在线同辈互助心理支持平台”。该平台由华东师大77位应用心理专业硕士作为线上志愿者接待来访,同时有10位专业老师作为督导提供支持。平台旨在给学校师生提供更为有效、便捷的支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统一部署下,学校从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转为封闭管理,生活节奏的变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可能会对本校师生的心理产生困扰。针对这一情况,“在线同辈互助心理支持平台”的每一位线上志愿者都会真诚地倾听访客的需求,帮助访客宣泄情绪,厘清问题,希望在无数个1小时沟通中,持续温暖每一位有需求的同伴。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1级应用心理专硕晁玉萍表示,“在平台老师的培训和督导下,我们越来越贴近每一位来访师生的情绪和困扰,或许短短一个小时我们无法做很多,但是我们依然希望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之中让每一位来访感觉好一点、轻松一点,这也是我们平台建立的初衷。”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也为疫情中努力应战的师生们开通心理援助热线,专职心理老师和11位咨询师志愿者共同负责热线接听,有28位学生志愿者担任朋辈谈话室的朋辈谈话员。学生志愿者之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1级心理学大类辛梓萌说:“就算隔着屏幕,我依然希望能够亲口告诉每位来访的同学:不忙,你说,我在听。”

“若有战,召必回”

3月10日下午,华东政法大学进入闭环管理。当天晚上校园内的全员核酸检测在医护人员、志愿者、退伍兵的通力合作下,高效有序完成。

李嘉兴是华政研二学子,同时也是一名退伍兵。他说:“在通往核酸检测的田径场路段上,维持秩序的‘大白’都是国防教育协会的成员。当得知华政封校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能帮上什么忙?得知任务安排后,大家都积极投入其中,希望能够尽好自己的责任。”

李嘉兴于3月10日下午5点多就开始了他的工作。从下午到晚上,他先后在五期公寓20号楼、华政北门、体育场外围轮岗。虽处夜色,但仍然能够看到他的防护服内满是水汽,额头上也沁满了汗珠。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家能够这么有序、这么配合,身处第一线,我更能感受到大家共克时艰的力量。”尽管这一晚的时间战线会拉得很长,但李嘉兴同学表示,武装部全员都做好了充分准备。

“若有战,召必回”,退伍兵身体力行。身着军装的他们肩负责任、扛起重担、投身于这场“战疫”,虽已退伍,但他们身上的毅力和纪律从未褪去。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存在。他们身着防护服奔驰在黑夜下,点亮了校园的每一条道路。

守护“吃饭之路”

复旦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一步两步,井然有序地通过“虚拟通道”,为着共同的目标:食堂饭菜。近日,一段配乐呆萌、内容可爱的小视频刷遍网络,被称为“最萌封闭式过马路”。

2018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肖遥前一夜刚结束了第一天志愿服务,在朋友圈里看到同学分享这段小视频,不由地发笑,顿时倦意全消。他正是为东区和本部之间“虚拟通道”维持秩序的本科生党员服务队的负责人。

3月13日上午,复旦大学发布关于启动校园准封闭管理的通知。“小气泡”如何每天多次融入“大气泡”,接驳车怎样运行,如何加强宿舍生活园区保障力量,许多新的管理问题摆在眼前,也成为同学们最关心的话题。

很快,一张征集党员服务队的问卷在同学间迅速流传。当天晚上,邯郸校区学生党员服务队火速集结,包含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近四百名同学。负责“气泡”对接管理的本科生党员服务队分为东区、政通路宿舍、南区、本部、张江5个分队,从3月14日校园准封闭管理的第一天开始为师生们服务。

“请戴好口罩!保持间距!”“注意安全,不要低头看手机哦。”伴着肖遥和队员们的叮嘱,东区同学们踏上早中晚“吃饭之路”,又顺利归来。当肖遥晚上看到小视频里的画面,他顿时明白,“我们的提醒被记住了”。

博士生社区报名当“大白”

3月26日,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党员、2019级博士生王群龙又开始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帮助所在社区鞍山八村居民做抗原检测。

其实在3月16日,得知社区招募志愿者后,王群龙就第一时间报名,负责为行动不便的社区居民做好核酸检测预约登记工作。

帮助老年人用手机生成核酸检测码,并协助他们通过绿色通道完成检测,加快社区全员核酸检测的进程,积极引导孕妇和抱小孩的家长们走快速通道完成核酸检测……对王群龙来说,身穿防护服的“大白”工作比想象的辛苦很多,严密的防护服导致呼吸不顺畅,雨滴让手机屏幕操作起来不像平时那么灵活,降温又让人瑟瑟发抖,但他和现场的每一位“大白”没有一句抱怨,而是始终在雨中坚守。

这并不是王群龙第一次奉献爱心。自2020年疫情以来,他先后主动向同济大学及武汉、上海、无锡、西藏、青海、云南瑞丽等全国多地捐赠了1300公斤99%医用酒精、200公斤缓释消毒杀菌材料、1万个医用口罩,200副护目镜、26台便携式制氧机,总价值达30多万元。

是家人,更是“战友”

在上海浦东康花街道某自建房小区施行封控开展核酸检测的一天,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级英语(师范)专业的楼欣怡,靠着自己的“大嗓门”,在独栋自建房的一条条弄堂间穿梭,通知居民有序出门到指定地点排队进行核酸检测。

楼欣怡的妈妈是一名在居委会工作的党员,2020年时便带着女儿,利用居家网课的课余时间一起参加一线防疫工作。今年,母女档再次携手参与防疫工作,两个人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看到最后所有的居民们均完成核酸检测后有序离开,楼欣怡和妈妈终于送下一口气。“我很骄傲,我的女儿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了。”楼欣怡的妈妈欣慰地说。

在上海的另一边,也有3个特别的身影,他们是一家三口,防疫志愿者的绿色马甲是他们的“亲子装”。2022年3月19日,在金山区亭林镇华城第一居民区内,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2019级学前教育专业杨岑岑和她的父母忙碌在抗疫一线。

杨岑岑的父母负责引导居民有序排队、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并提醒居民准备好二维码,杨岑岑则帮助不会使用健康云的居民完成健康云核酸检测的信息填写,核酸检测也在一家三口明确的分工下有序开展。

“我们仨是小家,社区是大家,守护‘大家’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杨岑岑的父亲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08校园内外,大学生志愿者冲锋在前 2022-03-29 2 2022年03月29日 星期二